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嗟乎”考     
“嗟乎”,是古汉语常用的一个叹词。汉代以前,这个词儿有“嗟、咨、嗟嗟、嗟唶、嗟嗞、嗟尔、嗟来、嗟我、咨虖、嗟兹乎、嗟乎子乎”等多种写法,其中加点字是词根(以“嗟”为代表,姑且称为嗟类字),“乎、尔、来、我、虖”只是为诵读方便而添加的词尾。由于它发音特殊,表情复杂,而一般辞书及《助字辨略》、《词诠》等虚词专著对它又未作定性的具体描述,致使今人难以准确接收由它传递的情感信息。比如成语“嗟来之食”的“嗟”,众说纷纭,译法各异。有的据朱熹旧注“悯而呼之”用“唉”对译,《汉语成语词典》(甘肃版)和《汉语成语小词典》(商务版)则解为不客气的招呼声,译成“喂”或“喛”;还有同志提出新说,认为是呵叱声。看来,有必要对这个叹词作些正本清源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叔向贺贫》中“而离桓之罪”的“离”字,课本注“同”‘(忄羅)’,遭到。”这个注释把“离”的通假字“罹”与“(忄羅)”混为一谈。“(忄羅)”的读音为luǒ。《辞海》未收此字。《辞源》收入此字,未作具体注释。可见它在古代汉语里,极其少见单独使用。“罹”的读音为lí。它是“离”的通假字,在古代汉语里,其义之一是遭遇,作为动词使用于诗文中。如《诗经·王风·兔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和张衡《思玄赋》:“循法度而离殃”中的“离”,都是遭遇的意思。又如《尚书·洪范》:“不罹于咎”和《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河北罹袁氏之难”中的“罹”,也都是遭遇的意思。  相似文献   

3.
《鸿门宴》(高二册)一文中,我们认为有以下六个问题需要探讨。 一、“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这句中的“则”字,课本里没有作注,在教学参考书中译为“就”。其实,这句中的“则”字不能作“就”字讲,它是用来表示对比的。在古汉语中,常常是两个“则”字连用表示对比。如《荀子·正论》:“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表示在国内如何,在国外如何;“则”也可以  相似文献   

4.
“啊”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屡见不鲜,它分别在句前,句中、句末出现。作者根据文章的表达需要,用不同句型的“啊”字句表示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感情。“啊”字随着句型,语气的不同,读音也不同。以前,很多学生对这些句子里的“啊”字一概读作叹词的“啊”(a),读得咬口,听得也很别扭。因此,语文教学中加强“啊”字句的朗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是很有好处的。我的作法是: 一、辨析读音引导学生辨析“啊”字的读音,要注意三点:①根据“啊”在句子里的位置确定词性。“啊”在句前独用(独立在句子结构之外),作叹词。“啊”用在句中、句末作语气助词,永不独立。②确定句前的“啊”的读音,让学生懂得“啊”(a)读出不同的语  相似文献   

5.
中学文言文中的叹词,在教学中许多人常用“唉”字来解释它,似乎文言文中的叹词可以同“唉”划等号。这样认识未免简单化。应当承认,古代汉语中的叹词绝大部分可在字面上译为现代汉语的“唉”,但教学时,重要的是教师应引导学生弄清这个“唉”所表达的意义。 《马氏文通》对叹词有精辟的论述:“叹字者,所以记心中之鸣也。喜怒哀乐之未发,心至平也,有感而应,心斯波矣,波斯不平矣。其感之轻者,心有主焉,于是因所感而成意,此诸字(指叹词之外的其它词)之所记也。感之猛也,心  相似文献   

