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晶舒 《成人教育》2007,(11):50-51
以黑龙江省肇东市昌五镇这一典型的北方农村社区为研究对象,考察该社区人口流动的总体情况,发现目前昌五社区的人口流动并不活跃。制约该社区人口流动向更有序、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因素包括土地政策、户籍制度、农民传统的乡土情结以及现代性不足等;微观因素主要是人力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匮乏。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滇越边民就以地缘为条件,以亲缘、族缘为纽带进行着跨境交往活动。云南河口县与越南老街省直接接壤,国境线两侧边民往来不断。根据动因,可将当地边民的跨境流动分为政治型、经济型和社会型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通过自编问卷对云南省德宏州六所高中学生的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显示,被试学生存在理性认知表浅、情感认同动力不足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意志力不强的实态表征。为构筑与复杂多变国际文化安全形势现实需求相契合,符合跨境民族地区高中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特征的国家文化安全教育生态,当下,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育。在此教育生态基础上,要以跨境民族生活为基础,夯实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理解力;以化育为核心,增进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驱动力;以习化为关键,提高国家文化安全意识的意志力,从而形成"三维一体"的"育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以人员流动、项目流动和机构流动为标志的三种主要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模式.在一些跨境高等教育发达地区,在国际组织、区域国家政府、高等院校等协力合作下,一种新的区域跨境高等教育合作模式——跨境大学出现并迅速发展.通过对典型案例巴伦支海跨境大学的产生背景、运作机制、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建议我国在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和在“一带一路”区域开展跨境高等教育活动时,应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跨境大学的价值与作用,积极构建“一带一路”跨境大学;推进学位学历互认,加强跨境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多方筹集资源,拓宽办学实体来源;畅通沟通和协调机制,助推跨境高等教育深入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在笔者调查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是经济落后的海拔两千多米高的险恶峡谷地带,人们为了致富一窝蜂的外出打工。2000年初的西部大开发造成了更多剩余劳动力成为民工走出去和外出打工的长期化造成了村落人口的稀疏化、老龄化以及举家的搬迁。另外,人口的流动,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事物和价值观的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本文以四川省西南部的纳木义藏族为例,分析和展现了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各种政策给他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致富”模式,同时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意识,特别是保守的婚姻习惯相应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银川市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村青壮年人口;人口的流入以本区、邻近省份为主;人口的流出则遍布全国,相对比较集中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城市;流动人口主要以务工经商为主,多从事第二、第三产业;流动人口聚居区一般处在城乡结合部.政府应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与管理,促进西部民族地区城市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维护城市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莆田学院学报》2017,(1):56-60
综述跨境资本流动影响因素的文献,分析我国跨境资本流动的特点和相关理论。基于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和利率平价理论,研究在利率汇率市场化背景下香港离岸和在岸不同期限的人民币利差和即期汇率对人民币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短期境内外利差和即期汇率与跨境资本流动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是两岸利率差异与人民币跨境资本流动不存在因果关系,两者间长期均衡关系不能确定为相互引导机制;两岸即期汇率是香港人民币存量变化的格兰杰原因,它们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可以确定为一种单向的引导机制。针对实证结果,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有明一代,在赣南、闽西和粤东北这一毗邻区域,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人口流动现象。伴随着日趋频繁的人口流动,赣闽粤边的社会动乱也日甚一日。南赣巡抚的设置,特别是王守仁在南赣巡抚任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则是赣闽粤边移民社会“土著化”进程中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客家方言群在赣闽粤边的基本分布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伴随着赣闽粤边移民社会的“土著化”进程而奠定起来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生活在云南红河州与越南老街省、莱州省等中越边境地区的哈尼族跨境流动频繁。中越哈尼族之间不仅有良性的跨境流动,同时还存在诸如跨境犯罪以及跨境比较对国家认同的影响等问题。只有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才有助于维护边疆社会的稳定,促进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10.
幽州镇是河朔三镇之一,是唐后期典型的割据型藩镇,在地理上自成一独立单元。从高僧游历和房山石经题记巡礼碑等反映的宗教活动来看,幽州镇境内的高僧进出是很经常、频繁的。涿州范阳县石经山造经活动很兴盛,在以石经山为中心的地区存在着定期性的人口流动,他们虽然以幽州镇和河朔居多,但也有相当数量来自全国其他地区。因此,幽州镇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仍很紧密,并未因为政治原因而中断。这就启示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藩镇特别是割据型藩镇的性质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社区参与式旅游内涵的理解,本文围绕社区旅游中所涵盖的社区居民参与、居民利益分配及社区发展等问题,对北川县五龙寨社区参与式旅游发展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为四川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村寨开展社区旅游提供了模式上的选择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13.
《文山学院学报》2016,(4):42-47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哀牢山区岩村彝族"打陀螺"的传说、"打陀螺"的时间及其产地、陀螺的制作工艺、比赛规则等相关事项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云南彝族陀螺竞技文化的内涵,认为"打陀螺"运动是隐性民间社会组织形式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彝族地方社会的价值观,是一个族群相对独立的文化认知系统之一,也是村与村、家族与家族间交流的主要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14.
黔东南苗族村落长期以来都有通过举办"扫寨"这一消防预警机制来增强民众防火意识,避免火灾发生的习俗。"扫寨"习俗遵循一定的规则和禁忌,通过对"扫寨"过程的分析及相关事项的研究,认为"扫寨"这种苗族内生的消防预警机制在客观上起到了增强民众的防火意识,减少火灾发生,维护村寨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农村消防基础设施落后情况下低成本实现农村社区平安、和谐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5.
湘西方言区苗族原生宗教——“呼清”(Fudnqind)所产生的强大约束力,与构建、强化村落社区秩序有着难以割断的逻辑关联。这种关联归因于苗族信仰体系中对“人不见天眼见,人不罚鬼神罚”报应规律的确信,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区“集体意识”在苗族村落社区的长期“驻留”。以鸡爪村苗族“呼清”为个案,揭示这种力量因素的生成基础与生效逻辑,以及合理利用这种力量资源对“低成本”构建和谐苗族村落社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土家族聚居区佛教历史发展有4个阶段:首先是羁縻制时期,佛教传入,修建了土家族聚居区最早的摩崖佛刻;其次是土司制时期,佛教被土司上层接受,得到一定发展;再次是改土归流后到晚清时期,佛教得到了蓬勃发展,一大批著名寺庙出现;最后是民国时期,佛教界在时局不定、内外交困的背景下积极进行改革,成立佛教协会。佛教通过在土家族聚居区的民间化、与其他信仰融合等方式逐步发展与变迁,并形成具有土家族聚居区地方特色的佛教传统。而变迁的主要原因是政治、文化的变迁和佛教自己的变革。  相似文献   

