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定势是心理学定势理论中的一个术语.定势理论认为,定势是指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知或作出反应,并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起到正效应;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带来负效应. 《大纲》中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鉴于思维定势具有两重性,所以应努力培养学生有利于正效  相似文献   

2.
<正>在写作的时候,常要用到一些“例子”来证明文章的观点,这些例子就是事例材料。在事例材料的运用上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事例本身不合适、不恰当,不能证明观点;事例直接拿来用,没有剪裁、加工,有时冗长,有时偏离论点;没有合理安排好事例的顺序;没有对事例进行分析,建立事例和观点之间的联系;等等。一、材料的加工  相似文献   

3.
思维定势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它使人们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进行认识或作出反应,并影响着问题解决时的趋向性,这种趋向性,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起到正效应;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带来负效应。  相似文献   

4.
谈话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几乎每位教师都希望能通过谈话教育使学生“茅塞顿开”。但有时动机与效果不能完全统一起来。“谆谆教导”换来的是沉默的抗争,使谈话以彻底失败而告终。教师常怪学生“朽木不可雕也”,而对为何造成这种“不投机”的原因分析不多。冷静下来细细反思,造成无效教育的原因主要是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对此决不能等闲视之。倘不改观,常此以往,教育效果一定会出现“零效应”,甚至是“负效应”。 什么情况下会造成话不投机呢? 一曰:唠叨,跑“马拉松”。心理学研究证明,同样的刺激物在受刺激时间过长时,会引起“麻木”效应。与学生谈话,教师必须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切中要害,求得实效。一  相似文献   

5.
教师批评教育学生总是脱离不了三个环境,即人际环境、时间环境和语言环境。每一环境,都会使学生产生相应的心理效应。这种心理效应又可分为正效应心理和负效应心理。正效应心理能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批评,而负效应心理则使学生不能接受教师的批评。凡是批评教育学生,教师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使其修正错误,积极向前,即能使学生产生正效应心理。只要避开产生负效应心理的环境,就能达到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那么,何种情况下易使学生产生负效应心理呢?  相似文献   

6.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怎样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费用最少、利润最高等问题,这类问题,有时可以归结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中考中.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重点之一,试题通常以实际生活、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以2008年中考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赵艳玲 《中学文科》2009,(14):61-62
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怎样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费用最少、利润最高等问题.这类问题,有时可以归结为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中考中,利用二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也是重点之一,试题通常以实际生活、社会热点为背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以08年中考试题为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所谓数学中的反例,是指符合某个命题的条件而又不符合该命题结论的例子。简单地说,反例是一种指出某命题不成立的例子。在数学的发展历史中,反例和证明同样重要。一个数学真命题往往需要严密的证明,而假命题则靠反例加以鉴别。数学家B·R·盖尔鲍姆和J·M·H·奥姆斯特得曾指出,数学有两大类———证明和反例组成,而数学发现也是朝着两个主要的目标———提出证明和构造反例。一个数学问题,用一个反例予以解决,给人的刺激犹如一出好的戏剧,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构造反例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领会神奇功效,从而使学生切实有效地掌…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初中物理课本(华东版)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让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学习到一些有用的物理知识。为了使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在教学中必需举出一些实例。原则上,这些实例既要服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又最好是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接触到的。这样才便于学生在学习了有关的物理知识之后,有机会对实物进行观察或实验,使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实例时还必需注意一个问题:这些例子最好是“真实”,而不是“假想”的或是人为“设计”的,否则当生性好动的初中生动手解剖实物时,或者有机会接触到实物时,所学的知识就会与实际脱节。  相似文献   

