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关于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走向市场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对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文章分析了近几年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情况,着重就如何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析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不仅可以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且是解决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随着国家一系列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去基层就业政策的出台,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途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加选调生等更加地丰富,毕业生的切身待遇也相应的得到了保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  相似文献   

3.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完全走向市场化。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对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加快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应在明确近几年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就如何正确引导、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4月4日至11日青海省2006年普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洽谈会顺利举行。 在青海师范大学现场,记看到有84家单位参加他们的洽谈会,全省各州(地、市)教育局、西宁市各中学、保育院均参会招录毕业生,师范类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在青海大学医学院现场,吸引来了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近1600多名学生,参加招聘会用人单位共51家,洽谈会共投出求职自荐书530份,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意向性协议189份。  相似文献   

5.
开展基层意识教育是培养适应社会人才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内在需求。引导与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与创业,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基层就业创业、基层发展成才意识。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农林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分析,探讨了影响农林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障碍,进一步提出了农林高校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确实存在就业心态不健全、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实。很多学生就业标准很模糊。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适应当前经济体系的要求,建立鼓励毕业生下基层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这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转变就业观念、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政策环境着手、确立新思路、建立新机制、探索新规律、寻求新突破,使更多的毕业生实现基层就业。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2011年全国8个省30所高校抽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尽管我国政府通过大量政策措施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但出于对发展前景的担忧,只有少数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且体现出明显向东部流动的倾向;人力资本、家庭背景、学校背景和求职岗位情况是影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重要因素,到基层就业的学生大多在这些方面处于较弱势地位;他们在基层工作的职业地位、学用匹配度、起薪和工作满意度都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0.
朱军 《教育评论》2023,(8):53-60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核心要素。对高校毕业生到浙江省26个山区县就业现状调研访谈结果显示,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稳定性不高等问题。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受个体意识、培养契合度、产业吸引力、环境支撑等影响,采取注重价值引领、深化校地合作、细化人才培养、强化政策保障等对策,能有效推动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就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提高毕业生就业水平,应该致力于培养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培养毕业生核心就业能力是一项具有开放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社会、家庭、大学生个人以及用人单位的协同努力。仅从高校的视角和维度切入并展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Based on a national survey of 30 universities in eight Chinese provinces in 2011, this empirical study shows that, despite government policies encouraging college graduates to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few students actually do so, due to concerns about their career prospects. Human capital, family, and school background and job search conditions ar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grassroots employment of college graduates, and students willing to work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end to be in a weaker position. This research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occupational status, alignment of job and studies, starting salary,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such graduates are relatively low.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等现象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认真分析其深层次原因进而寻求解决办法是高校就业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几年来从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实际状况,客观分析了当前毕业生就业难、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等现象的原因,从提高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合理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等5个方面论述了拓宽毕业生就业门路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必要性,通过对当前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中存在问题进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我国当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15.
鼓励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关键在于有效的激励制度设计和政策引导。国外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出台人才特惠性政策形成制度性的补偿机制,依靠政策驱动力弥补区域人才失衡。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部分发达国家和现代新兴国家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政策支持体系,其精准的政策目标定位、合理的政策管理体制、严密的政策措施体系以及高效的政策作用机理,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需要。专科毕业生在基层就业主要以从教、从商为主,在基层就业的人数较少,在城市临时就业的人数较多。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观念滞后,基层就业的岗位适应能力较差。树立多行业就业及和谐的就业观、增加基层就业岗位的设置、提高专科毕业生基层就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基层就业的软环境以及树立基层就业服务意识,对促进专科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现象引出的思考"校本培训"一词为舶来品,关于其内涵的解读有十余种之多,尚无一定论。但无论有多少种解读,这些解读都有一些相通之处,即学校是基地、学校发展是动力的动力源、学校教师是培训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体制已经由计划向市场转轨,建立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配置作用是中国长期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正式步入大众化阶段,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体制开始向市场化转变,这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现今大学生就业面临一系列问题,而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高校三方形成合力,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等教育领域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为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以人才需求为导向,进行专业设置调整,完善实习、就业基地建设,提高专业技能。在就业工作指导上,扩大就业指导范围,深化就业内容,完善就业人才队伍,发挥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功能。同时,大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实践锻炼,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培养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递增,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如何在当前形势下,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确保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这不仅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也是高职院校十分关注并下大力气要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校企合作、建设校外实训中心、挖掘校友资源、搭建就业网络平台、开展创业教育等措施能有效拓宽高职毕业生就业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