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敦煌在唐虞时代,系流沙三危地,《史记》"禹贡三危既宅"即古瓜州今之敦煌《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禹贡》"导黑水于三危入于南海".《汉书·西羌传》"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注云:"古瓜州今之沙州地."《山海经》《水经注》、《括地志》均有记载,皆以瓜州或沙州即今之敦煌.惟刘逢源《尚书今古文集解》,谓三危即西藏地.按《禹贡注疏》指三危为青海与西藏界上巴萨通拉木山(唐古拉山脉之旁支),刘说慨系本此.《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  相似文献   

2.
三危山考论     
古籍有关三危山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尚书·舜典》"窜三苗于三危"。今敦煌三危山与莫高窟比邻而立。千百年来,《尚书》中"三危"是否就是敦煌的三危山一直存在争议。三危山考证的关键在于对"三危""三苗""黑水"等名物的考证。《尚书》所谓古"三危"并非传统所认为的今敦煌"三危山",而应在今中国西南一带。  相似文献   

3.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  相似文献   

4.
戴春阳 《家教指南》2023,(5):113-124
讨论敦煌早期开发,绕不开《尧典》“窜三苗于三危”。从孔子编《尧典》与性质可知,“三危”出自神话传说,与“帝尧”所控疆域无关。近年陶寺古城、石家河文化分别被学界公认为可与“尧都”和“三苗”对应。从考古学角度观察,“帝尧”数百年间始终偏居于晋西南一隅,据《尧典》而索三危必然无解。而“三苗”在与中原地区王湾三期交流的过程中被后者融合、替代。《尧典》所言“窜三苗于三危”本就虚妄,依此索骥,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5.
汉魏敦煌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贡》,分“天下”为九州。今天的河西广大地域,属于雍州。因此,秦以前,敦煌为“禹贡雍州之域”。可是,因为《禹贡》里有“三危既宅,三苗丕叙”的记载,《尧典》有“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左传》有“故允姓之奸居于瓜州”的记载,而自汉以后,人们知道了敦煌,也知道了敦煌的东南有座山叫做“三危山”,所以,后来集注典籍,往往把三危、三苗和敦煌、瓜州联系起来,代代相因,几成定论。其实,“三危远不在敦煌”(注1),秦以前的敦煌情况,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现。秦统一六国,筑长城,西不过临洮。这时的河西为月氏所居。汉初,月氏受匈奴侵掠,被迫西迁,匈奴浑邪王、休屠王驻牧于月氏故地。公元前121年,浑邪王杀休屠王  相似文献   

6.
敦煌写本《敦煌廿咏》,共有六个写本,即伯二七四八、伯三九二九、伯二九八三、伯三八七○、斯六一六七、伯二六九○。经王重民辑录,刘修业整理,收入《〈补全唐诗〉拾遗》,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一九八一年第四辑。这二十首五言律诗,都是歌咏敦煌古迹的。作者的姓名已失去。诗前有序云:“仆到三危,向逾二纪。略观图录,粗览山川,古迹灵奇,莫可究竟,聊申短咏,以讽美名云尔。”三危,山名,这里指敦煌。清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曾诚纂辑的《敦煌县志》卷二《地理志》引《都司志》云:“三危,为沙州望山,俗名升雨山,今在城东南三十里。三峰耸峙,如危欲堕,故云。”作者到敦煌,快要二十四年了,他游览山水,阅读图志,对这里的名胜古迹,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聊申短咏,以讽美名”,这就是《三危山咏》、《白龙堆咏》、《莫高窟咏》、《贰师泉咏》、《渥洼池天马咏》、《阳关戍咏》、《水精  相似文献   

7.
西晋的著名学者杜预说:"允姓,阴戎之祖,与三苗俱放三危者.瓜州,今敦煌."(《左传》昭公九年注)南朝萧梁时的荀济在《论佛教表》里说塞种"本允姓之戎,世居敦煌,为月氏迫逐,遂往葱岭南奔".根据这两条材料,后世的许多学者都认为古瓜州就是敦煌,春秋战国时期活动在我国新疆境内的塞种是从河西迁去的允戎.例如今人  相似文献   

