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艺复兴的人道主义运动为资产阶级的新的价值观预示了大致方向,但尚未完成现代文明所需要的价值观的系统重建.随着资本主义制度在各国的建立,西方思想家开始沿着人道主义的方向更新和重建适应现代新文明秩序之价值观体系.但重建的方式和路向并不统一,由此形成各国各具特征的"个人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文学人道主义复活的大背景下,在西方人道、人本主义思潮的诱发下,根据中国的精神现实和生存现实,新写实小说应运而生;同时,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扩展了人道主义的范围并以隐性的叙事策略呈现出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3.
关于"人道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道主义经历了一个不断进步的复杂历史过程。人道主义观点与异化理论是密切关联的,分析异化及克服异化是马克思人道主义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判地改造了传统人道主义的基本思想,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4.
人道主义作为“五四”以来中国作家最普遍也最深厚的精神资源,成为当今小说底层叙述的精神支撑。一批底层叙述作家,深刻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处境,细心呵护底层的精神信仰,展出了人道主义在当下语境中新的发展可能和越来越宽广的空间。伴随着世俗人道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渗透,底层叙述开始从底层人物身上发掘出高尚的人性精神,提升出自我拯救和维护尊严的人性力量,从世俗人性层面开拓出人道主义的新境界和人道主义底层叙述的未来图景。  相似文献   

5.
王怀义 《文教资料》2011,(35):10-11
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汪曾祺在小说创作中深深地渗入了人道主义情怀,使读者在理解与同情中去体恤人事,关爱芸芸众生,从而激发向善的情怀。  相似文献   

6.
种族问题与黑人生活是福克纳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但福克纳仅限于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待奴隶制与种族主义,他不能认同黑人的文化和他们非白人化的生活方式。这造就了福克纳小说创作的基本立场,表现出他在人道主义理性思考和南方种族主义情感偏见上的深刻矛盾。  相似文献   

7.
人性的呼唤--梅娘小说的人道主义及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40年代,与张爱玲并称“南玲北梅”的梅娘,其小说高举人道主义大旗,体现了她同情弱的博大胸襟;同时,其作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意识,关注女性,为女性命运呐喊,对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进行猛烈抨击。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小说植根美国南方地域文化,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本质上是基督教人道主义,在超越乡土的同时也带有地域文化的局限性。白先勇受福克纳作品中“基督精神”的影响,但他一方面将基督精神和佛教教义融于一体,另一方面又集中西文学影响于一身,中西因素的化合使其小说中的人道主义呈现中西合璧的色彩,表现出博采众家,“六经注我”的巨大文学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9.
汪曾祺小说充满着对人的关怀、尊重与欣赏,呈现出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士大夫人格的继承,使其在创作上融合了中国传统价值取向与自身气质上的异质因素,成为“中国式的抒情的人道主义者”。士大夫情怀深刻影响了汪曾祺的人道主义书写方式,他以雅趣表达底层关怀,以美德构建人道理想,以温情进行现实批判,以闲笔滋润世俗心灵,流露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生命品质的思考。基于汪曾祺兼收并蓄的思想特质,从接受人道主义、在士大夫情怀影响下形成中国式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特色书写三个层面,探讨汪曾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0.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精神素质抑或精神情怀广泛显现于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之中。追本溯源,从白先勇的个人身世经历、宗教情感以及所受的中外文学遗产的影响等方面可以发现白先勇小说创作中人道主义的清晰印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两个部分论述新时期文学的人道主义思潮。第一部分从人道主义思潮产生的过程及原因进行描述,第二部分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多种样式形态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并不直接就是人道主义,但也不是反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包含人道主义的成分,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因素即为马克思人道主义。马克思人道主义既是人道主义的一种历史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文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研究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理论前提及内涵,探索其思想所实现的根本性变革,这是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理论根据;第二部分探寻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所产生的理论影响价值,当前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随之带来社会意识形态的深刻变化。探寻社会如何发展,人们何去何从,应形成什么样的发展观等问题的答案,以期挖掘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近三十年以来"文革"题材小说在叙事上所经历的从政治化向去政治化的转向中的重要策略性元素.在去政治化转向中,文化自身的意义与功能也在发生相应转变.这一现象既说明文学叙事对"文革"认识的日渐深化,也说明人们对"文革"的叙事态度也在发生着具有根本意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从“五四”到“文革”、再到新时期“文化热”的过程,人道主义始终在其中或隐或显地扮演了重要角色。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人道主义思潮的涌起,对人道主义的宣扬,到20年代末期人道主义思潮在主流文论中开始失势,以至在其后的几十年特别是“文革”中被当作革命思想的对立物受到批判和责难,再到70年代末以来人性、人道主义的价值在“文化热”中被重新发现并在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共识,人道主义经历了由肯定、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曲折历程,留下了发人深省的经验教训。人道主义在文化运动中的历史命运折射了20世纪中国社会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5.
论文从人道主义所含蕴的基本范畴、近代平等与自由等观念及人道主义诞生地--商品经济出发,深刻剖析了人道主义包含的七对悖论,揭示了人道主义的相对性与历史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十七年小说”和“文革小说”几乎一直都在伦理与政治的张力中做着奋力的挣扎,形成了政治伦理化和伦理政治化两股创作潮流。在政治伦理化小说创作潮流中,郭澄清大部分短篇小说的重心一直在对人性、人情的开掘和描绘上,从人道主义的伦理角度来观照人以及人与人、人与集体的关系等,将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和价值理想推广到政治领域中,使政治生活也充满了人情味。伦理话语是其小说叙述的元话语。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问世后,引发了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烈讨论。书中包含的两种逻辑,使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出现了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两种不同解读模式;也就出现了“早期马克思”和“晚期马克思”的对立。《手稿》有其内在逻辑的统一性,文章旨在阐述这一统一性,而切入点则是包含于这一统一性的中心概念——异化。  相似文献   

18.
像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同道一样,弗洛姆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视为马克思的代表作,视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作。因此,他的“人的本性”的学说主要是围绕这本书展开的。由于马克思的这本作属于早期的、不成熟的作,这就使得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的学说具有抽象、思辨、直观的异化论的人道主义的特征。但他的这一学说中也有许多精华的成分,这些成分我们理应实事求是地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9.
新人道主义以人为中心,强调发展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注重人的素质提高。这些主要思想,曾在解决全球环发问题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对新时期问题凸现的中国农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有利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理论包括个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包括人性的复归和人道主义的实现。步入"新时期"以来,人的发展、人性、人道主义思想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之中,形成中国当代文艺思潮。要用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论、"人性"论、"人道主义"论和"异化"论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的创新和文艺创作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