6.
我的名字只有一种写法,但是却有几个读法,大家都管我叫多音字,我们的数目还不少呢!我给你举几个例子,你就清楚了。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的多音字:如“重”,读chónɡ,是重复、重新的意思;读zhònɡ,一般表示分量、重视的意思。读音不同、意义相同,但用法上有差别的多音字:如“饮”,有两个读音yǐn和yìn。读音虽然不同,但都可表示“喝”的意思。但在用法上有差别,人喝水就读作yǐn,给牲口喝水就读yìn。单用是一个读音,与别的字组合在一起读音就变的多音字:如“似”,单用读shì,比如“他像睡着了似的”;组成词语后,就要读sì,如相似、类似、…  相似文献   

7.
知识卡片     
《小学生》2006,(4):I0011-I0011
“啊”字是我们最长见也是最熟悉的字, 可是要说起它的用法和读音,很多同学却不一定清楚。“啊”字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做叹词,另一种是做助词。“啊”字做叹词时,有四种读音:  相似文献   

8.
为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训练目标 ,有必要掌握“啊”字的变调和音变规律。一、“啊”字变调“啊”字在句首时作叹词 ,声调有如下几种变化 :1.表示惊异赞叹读一声。如 :“啊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 !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 !”2 .表示追问读二声。如 :“啊 ?你说什么呀 ?”3.表示惊疑读三声。如 :“啊 ,这难道是我的影子吗 ?”4 .表示应答的、明白过来的读四声。(1)表示应诺。 (音较短 )如 :“啊 ,好吧 ,我就去。”(2 )表示明白过来。 (音较长 )如 :“啊 !原来就是找个树杈 ,挺简单 ,我会了。”二、“啊”字的音变“啊”字在句…  相似文献   

9.
假借字与古今字有些假借字长期借用,久借不归,喧宾夺主,久而久之,习以为常,假字变为“正字”了。如容貌之“容”(《说文》:“容,盛也”),歌颂之“颂”(《说文》:“,颂兒也”),仁义之“义”(《说文》:“义,已之威仪也”),友谊之“谊”(《说文》:“谊,人所宜也”)。也有些后来又特地为它新造了字。如作突然解的“猝”(《汉书李广传》:“然虏卒犯之,无以禁。”师古曰:“卒读曰猝”)。又如回避之“避”《论语微子》:“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经传均作“辟”。)有了新造字,则新造字名正言顺成  相似文献   

10.
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经常遇到简单的字却不易将其在语境中的字音读准。一些汉字因其有不同的字义而产生读音不同。比如下面几句话中的“曾”字,该如何把握它的读音呢?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前赤壁赋》)花底报来开已闹,雨中过了更曾知。(杨万里《病中春雨闻东园花盛》)曾不若孀妻弱子(列子《愚公移山》)王父之考为曾祖(《尔雅·释亲》)以上各句中“曾”的读法为:  相似文献   

11.
说“潦草”     
“潦草”是个叠韵联绵字,现在又把它简化为“了草”。其实“潦”字原先并不读“了”,而读“劳”,本义是地上的流水。《文选·长笛赋》中“秋潦漱其下趾兮”的潦字,六臣注音“老”。所以它又与“涝”字通用,因为都读“劳”。潦、草都是借音字,原来读音就是劳草。其来源是《诗·小雅·巷伯》的“劳心草草”,忧劳也。但最早以联绵字出现的是“离骚”,因为劳与离双声相转。《汉书·杨雄传》之离骚,传下便作牢愁。愁与草、骚、造、槽之古读也相同,如槽字,《广韵》作似由切,《集韵》为臧曹切。前者可能保留了唐韵,后者则是宋人读音。…  相似文献   

12.
人教版、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上册,都在《汉语拼音》一课的韵母o的旁边印有一只彩色大公鸡。这一幅插图由来已久,但它却是教材中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纠正的一个错误。在《汉语拼音·韵母表》中,韵母o的旁边注有汉字“喔”,表示它应发“喔”的音。“喔”原本是个多音字,一读ō,作叹词,表示了解,如“:喔,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一读wō,是拟声词(过去称“象声词”),用来模拟公鸡的叫声。1985年12月27日由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电部联合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中,将“喔”统读为wō,这样“,喔”就取消了“ō”的读音,而这个“ō”正是韵母o的发…  相似文献   