8.
元杂剧大师关汉卿籍于何处,文学史上众说纷纭。一说是“大都人”,根据是钟嗣成的.《录鬼簿》和《析津志》;一说是河北安国人,根据是《祁州志》;一说是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县)人,本于《元史类编》、《山西通志》、《蒲州志》、《解县志》。三家各执一词,相持不下。我的看法,既然几处方志均有记载,大概总是“事出有因”吧,但要辨乎  相似文献   

9.
释“步琴”     
敦煌本《舜子变》:“儿忆阿耶肠断,步琴席上安置。舜子抚琴中间,门前有一老人立地。”(《敦煌变文集》129)席是膝之音借。“步琴”一语,治敦煌字义者未闻有说,今试解释之。《尔雅·释乐》:“徒鼓瑟谓之步。”郝氏义疏:“步犹行也。《文选·乐府诗》注引歌录有《齐瑟行》。行即步之意也。”揆之以理,鼓琴亦未尝不可曰“步”,然施于本句则与文意不合。按:此“步”字当读为抱(音bu),训为抱持义,“步琴”即抱琴。李陵苏武执别词:“按离琴而膝上。”李颀《听董大弹琴》:“日夕望君抱琴至”(《全唐诗》卷133,下同)。李白《山…  相似文献   

10.
面对题名为“变”或“变文”的作品,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其名实关系,这是敦煌文学尤其是敦煌俗文学研究界几十年来一直探讨,然而至今悬而未决的问题。“变”字的基本意思是“变化”,但我们显然不能据此说明敦煌所出俗文学写本中原题“××变”或“××变文”的问题。比如我们不能说《舜子变》就是“舜子变化”,《汉将王陵变》就是“汉将王陵变化”,《大目犍连变文》就是“大目犍连变化文”等等。这就往往使人们从,“变”字的引申义或借用义上去考虑问题,从而作出多种似通非通、似可非可的解释。比如说“变文”是变佛经为通俗文,就解释不通与佛经无关的“变文”;说它是佛教术语,由印度传入,然而所有佛教术语、经典中均不见“变文”这个字眼和对音;说它是“变相”的解说文,则又找不到与之对应的“变相”,即使有个别  相似文献   

11.
生活在奴隶社会末年春秋时期的孔子,因首倡儒学,千百年来被尊奉为“圣人”。但史籍记载,比孔子大约早八百年的殷商时期,就有一位杰出人物被尊奉为“圣人”,他的思想体系被奴隶阶级奉为治邦安国的圣典,构成了奴隶制社会的理论基础,而且是孔子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他就是南朝第二十三代君王武丁时期的宰相傅说。 一、傅说的生平 傅说(yu读悦),古虞国(今山西省平陆县)人。《史记·殷本纪》曰:“说为胥靡,筑于傅险(岩)”。《括地志》云:“傅险(岩)即傅说版筑之处”。孔安国考证说:“傅氏之岩在虞虢之界”。注水经曰:“沙涧水北出虞山,东南迳傅险”,虞山就位于古虞国与虢国交界处。乾隆版《平陆县志》载:“平陆县本古虞国”,《全唐诗》中录唐代诗人王维《登平陆城楼作》诗,其中有“并邑傅岩上”一句,均证明傅岩确在平陆县境,且就在县府周围。所以,我们可以肯定傅说祖籍就在今平陆县。  相似文献   

12.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这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现行初中语文第六册对此诗句中“轮台”的注释是:“古西域地名。在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县。”而刘逸生《唐诗小札》中却将“轮台”注释为:“唐贞观中置县,治所在今新疆米泉县境。”究竟谁是谁非? 查《辞海》,见“轮台”这一名称有四种解释: ①古地名。在今新疆轮台东南。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志·地理志》载:“朗溪,(唐)贞观八年(634),析龙标(县)置。在朗溪之侧,故名。今洪江市、靖县、会同、通道县地,又错入分贵州境.”结合《侗族简史》有关记载,朗溪县是一个包括今会同县、洪江市、靖州县、通道县东北部及贵州省天往县、锦屏县、黎平县东部和东南部的泱泱大县.朗溪县治建于何地?因资料匮乏,时代久远,难以考证,众说纷法。笔者通过初步探索,以为朗溪县治当在今会同县胡江“东城”。曾撰《会同古县治考》发表于1989年《怀化史志》。黔东南师专民族研究所杨学军君,不吝赐教,著《何处是“朗溪”》,发…  相似文献   

