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何教育,总是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共同完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也包括教育者(主体)通过受教育者(客体)实施教育的过程,也包括受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本身和受教育者之间的自我教育过程。“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这说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注意发挥教师的积极作用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指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历来主张给受教育者以主体地位,这个思想既包括教育是人民的事业,人民应该主宰教育,又包括教育要面向人民,以人民大众掌握文化科学,提高思想认识,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为唯一目的,还包括受教育者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而不只是被动的受益者,也是发展教育的直接动力。后一思想对今天教育改革更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教育的基本观点是: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人的价值是教育的最高价值;培育和完善人的主体性,使之成为时代需要的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教育论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主体性教育论纲●黄崴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提高受教育者主体的认知水平,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展受教育者主体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职能。教育实质上是以主体性方式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这一定义有两层意义:(1)从教育的本体...  相似文献   

5.
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 1.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之下,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去适应人即教育对象,而是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个系统)高高在上,受教育者只能简单地接受各种既定的行为规范和相应的观念,他们只能处于被塑造的客体地位,而占主体地位的则是教育者和各种外部影响。既是主体,教育者必然追求和关注自己应该如何教、教什么,而这样一来,势必难以走近受教育者、理解受教育者、感受受教育者的困惑和群体特点,从而抹杀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以人为本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中,应确立和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实践中,通过尊重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地位,彰显个体的教育功能,发挥受教育者个体的能动性,发展个体的主体能力等途径,能够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教育人、培养人的实践活动,也是一项主体性很强的教育活动。因此,应以主体性理论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明确主体性教育目标、创新主体性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者主体意识等方式,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  相似文献   

8.
一、互动式教学的本质和内涵教育是一种实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也应该体现出参与主体的自由。人们普遍认为,灌输式教育就是把教育过程的主体认定为教育者,教育过程成为教育者塑造、教受教育者的过程。这种把教育者放到单一主体位置,把教育过程中的学生作为教的对象,置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从根本上忽视了受教育者自身的活动、自身的能  相似文献   

9.
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民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于国家、社会发展有利的社会成员,其内容主要包括爱国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品格教育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民教育是德育的基础部分和主体部分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要么片面地强调"教师中心论",要么片面地强调"受教育者中心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是一种以教学内容为共同客体的双边互动、协同发展的关系。因此,应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的指导下,本着坚持尊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教育理念,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实践观,建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1.
一 我国教育理论界对教育主体有四种不同的认识。“1.指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教,以自身的活动与影响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的发展,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2.指受教育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有其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过是指导者、辅导者。3.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都有自己认识与作用的客体,二者都是主体,同时又互为认识的客体。这两个主体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层次上的不同。”①4.教育主体“指有意识地认识…  相似文献   

12.
冉彬 《教学与管理》2009,(10):114-115
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人的主体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本体主体性、价值主体性、实践主体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理应注重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教育成本在广义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是受教育者接受高职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它既包括实支成本,也包括机会成本。对高职教育成本进行核算,需明确高职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原则、会计主体、核算的期间及成本的构成。  相似文献   

14.
主体教育是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通过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尝试通过实施主体教育,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在主体教育中,若想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1)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这是激发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前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想实施主体教  相似文献   

15.
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提高受教育者的认知水平,激发受教育者对基本价值的追求,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人的发展,从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就教育而言,一方面主动精神和主体性的发挥是改善教育过程的重要手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师德师风教育,既然名之为"教育",事实上也按照教育的方式开展,自然就应当遵循教育的规律。其中,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应当是师德师  相似文献   

17.
何菲 《文教资料》2012,(23):102-103
主体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与客体发生相互作用,受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一能动性既符合客体的客观规定性又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认识自我并完善自我,最终受教育者能够自主地、自由地、超越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主体教育的特征有:自主意识、自有追求、超越自我。  相似文献   

18.
教育实质上是以主体性方式建构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过程。因此,历史教学理应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所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主体的本质属性,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主体性教育就是在承认人的价值和差异的基础上,保护和升华人的存在价值,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教育。主体性教育表现在学生观上,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表现在教学价值观上,  相似文献   

1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实现受教育者的内化.网络的隐匿性、开放性和共享性给受教育者的内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探讨了基于主体间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有助于教育者将受教育者当作全面发展的主体,尊重受教育者的内化规律,深刻把握受教育者内化的历时性和共时性,充分发挥受教育者内化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自律性,促进内化的形成,推动内化"再生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社会要求的思想品德的过程。从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来看,德育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养成过程,使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知识、情感、意志、操行是德育的最终目的。在有关德育本质的研究和讨论过程中,德育的主体问题争议很大,出现了“学生单一主体论”、“互为主体论”、“主体转换论”等,这些“不同主体理论之所以出现,最主要的是关注我国教育活动中忽视学生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所带来的问题,从而对单一主体中教师主体的怀疑和否定的结果。其实质就是反对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教师中心论’,本身具有积极意义”。对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