13.
古汉语中,这两个字均可用作动词,但意义差别较大。“具”作动词,表示“准备,具有”。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缮甲兵,具卒乘。”——准备好步兵和兵车。《雁荡山》:“亦雁荡具体而形微者也。”——具备形状而规模较小。而“俱”用作动词,则表示“在一起,同去或同来”。如:  相似文献   

14.
由于语法教学的需要,利用暑假,比较细致地学习了一遍《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随手记下一些零散的体会和看法,谨和同行们商榷。一、叹词、拟声词大多表示实在的意义,也可单独作句子成分或单独成句,似划入实词更准确些。如:①啊!太好了。(叹词独立成非主谓句,表赞叹之情。)②“砰”的一声,敌人倒下了。(拟声词作定语,模拟枪声。)二、既然短语中已不再提“偏正、联合”等名称,那么分析短语的结构关系时也最好不再提及旧  相似文献   

15.
兮今音“奚”(xi,平声),是延续《广韵》“胡鸡”切之读音,王力先生将其归入上古声纽的“匣”母,上古韵部的“支”部。《说文》:“兮,语所稽也。”左安民说:“‘稽’本为‘停留’的意思,这里是指声音延续义。”据《汉语大字典》,“兮”是“语气词,多用于韵文,相当于‘啊’”。但《说文》未给出“兮”字读音的线索。“兮”作为语气词用来表示“停顿或舒缓,往往带有抒发感情的作用”,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如《诗·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但广泛而频繁地使用“兮”,则是在楚辞中。根据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16.
《阿房宫赋》中用了“嗟乎”“呜呼”“嗟夫”三个叹词。它们在文中除了引出下文的议论外,对表达作者不断变化和增强的感情,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三词使文章在情感表现上一波三折,将作者感叹唐敬宗李湛哀而不鉴的惋惜之情渲泄得淋漓尽致。 首先,“嗟乎”紧承对阿房宫建筑及宫内侈靡生活铺叙之后,在哀敬宗不鉴之前先对秦始皇骄  相似文献   

17.
一、坡空翅: 1.《康熙字典》是按部首列字的,它的部首共有 个。 2.反切法是古代重要的注音方法。“苦瓜切”的 读音是_。 3.从“六书”t说,“止”是个字. 4·从“六书卜L说,“锦”是个_字. 5.《周易·系辞下》:“尺镬之屈,以求信也.”其 中的通假字是_。 6.《左传·庄公八年》:  相似文献   

18.
《穷人》一文中运用的叹词较多。准确地掌握这些叹词的读音,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有好处。这里就对课文中“哦”、“嗯”两字的读音谈一点看法。“哦”在课文中出现三次。一,渔夫拖着湿淋淋的鱼网突然出现在桑娜的面前,这时桑娜正为抱回西蒙的孩子而忐忑不安,文章写出了桑娜的心理,“‘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这里的“哦”应读“ō”,表示桑娜惊恐的心理。二,渔夫回家后,桑娜把西蒙死了的消息告诉他,渔夫如闻霹雳,“哦?什么时候?”这里的“哦”应该“ó”,表示渔夫的惊疑神情。三、课文最后,“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  相似文献   

19.
初中语文第一册《诗词五首》中的《过故人庄》有这样一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其中“斜”字是读作 xiá,还是读作 xié,课文没有注音,因此,许多人对此字的读音也就不尽相同。笔者认为此字应读 xié,而不应读 xiá。《中华大字典》对此字注音为:“徐嗟切,音邪”,《辞海》对此字注音为:“习耶切,音邪”,《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对“斜”注音  相似文献   

20.
“胜”在我国古代可表示一种物品的名称。对这个名物字的意义,《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辞源》、《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等有影响的字典、辞典的注释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辞源》(修订本)的注释是:“妇女首饰。《山海经·西山经》:‘(西王母)蓬发戴胜。’《注》:‘胜,玉胜也。’”《辞海》(缩印本)的注释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