10.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中的语言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效应。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不同水准和形式的语言,分别会产生正效应、强正效应、链式正效应、成功效应、零效应、停滞效应、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探索性命题是近年来频频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的一种题型。在这种题型中,有时要根据给定的条件探求相应的结论;有时由给定的结论寻求使其成立的条件;有时又会变更部分条件和结论探求问题变化的情况。由于这种题型有利于考查学生探索、分析、归纳、判断、讨论、证明等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因此受到各方面的重视。下面谈谈解答探索性命题的几个思维策略。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效应及其抑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负效应及其抑制军事经济学院黄海波一、思想政治教育负效应的含义及其特征在教育学理论中,效应是指受教客体(以下简称客体)因受到施教主体(以下简称主体)作用而发生的对主体的直接作用。正效应即满足了主体需要或实现了主体目的效应。负效应即与主体需...  相似文献   

13.
在中等学校里是否需要证明三角不等式呢?我们认为是需要的,因为不等式的证明,即使是最简单的不等式的证明,也要求学生们去作讨论,并且应用不是千篇一律的方法,它能推动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实际上,就是最简单的例题:比较量cos40°和cos60°,也需要有自觉地应用三角函数的性质的本领。三角不等式的证明能培养学生以批判的态度来对待公式的结果,能使他们习惯于小心地进行推理。现在让我们来举一个实际例子。学生们常能毫无困难地推导出来大家熟知的公式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是一种感性思维。在教学中,举例子是最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在我们自然教学中教师举例子时,必须要注意到,有时列举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点的例子,对学生探索新知会起到一种“误导”作用。有位老师在教《力》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这一知识,她列举了这样两个例子加以证明:一是用手指按压海绵,一是手握环形的橡皮握力器。她所举的这两个例子,就其单个来说明“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变化”是很好的,但如果同时把这两个例子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来总结出“力可以使物体形状发生…  相似文献   

15.
应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重要一步,而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则是解应用题的关键.在什么情况下应用什么知识和方法来建立模型,学生有时感到很茫然.下面就数学建模中的解析几何问题分类介绍一些例子.  相似文献   

16.
1 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小学生往往感到数据抽象 ,学起来很枯燥。因此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使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在复习引入新课时 ,老师可以应用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例子 ,巧设铺垫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使学生有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  相似文献   

17.
德育具有正效应、零效应和负效应 ,这已被人们所普遍认识。德育应如何充分发挥其正效应 ,避免零效应 ,消除负效应 ,是每一个德育理论和德育实践工作者必须认真加以研究的问题。本文提出德育的负效应 ,目的就在于探讨这种负效应产生、存在的原因 ,从而为最终避免和消除其负效应作出一点努力。德育的正效应指教育者对受教育的教育影响被受教育者全部或大部接受 ,受教育者发生了教育者预期的变化 ,这是教育者所期望的。零效应指受教育者对德育要求无动于衷 ,其思想道德状况未发生变化 ,德育活动未收到预期的效果 ,但也未对学生造成不良的后果 ,…  相似文献   

18.
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是一种参考资料,教师在教学运用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对于教材例题有时需要进行取舍修改,章节安排有时需要调整顺序,教材内容有时需要整合或补充,内容活动的安排有时需要创造性加工.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我们第一线教师一定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吸收新知识、采用新教法.我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采用"二近三点"法,效果较好.所谓"二近三点"法,即教师在讲授书本理论知识时,选用最近发生的、距离学生较近的、贴近学生思想"热点"、社会生活"热点"和学生行为实践"热点",并且理论和实践联系密切的例子进行分析,使学生从这些丰富形象的感性材料中,提高理性认识,从而做到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激发学生兴趣,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  相似文献   

20.
最短路径     
人生并非一定要走最短路径,有时多绕点弯路,反而能捷足先登!——题记人生经常被比喻成路,人走在上面会遇到许多坎坷,会绕弯,会迷途。如何走最短路径呢?一曾经看过一个笑话。学生问:"能不能证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老师答:"这是公理,不需要证明。比如,在十米之外放一根肉骨头,然后把狗放开,它一定是笔直冲向骨头的,连狗都知道这个道理,还需要证明吗?"看完之后我捧腹大笑,老师举的例子太形象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