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联名在2007年2月27日《科学时报》(A4版)上发布了《关于科学理念的宣言》(以下简称《宦言》).《宣言》准确指出:在科技界存在着"科学精神淡漠、行为失范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令人遗憾的现象",要求科技人员"树立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弘扬科学精神、恪守科学道德准则";强调"创新是科学的灵魂","科学有无止境的前缘……"等,但对于《宣言》中的另外某些说法,本文提出一些不同看法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2.
“科学的责任与道德”问题,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关于科学家的道德标准,即科学共同体内部有哪些道德原则,作为一名共同体成员,科学家应遵守什么样的道德规范。这些原则或规范有强纲领性的,也有弱纲领性的,但显然是科学共同体所特有的,而且是泛化的。一个社会有其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是“犯罪”,一个共同体也会有自己的道德标准,若违背了,就破坏了“行规”,这也是一种“犯罪’当然是针对于共同体而言。科学共同体也是一个小社会,其内部的道德标准可以起到保障体制运作,规范个体的业内行为,惩处违规现象,从而使得科学…  相似文献   

3.
科学为人类的进步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科学知识的应用持续地为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有力的方法,这些挑战包括食品安全、疾病、污染和武器的扩散等等。最近,信息技术、基因组学和生物技术的快速进步为个人的健康和人类福利带来了巨大期望。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科学事业的发展却非常不平衡。比如,发展中国家在科学研究上的投入不足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是2%~3%。发展中国家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数占其总人口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1/20~1/30。世界上95%的新科学是由发达国家创造的,而这些国家的人口…  相似文献   

4.
科学体制不同于其他社会体制,它缺乏发达的有效的正式控制机制,科学家的社会化过程是科学的非正式控制机构之一.广义的科学家社会化关注于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狭义的科学家社会化关注于科学家个体的社会化过程.科学家社会化不同于工程教育,通过科学家社会化的研究可以有效寻求减少科学中不端行为的途径,增强科学研究的质量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2002年11月21日、22日,京沪两地从事科学文化研究的学者聚集上海,举行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会后发表了“首届‘科学文化研讨会’学术宣言——对科学文化的若干认识”。此宣言的发表引发了大陆一些学者的关注,地质学家陶世龙在他的一篇题为“一份奇怪的宣言”文中置疑这次学术研讨会为什么可以称为代表会议?清华大学的赵南元将这12位正式代表冠以一个称号——“反科学文化人”。但在另一些学者眼中,他们认为此份“宣言”仍不足以对目前盛行于中国的“科学主义”及其危害构成根本性的动摇,虽然他们表示欢迎“宣言”的出场。 我们认为在科学权威高于一切的这个时代里,这12位学者“宣言”的背后,绝不仅是他们的勇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泛泛的意义。“宣言”提出的问题是值得我们、甚至是全社会、尤其是科学家们关注的。从这份“宣言”里我们会联想到这样一些问题,比如人们希望中的科学与现实中的科学其本质区别是什么?科学应该在整个人类多样性文化里是一个什么样的角色?信赖科学与去信仰一门宗教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反科学是反科学中的什么?“科学主义”是现代人人都具有的一种精神气质吗?如果我们从前忽视了这些问题,或者即使曾经涉猎过这些问题,但在今天,当我们再次思考和梳理它们时,一定会丰富我们  相似文献   

6.
青年科学家与科学前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3)听了许多同志的报告,对国际上的有关科学前沿进行了精彩的阐述,但如何把这样的科学研讨会再向前推进,要在哪些环节上推进可使中国能够更快地到达一些科学前沿,并且做出好的工作,希望大家深入地思考。在人才...  相似文献   

7.
目前关于科学家形象的研究都局限在整体形象方面,对各项指标缺乏深入分析。以层次分析法研究各项指标权重,从而得出,科学象征指标所占权重最大,视觉形象权重很小,科学活动、形象等客观性指标权重很大。这意味着1)公众通过科学产品认知科学;2)公众对科学家在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不了解;3)科学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相当客观。对此,在科学传播中应坚持去功利化、丰富科学家主体形象、加入社会语境等思路。  相似文献   

8.
自科学诞生以来,现代社会文明的演进及人类智力的提高呈现出加速趋势,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成为推动现代社会进步的最活跃因素。但不可否认,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同样飞速增长的社会问题,科技的负效应日渐明显,已成为人类文明进步无法忽视的重大问题。增强科技的社会正功能,抑制科技的负效应,作为科学活动核心的科学家负有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这是因为,首先,科学家是扩充  相似文献   

