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儒家"比德观"是中国古代比德观的代表,儒家把天下万物都看成具有道德属性的物体,将其作为道德导向的参照物。对讲究居住环境和精神追求的中华民族来说,设计者们受儒家思想影响,在古代环境设计中产生出典型的"儒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比德”将客观自在之物的某些性质比附于人的某些品德,是儒家重要的关学观点。本文从“比德”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效行于山水三个方面阐释了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3.
"比德"将客观自在之物的某些性质比附于人的某些品德,是儒家重要的美学观点.本文从"比德"于山水、寄情于山水、效行于山水三个方面阐释了孔子山水"比德"的生态审美.  相似文献   

4.
一、“文化”与古代档案文献编纂 (一)古代“文化”的理解 中国古籍中(主要指儒家经典)的“文化”,是指诗书礼乐、政治制度、道德伦序,以及成为礼俗的一整套观念和习俗。古人还往往把“文化”指作封建王朝所施行的文治教化的总和。  相似文献   

5.
莫军华 《兰台世界》2014,(3):134-135
荀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其主张“性恶论”,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对于“欲”的理论,他认为欲望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欲不可去”。在此基础上,荀子提出了对于“欲”的处理方式,也就是其道德教育观的一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的构想源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儒家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天下观就是国内建设和谐社会.推及世界秩序的建构就是和谐世界。家国天下和谐理想与培养道德公民的目标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7.
孔子作为中国古代热爱旅行的杰出代表,他的"远游观"和"山水比德"审美观,对中国旅游思想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强调了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启迪与影响了后代人的旅游观念和行为。  相似文献   

8.
人文关怀:媒体传播的新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关怀”已成为一个热门口号。其实.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易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虽与今天所提的“人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人文关怀不乏借鉴与追溯之意义。中国古代的儒家与道家学派的著作中也有不少有关人文关怀方面的精辟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儒家的“诗教”和“乐教”为阐述重心,通过阐发其思想义涵和理论渊源,彰显其寓教于乐的道德内蕴,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借鉴儒家“诗乐之教”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傅韬 《大观周刊》2011,(48):14-14
“仁爱”思想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遗产;大学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利用儒家“仁爱”思想来影响、熏陶、教育当代大学生,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构建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付单辉 《大观周刊》2012,(29):26-26
纵观中国历史文化思想、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都是其中的精髓和核一心,儒家道德主体性思想通过最原始的形成和其自身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它不.仅为古代中国社会创造了和谐稳定,也对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2.
我如果做一个善人,道德动力在哪里?孟子讲“性善论”,向善,就好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然而为什么人就一定是要向善的呢,做恶人得到的实利兴许还多一些?这在儒家学说里找不到答案。这也就是我所说的儒家的“内圣”无根。道德的动力在“死亡”二字。你对死亡怎么思考,这才可以建立一个比较服人的道德学说。  相似文献   

13.
“仁政”是儒家关于如何为政的集中表述,其思想要义是“为政以德”。对此,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德主刑辅”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价值立场,体现了儒家政治治理中以道德引导民众的价值取向;其二,“义利之辨”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利益考量,代表着儒家对于政治生活中道义与利益关系的思考;其三,“推恩及民”是儒家“仁政”思想的实践法则,旨在探索实施仁政的理想模式。儒家“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对于当今社会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意义,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儒家“仁政”思想将会发生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社会新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注重选择“道德接口”,折射出科学而人性的新闻观 九十年代社会新闻真正兴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注重选择“道德接口”,逐渐形成了在社会新闻深处那种科学而人性的新闻观。 所谓“道德接口”,指道德理念与道德现实衔接的途径和方法。“接口”是比喻,就像自来水管,公用部分粗,一家一户的细,要把自来水从粗管输到细  相似文献   

15.
徐思凡 《新闻世界》2012,(11):164-165
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也是继孔孟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代表,其学说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本文以荀子的名实观为出发点,从传播学角度对《正名》篇做出新的解读,将“天官意物”“心有征知”的人内传播视为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并从传受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的角度探讨“正名”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对“辨说”的社会舆论整合功能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6.
秦朝及汉初的博士兼掌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之书,武帝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典.东汉安帝之后,博士分化为专职图书管理人员,由此奠定了我国古代官府藏书管理的行政基础.相应地,博士经历了由秦及汉初的“通古今”到汉武帝之后的“作经师”再到后汉安帝之后充任“秘书郎”的历史嬗变.这一变化过程,既是博士政治地位下降的过程,也是我国典籍事业日趋发达,形成专门管理机构和专职管理人员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7.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人们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影响者.  相似文献   

18.
党颖 《兰台世界》2014,(10):77-78
法律儒家化是我国古代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进程。“春秋决狱”是儒家思想作为一种特殊的审判方式,是汉代法律儒家化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对汉代法律儒家化分析,进而阐述其对我国现代法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没有形成大众化的传播事业,但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也有非常可贵的"新闻的自觉"和具有本土气息的职业道德观念.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有严格的责任审查制度和大责任观,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注重道德教化,并力求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零星闪烁着对新闻职业理想的追求,对近代、现代甚至对当代中国的新闻事业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儒家十分看重群体的作用,把群体的需要作为个人适应社会而生存的伦理前提,并把这落实到完善自身道德人格的行动中去。因此,儒家极为往重个人的内在修养,同时,强调要把个人的修养所得推广到社会中去,做到“正人正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的理想道德人格。这一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素养.仍然有重大的启发意义。 1、“修身齐家”与新闻工作者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提高,把有没有道德品质当作区分人与禽兽的标准:“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放禽兽。’V)为此,偶家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