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文与树人     
古人常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现代文学家认为,“风格即人”。鲁迅先生在论述“革命文学”的时候更形象地指出:“从喷泉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总之,古往今来,尽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对人有不同的道德标准,不可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恰恰是相通  相似文献   

2.
胡欣 《吉林教育》2006,(9):49-49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过分重视技巧的传授和应试的研究,忽视了作文的主题——人在写作中的作用。因而研究“人”、“文”关系,从“人”、“文”的角度审视并改变作文教学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做人是作文的基础,人格的高下直接影响文章品位的高下。这要求我们要教学生“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作文”,讲求提高人格修养和思想认识并以真实为基础来写作。文学是人的生命需要和生活需要。写作是表达这种欲望和冲动的普遍形式之一,是人心灵的一种最真挚的内在体验。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写作的主动性和和主体性,要有感而发,“我手写我心”,要有生活气息。学生作为“人”的主体性、主动性、个体性不能在文中得以体现,文章必然因之而失色;学生在文章中虚假成风,不仅会对写作产生厌倦感,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虚伪的性格。所以我们呼唤“自由作文”、“个性作文”。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相似文献   

3.
语文能力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表现于语言层面的品位,作为体现语文能力的写作也是如此。它应是学生生命体验、生活感悟的一种外化,应是学生作为生命主体自由、自主的活动,应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极其痛苦与厌烦的负担。那么症结伺在呢?我们是否应该自我反省一下。我们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时,只从写作技巧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写作的根本目的所在。我们在教学中是否应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来对待已被我们逼人困境的写作教学——教师由“全知全能”的指导者、命令者转变成学生的真诚平等的“聆听者”。  相似文献   

4.
以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综合表现出来的气质素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它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文学作品里,尤其是在“革命文学”作品里出现的“非言语交际”所表现的“涵义”(connotation),无疑是反映着“阶级性”的。从这个观点来看。本文拟在“革命”的语境里以“大手”这个非言语交际表现的“涵义”作为一个典型的例子,讨论它是应该由“什么阶级”所特有的身体特征以及和身体的哪个部位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艺术家创造美的形象,以之美化人的心灵,使之向善,此之谓美育。审美教育,亦称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需要的一个重要途径。《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特点,使它具备了实施美育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本文现从诗歌教学出发,就诗歌的美育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7.
高考作文试题明确规定“文体自选”。其实,写作时应遵循必要的文体规范,不能写成“都不像”的作文,《考试说明》就明确规定要“符合文体要求”。1、记叙文写作规范①要注意立意,注意多点题。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学生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还…  相似文献   

8.
孙启香  刘玲  李科举 《文教资料》2009,(34):218-219
伴随着大众文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日益渗透,作为大众文化主要形式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也愈加的广泛,从他们的消费行为、消费结构到消费观念都在消费文化的浸润、熏陶中交互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应该利用这样一种社会文化环境,通过开发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文化内涵,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来开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把他们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追求的人,一个有是非善恶观念的人。  相似文献   

9.
实行生态化作,是变教师“植入”式的指导为学生自我“植根”生长的作的唯一出路。它引进生态学的理论,着重研究作教学环境的优化问题,我们知道,写作环境包括外部硬环境和内部软环境,其内部软环境除情感、意志、道德等因素外,学生写作心理规律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察对象。生态化作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学生文化品位的提高,主要在于课堂文化品位的提高。讲究课堂的文化品位,主要是指语文教学的文化意义在课堂上得以充分生成。  相似文献   

11.
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时期,曾经是最红的小说《红岩》同样产生了巨大的争议和质疑,并在形形色色的“文革”小报上遭到否定性的“判决”。这种遭遇典型地表现了革命文学写作中的全部困难所在——革命文学的“合法性”是和作者团队以及作品中描写的正面人物的“合法性”捆绑在一起的。首先,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很大程度上依靠作者的红色身份和作者的现身说法,但是,随着革命的“发展”,这些作者很难保证持续保持原有的身份。一旦这些作者的政治身份发生问题,他们创造的文学作品必然连带遭到否定。革命文学写作的困难还在于,革命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在解放后,过去国共两党之间的党派斗争,很快就转换成了党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对于五六十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来说,把革命过程中的复杂性写出来.对权力机构来说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因此,对文学q-的革命历史就要进行某些装饰性的描写,但政治斗争或者说革命斗争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对革命的装饰随时有可能转变成为对某人的装饰.这就有为某人翻案的嫌疑,不管是作品中的人物原型,还是环绕在作品周围的写作团队,只要所涉及到的某个人物有了问题,作品就会受到牵连。因此,对革命文学的作者来说.谁都没有办法保证一部作品能够永远“政治上正确”,即使是像《红岩》这样“最红的小说”.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12.
姜萍 《云南教育》2001,(21):9-9
一、培养自律精神要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入手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产生自律行为。道德问题除了道德认知外,还有不可忽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那么德育就存在缺陷。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律精神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德育素质,这是自律的基础。二、自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细胞”“自律”是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13.
写作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心理、社会和技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修改”占据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步骤,更准确地说,它贯穿于写作的整个过程。然而,学生在作文修改方面通常存在种种困难。因此,从学生作文修改的心理机制出发,指导学生作文修改的方法,教给学生作文修改的策略,是提高学生作文修改能力乃至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从某种意义上说,鉴赏是阅读的升华,是高级别深层次的阅读活动。初中学生主要培养的是一般的阅读能力,但鉴赏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对于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都不无裨益,是开展素质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5.
钟义民 《学语文》2009,(6):41-42
近年来大量实践表明,写作的复古思潮正日益盛行,学生每每提笔言必称古人古事.从屈原、司马迁一路写到李杜、苏黄、郑板桥、龚自珍,感觉就像是在陈述中国古代文化史。有人曾专门统计,高考作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物是屈原、陶渊明、苏轼。堪称古代文化名人的高调亮相。当然,引述文史人事并不为过,它的功用在于增加文化含量、提高文学品位、挖掘传统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可称之为“代圣贤立言”“为中华文化造像”,自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果善于取舍,叙议适当,也不失为成功之作。  相似文献   

16.
塔娜 《青海教育》2011,(6):23-24
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数学更多的像农业,而不是工业。”依我的理解,在语文教育的花圃里,要充满花团锦簇的诗情,要让儿童享受语文学习,让课堂充满文化气息。语文教学,说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社会行为。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智慧,依据具体情境和学生“对话”,就像农夫对种子的期盼与热情。写作是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它是为生活的和为人生的,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希望学生能快乐写作,享受写作带来的成就感。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堂教学应有“三味” :生活味、文学味、文化味。《语文课程标准》认为 ,语文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主要体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提高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 ,发展学生的语感和思维 ,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语文的工具性特点决定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决定了语文必须有生活味。人文性就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 ,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 ,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发展健康个性 ,逐步形成健康人格”。语文的文学味和…  相似文献   

18.
所谓“利用写作序化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指把写作教学看成一个有程序、有步骤、综合性的兴趣化、审美化、能力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培养提高学生的道德、审美、智力、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具体教学要素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的概念,由于它涵盖了“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良好个性、健全人格,思想观念”等内容。因而,要发展学生  相似文献   

20.
个性,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不仅影响人的思想品质,还对其文化知识的掌握、运用以及创造发展起着控制调节作用。因为语文阅读对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有很多书的精髓不是单一分析出来的,而学生从中阅读感悟出来,所以培养阅读个性,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做到“厚积薄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