9.
础德 《百科知识》2002,(11):42-43
牛顿科学探索的中止牛顿虽然在科学探索领域里成果丰硕,但在他从事科学探索的漫长岁月里,经济收入却一直很不宽裕。1692年,50岁的牛顿被富裕的物质生活所吸引,决定抛弃科学探索的艰辛生活,寻找一个能够带来更多经济收入的职位。消息传出,人们纷纷为牛顿推荐去处。开始有人推荐他去担任伦敦查特蒙斯公立学校校长,但  相似文献   

10.
张小荫 《百科知识》2009,(22):28-29
对于当代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现代人来说,西方教会“迫害”科学家的故事,几乎人人耳熟能详,即便是基督教文化源远流长的西方社会,从小学到大学的课本中也仅仅看到科学和宗教矛盾对立的一面。这说明一个事实:主流文化认为,宗教和科学如水火两极,教会在科学萌芽的时代所起到的作用大都是压制、驱逐、迫害,科学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与宗教势力的斗争。史。但当我们跳出熟悉的思维框架,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近代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时,却发现了历史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1.
社会学和宗教哲学调查的结论表明,在世界总人口中,信宗教的人要比不信教的人多得多。这并不奇怪,因为人们可以从宗教中找到各自的所需,至少是心灵上的慰藉。但是美国的《科学美国人》杂志最近发表的一项调查表明,美国约有40%的科学家信教,西方其他国家科学家信教的数量也大约是这个比例。没有人确切调查过中国有多少科学家信教,有些估计是约有5%的科学家信教。  相似文献   

12.
《科学中国人》2004,(9):i015-i015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在日前举行的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上指出,在知识社会里,除从事研究和技术转化的任务外,科学家需要明确对科学教育、对与决策者和媒体对话、对提高公众科学素养所肩负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3.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杂志将改版,改版后的刊名为《科学与社会》。目的是“为更广泛的向全社会传播科学精神、科学理念、科学方法、科学知识,促进科学发展,共同提升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公众提升对科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科协论坛》2007,(2):2-2
本刊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2007年1月16日在中国科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各级科协组织要充分发挥失去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与社会互动的日益密切,科学咨询逐渐成为影响现代政府决策的关键因素。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在参与决策过程中却不断暴露出责任缺失等道德问题,严重破坏了决策的科学公信力。因此,如何确保科学建议的可靠性和无私利性已经成为当前科学咨询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必须通过切实可行的策略促进负责任的科学咨询,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对于公共决策的建设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奖颁发至今已一个世纪,已有700多人因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而获奖。虽然其中也包括6位美籍华人,但没有一个是中国籍的中国人。这不能不使每一个中国人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反思,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科学家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前景如何?虽然这些问题,作者很难论述全面、深刻,但我们应唤起获得诺贝尔奖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创造持续而又稳定的科学大环境,建立坚实的科学基础,提高全民的科学技术素质,实现中国人诺贝尔奖“零的突破”。一、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实质(一)诺贝尔科…  相似文献   

17.
刘永明 《科学中国人》2004,(8):F002-F002,1,2,3
长期以来.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和生态学等学科对地球的研究都是针对某一组成部分分门别类地进行的.形成了各种专门学科和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及知识体系。20世纪后半叶,全球环境的恶化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地球科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了早期的自然科学家的宗教情感,并考察现代科学家的两位杰出代表爱因斯坦和普朗克的宗教观念。通过这些考察总结科学家眼中的宗教究竟是什么,并且有什么共同之处。然后指出流行的两种对科学家的宗教情感这种事实的两种解释的错误之处,最后发现科学家们认为的宗教与科学的统一之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家,作为一种社会角色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并不长。19世纪中叶以前,在英语中并没有“科学家”这个名词。1840年,英国知识界著名人物惠威尔(Whewell)在其《归纳科学的哲学》一书中首次使用了“科学家”这一用语,1但这之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实际上仍未被称为科学家。随着科学事业的建制化发展,科学家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今天,有关社会公众的调查表明,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科学家都是最受公众尊敬和信任的社会职业群体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中心转移现象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的发展肯定离不开它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中的文艺、哲学、教育、政治、经济等因素对科学都有影响,它们与科学是互动的。本文探讨了社会文化语境的结构,分析了社会诸因素活动中心与科学活动中心的关系,并从整体上揭示了科学与社会文化语境中诸因素相互作用的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