17.
半个多世纪以来,谢腊彝族消费结构经历了两次转型性的变迁: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后,消费结构由生存危机型向生存保障型转变;20世纪80年代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又由生存保障型向温饱型转变,并逐渐向小康型过渡。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加,谢腊彝族家庭消费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在未来8-10年内完成向小康转型。目前阻碍家庭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的主要因素既有传统消费习惯又有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加以引导和调节。  相似文献   

18.
《河间传》作为柳宗元的一篇奇文,历来被视为禁区。此文其实是对永贞革新中的一个小人的描述,作者用曲笔暗示出此人即是“八司马之一的程异。  相似文献   

19.
日益加快的现代化和全球化,猛烈冲击着传统的农耕文明,其传承与发展也出现了断裂和危机。梳理文化变迁的概念,以贵州省雷山县苗族控拜村落作为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苗族村落传统文化的变迁机制,研究其村落文化传承与变迁的过程及特征。探寻苗族传统村落文化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传承与发展的方法及对策,为今后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村落文化做出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社区实证调查是对社区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一直以来都受到社会学家的重视.本文秉承这一优良传统,以四川省麻柳村社区为例,运用社区研究的实地调查理论及方法来具体阐释农村社区干预的基本过程,并在此基础之上,希望能将此过程或模式推广到与之条件相类似的西部农村社区的研究和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