14.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每当吟诵这瑰丽的诗句,就令人向往那白云瑷叇的苍梧…… 《史记·五帝本纪》说:“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是为零陵。”九疑即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宁远县南六十里。《淮南子·修务训》说: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零陵乃古地名,虞舜时属三苗地。司马迁的足迹曾至九嶷,他的记载是与历史,地理情况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5.
面具眼睛的辟邪御敌功能─—从泛太平洋文化之视角看三苗、饕餮、吞口、蚩尤、方相以及三星堆“筒状目睛”神巫的类缘关系萧兵《书·舜典》舜所放逐的“四罪”跟《左传》文十八年舜所流放的“四凶”是对应的(晋杜预据汉贾逵说更明确了它们的共通性)。前二者的对应,史学...  相似文献   

16.
说“芒砀”     
《史记·高祖本纪》,秦始皇东巡,刘邦“亡匿,隐于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徐广曰:“芒,今临淮县也。砀县在梁。”应劭曰:“二县之界有山泽之固,故隐于其间也。”一说芒砀二山名,在砀山县东南,接河南永城县界,二山相去四里。无论是山是县,皆以芒和砀为二名,都不把它看作联绵字,而芒砀又确是叠韵联绵字。不能说双声叠韵是联绵字的绝对标识,因为还有不是双、叠的联绵字,但是双、叠的,却十有八九是联绵字。通常都说古汉语词汇,多单音节,近现代汉语词汇,多双音节。这个时代的  相似文献   

17.
《山海经·北山经》载有三条向西流入泑泽的河流杠水、匠韩之水及敦薨之水,杠水即贯穿汉代敦煌郡的疏勒河干流,匠韩之水即今瓜州县之榆林河,敦薨之水即今敦煌市的党河。敦薨本系月氏语,张骞称敦煌,乃因战国秦汉时期敦薨与敦煌同音,故知《山海经》之"敦薨"即敦煌。汉武帝在敦薨地区建县建郡,遂据张骞所说"敦煌",命名为敦煌县、敦煌郡。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谓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说敦薨之水"出焉耆之北",与《山海经》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的流向相反。杜佑、都实、潘昂霄、朱思本等均据实指出郦道元之谬,而清代以来《水经注》研究家仍从郦氏谬说,亟应纠正。  相似文献   

18.
田晓岫在《西藏载入中国版图始见于(夏书·禹贡》(载《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一文中指出:《禹贡》所记“九州”包括今日西藏。《夏书·禹贡》是第一部记载中国版图行政区划的地理著作。《禹贡》作为我眼一部地理志经典,其科学性权威性是不可否认的。俄今存(十三经注疏》中(禹贡》将所记,九州之中,就包括了今日之西藏。今日的西藏在当时属于九州中的梁、雍二州。粱、雍二州皆以黑水为界。关于黑水的位置,《禹贡》记:“导黑水至于三危,入于南海”。“危”(围、卫)在藏语里意为中心。三危(围)意指三个中心地区。清康…  相似文献   

19.
《辞海》“杨贵妃”条下说:“杨贵妃(719~756),即杨太真,唐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小字玉环。……”(见新《辞海》1260面)关于杨氏籍贯,我认为《辞海》说对了一半,说错了一半。 杨贵妃确系山西芮城县西部,即唐时永乐县人。据清乾隆时编修的《蒲州府志·古迹》载:“杨妃村:在雷首山下(雷首山在今永济县南,芮城县西部,即中条山西端)独头坡。唐贵妃杨氏,本弘农人,其父无琰家于蒲州之独头村,贵妃生其间。及入宫后,因号其村为贵妃村,今独头坡正唐村也。”唐永乐县,即今芮城县西部。宋神宗熙宁六年(公元1070年)撤永乐县,并入河东县(见《宋书·地理志》)即今永济县。永乐县并入河东县后,为河东  相似文献   

20.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绝句三百首》①一书,在为宋代诗人戴复古《盱胎北望》②诗作注时,说该诗最后一句“莫上都梁第一山”中的“都梁”是“山名”,并说此山“在盱胎东南五十里”。经查现存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盱眙县地方志——《盱眙县志稿》③证实,盱胎确有都梁山。都梁山,本名南山。《盱眙县志稿》卷二说:“苏东坡萧监仓诗施注南山名都梁山”,“元和郡国志云隋于此置都梁宫出都梁香故名”,“太平御览引盱眙图经山周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