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一发芽,这些种子就发出可怕的力量,把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学生看到这一句,往往会误认为机械力小,分不开头盖骨。事实上,机械力不要说把头盖骨分开,就是把它碾成粉末也毫无问题。课文中的“不能分开”指的是不能按要求“完整”地分开。作者的意图是要赞扬种子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有韧性的力。而不是说机械的力比种子小。这从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中也可以看出。二、处理好“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骄傲  相似文献   

2.
[题旨说明] 1.本题的练习要渗透本组课文的重点训练项目———“理清课文的条理,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中心一层一层地叙述的”,引导学生抓住作者思路,理清课文的条理。同时对默读的速度提出相应的要求。2.本题重在“说说”。围绕着“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这一中心,扣着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要特别注意在学生的“说”中正确引导学生言之有序,言有中心。再相机深化学生思想情感,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3.这是巩固学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练习,要注意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运用。4.第四题是朗读、背诵的…  相似文献   

3.
《颐和园》是第三组教材中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作者按照游览颐和园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示了颐和园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优美图景,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以此来启迪学生想象景物之貌,感受景物之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理清顺序,掌握课文脉络 课文是按照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记叙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读全文,以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在此基础上,可按以下的步骤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掌握课文的脉络:第一步,弄清作者是按怎  相似文献   

4.
一、看图学文《南湖》为什么要写党的“一大”召开情况和游船? 二、教学看图学文时,怎样处理“图”和“文”的关系?《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图文关系有什么不同? 三、在课文《种子的力》中,作者为什么要赞扬种于和小草?这篇课文的教学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5.
《种子的力》是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夏衍1940年写的一篇哲理散文。作品托物寓理,由表及里,由物到人,构思精巧,蕴意深藉。教学时,要抓住“文章里的思想感情”这一训练重点,缘文悟道,理解内容,把握中心,体会情感。要掌握文章线索,弄清作者思路;要扣住关键词句,分析重点段落,让学生认识《种子的力》借物比喻之“理”。 一、掌握线索,弄清思路 课文文字含蓄,立意深刻,学生理解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均有困难。因此,先要帮助学生依据线索,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探出文章的基本线索。结合课后练习题,通过分析,看出其线  相似文献   

6.
这组课文侧重于读的训练,重点训练项目是教学生体会文章里的思想感情.一、关于教材1.本组各类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南湖》和《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篇看图学文,要求学生从观察图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种子的力》是本组的讲读课文.第十册第一对课文第一组读的重点是要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第二组写的重点是要求有真情实感,恰如其分.这两组课文是互相配合的.本组读的训练要为下组写的训练奠定基础.《种子的力》是一篇重点课文.在本组中要教会学生从文章的语句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并运用这一新知识学习阅读课文《工人代表》、独立阅读课文《黄河颂》.这样,学习读写例话《文章里的思想感情》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种子的力》一文作于抗战初期,作者借种子的力,托物寓意,批评了当时那种悲观投降的弱者,赞颂了坚持抗战的强者。课文中,作者描写了种子和小草的哪些力?它的特性是什么?又是如何寓意的?这是本文的重点、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我认为:可采用“抓力的五性,突破课文难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课文描写的力的五个特性及这些特性的象征意义是:  相似文献   

8.
词句训练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又要使学生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词语和句子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与运用的训练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理解”这个层...  相似文献   

9.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型小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表达方式极富特色。教学这篇课文,一要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要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0.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根据同名油画写的一篇文章。作者遵循画家的观察层次,用语言文宇一层一层表达出图画的含义。画面的基本意思,学生容易说出,但由于他们对当时的时代缺乏了解,所以要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却不容易。那么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渠道来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课文的思想内容呢?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语文第一册《蒲公英的种子》一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韵文、一幅插图、五个生字、一个新出现的部首及课后练习。其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难点是理解课文第三句话的意思。 讲读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凭借,也是识字、学词、学句的主要途径。《蒲公英的种子》是首次在语文教材上出现的讲读课文,其教学应有鲜明的特征。要在看图学文教学的基础上,提高训练要求:扎实地进行词句  相似文献   

12.
《种子》教学设计内蒙古特级教师王爱勤《种子》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语文课本,第七册第二组里的一篇新课文。选的阅读课文。本组课文的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是练习给课文分段。基于上述的原因,《种子》一课的教学方法应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引导点拨为辅。同时要突出“...  相似文献   

13.
《种子的力》是夏衍1940年写的一篇杂文,文章通过赞扬种子的力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命力,借物喻理,激励和鼓舞人们要相信中华民族的巨大力量,坚持抗战到底,争取最后胜利。作者先提出问题,阐述观点,然后列举事例论证,最后揭示中心,点明文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突出训练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一层一层透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常常要引导学生给课文划分段落,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学到谋篇布局的技巧,思维能力得到训练。文章的层次与段落之间有何区别,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一点拙见,供参考。层次与段落的区别,我的理解,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段落是对文章内容而言,是指文章各部分内容叙述的顺序,有“换行错路”的明显标志。两层次则是作者围绕文章中心思想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时思路的顺序。某一层意思,就是作者在这部分内容中想说明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种子的力》(五年制第十册第3课)是一篇讲读课文。它是夏衍同志1940年写的一篇富有哲理性的杂文。课文借种子的力来说明生命力是不可抗拒的这一中心思想。作者在叙述中逐步展示了种子——小草那平凡而伟大的形象,进而阐发了“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生命力,所以她是不可征服的”这个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巨大的鼓舞。《种子的力》言简意赅,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教学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第一册第七单元由两篇学生喜闻乐见的课文组成。《蒲公英的种子》是一首生动有趣的拟人化常识性儿歌,它以自述的形式讲了蒲公英的样子及其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雪地里的小画家》是一首融儿童情趣与科普知识为一体的儿歌。作者设置下雪的情景,采用拟人的手法,运用形象的比喻,根据几种小动物踩在雪地上的脚印来介绍它们的特征,又用设问的形式指出青蛙没有参加的原因。两篇课文语句简练,亲切优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十分贴近。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认真钻研教材,切实把握教学重点 本组课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训练中培养学  相似文献   

17.
教学设计说明:《木棉树的种子》是一篇童话故事,本课重点训练的项目是理解词语.积累词语。课后各项练习都是围绕这一重点帮助学生在词和句的训练中,深刻领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要善于勇敢.顽强地去克服面临的种种困难,才能勇往直前,获得成功。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懂得面对任何困难,都  相似文献   

18.
一、熟悉教材当你着手准备选用某一篇课文进行教学时,你必须要对这篇课文非常熟悉,要做到“三读”。一读写作者。作者把他的思想通过文章呈现在你的眼前,在读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还要明白他是怎样写的及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不仅要读懂字面上的东西,更要想办法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这就需要反复阅读, 逐字逐句地读,边读边问。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三类课文中重点要教好的讲读课文,如何备课的问题,值得研究。我认为认真钻研教材,领会编辑意图,是搞好备课的中心工作。如何钻研教材,就一篇课文来讲,要通过反复阅读,一步一步地有重点地钻研,大体上要经过五个步骤,做到一字一句不放松。在深入钻研、充分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的基础上,还要着重思考几个问题,达到准确地理解编者意图,以便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五步”指钻研课文的五个步骤。第一步:初读课文,扫除障碍,了解大意。接触一篇新课文,首先要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方面自己的疑惑。接着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使自己与作者感情一致,同课中人同呼吸、共命运。然后再对照文题,边读边想,从而正确理解“题”与  相似文献   

20.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