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下农村、怕蹲基层,即使下去了,也不愿作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常常是“短促突击”、浮光掠影地“采访”一番,零零碎碎地记点材料,回到家里“凑”稿子,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怎么可能是高质量的呢? 为什么不愿“下”去,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报纸的宣传质量要‘上’去,记者要‘下’去。只要记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报道质量就必然会上去。”这话是很有道理的。然而我觉得,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如何,又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离开了记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即使人下去了,也未必就一定能使报道质量上去。诚然,县市报记者中的多数是积极努力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少成绩。可是,无庸讳言,也确有一些记者怕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把广大新闻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这对我们一些新闻单位,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据笔者了解,在有的新闻单位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千讲万讲,不如一奖”的思想,认为考核编辑、记者的制度订了,奖励(也包括惩罚)措施有了,就可以调动大家积极性,搞好新闻报道了。因而忽视了  相似文献   

4.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已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己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  相似文献   

5.
经济要讲效益,工作要讲效益,新闻也要讲效益,但时下有些记者把“效益”这词接了过来,为己所用,遇事先掂量一下,采访对自已有多少“效益”,及如何去取得“效益”。比如,有些记者接到会议的通知,首先关心的是会议有没有宴席,有没有纪念品,有则去,没有,就对不起了。有的记者外出采访,兼顾广告,也有以拉广告为主,采访次之的,甚至只做交易,“不见兔子不撒鹰”。此外,诸如盛夏之际访一访啤酒厂,地毯紧俏时刻去地毯厂抓点“题目”,化妆品用完了去日用化工厂搞条消息,这都是目的明确,讲求“效益”的。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引进到新闻报道领域,可说是新闻记者的末路,也是新闻报道的悲哀。当新闻采访写作被当成某种交换筹码时,记者的人格、身份也就被降低到筹码的地步了。我曾听到一位厂长十分轻蔑地说,某某记者也就值一瓶雪花膏钱,给他一瓶雪花膏,他就给你报道。此话令同行汗颜。  相似文献   

6.
记者的“专”与“杂”●寇晓琴记者要当“杂家”,这是新闻界一种流行的说法;记者要当“专家”,这也是新闻界倡导的做法。两种说法是否相悖?专与杂是否有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专”是指记者对专业分工要有所专长,成为那个行业或部门的行家;“杂”是相对于“专”提出...  相似文献   

7.
记者这行当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于是乎,有些人千方百计欲牟取记者的席位,无缘遂愿的,搞个“特约”什么的也行,连“特约”也搞不上的,则干脆搞张印上“记者”的名片儿,堂而皇之地充任起记者来。鱼龙混杂的不是记者的记者漫天而飞,犹如行空的天马“自由驰骋”。到农村,去厂矿,甚至跑到机关,凭一张名片儿,拉广告,要赞助,吃请席,收礼品,弄得有人一见“名片儿”便心惊肉跳。鄙人有几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熟人,数日不见,便从怀中摸出了那印有“记者”字样  相似文献   

8.
这个世界繁 忙而有序。繁忙自 不必说,“有序” 二字则是让我们 在自己职业的位 置上恪尽已责。带 着这份最直白、最 朴素的“操守”,有人必须清早起来去当清洁工,有人一辈子要站在讲台不求投桃报李只求烛光燃尽,有人拿起手术刀伴着汗水和血腥将他人的痛苦割断……而我也是带着这份“操守”当上了记者。 当上记者是幸运,以致于我竟想出了这样的算式;记者的幸福≥工作—辛苦。这职业给我太多的机遇。有时我想,  相似文献   

9.
记者这行当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于是乎,有些人千方百计欲牟取记者的席位,无缘逆愿的。搞个“特约”什么的也行,连“特约”也搞不上的,则干脆搞张印上“记者”的名片儿,堂而皇之地充任起记者来。鱼龙混杂的不是记者的记者漫天而飞,犹如行空的天马“自由驰骋”。到农村,去厂矿,甚至  相似文献   

10.
我觉得,作为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应注意“四忌”、“四兴”。即:“忌懒,兴勤”;“忌浮,兴深”;“忌傲,兴谦”;“忌吹,兴实”。“忌懒,兴勤”,核心是“勤”。记者在采访中必须勤奋,不能懒惰。这是因为,新闻报道的最大特点,是时效性强。记者在采访中,既要雷厉风行,说干就干,又要保证工作质量。为了解决时间紧和任务重的矛盾,最根本的途径是靠“勤”。至少有“六勤”值得提倡:一是眼勤。要眼观四面,去发现和捕  相似文献   

11.
记者这碗饭究竟怎么吃?记者应具备什么素质?新闻学上的闸述甚详,新闻圈里的议论亦颇多。笔者不揣浅陋,试以“全天候”统之。一日“不舍昼夜”。记者这职业,工作绝非每天8小时所能“了得”。“不舍昼夜”不但是新闻界应提倡的一种精神,也是记者这职业的性质本身所决定的一种工作方式。你说工作时间是8小时,下班路上碰到的新闻,8小时以外听到的新闻,要不要采,要不要写呢?当然要采,要写。  相似文献   

12.
2004年5月11日,北京日报开设了“记者走一线”专栏。这是一个现场新闻栏目。所谓的记者走一线.就是要求记者转变采访作风,下到最基层去,下到首都建设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第一线去,去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感受变化,捕捉生动鲜活的新闻,奉献给广大读者。这是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新闻报道提出的要求.也是新闻报道“三贴近”原则对记者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14.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15.
记者有“富”的,也有“穷”的。“富”记者接受任务后,只要翻翻自己的小本或者储存的资料,就很快知道了什么地方是这次该去的,并如何把那里的新闻材料采到手,因而完成任务又快又好;“穷”记者接受任务后,因苦于没有线索,没有资利,也没有经验,则要“临渴掘井”,或需要临时同下面联系了解,或需要临时到下面去跑线索找对象,既费工又误时,完成任务自然很慢,质量亦不一定有保证。这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平时对情况的了解、资料的贮存和经验积累的多与少。一个成功的记者必然是一个“富”记者。我初当记者时,有一位带我的老师,在他的办公室里,有门类繁多的资料:有剪报本,有各地资料剪辑本,有分年积存的采访本,还  相似文献   

16.
《中国记者》的“一得录”中刊登了赵维先生的文章《一方水土一方记者么》,读后令人深思。 说句心里话,綦江的彩虹桥坍塌,事后要不要责备《綦江报》放弃了舆论监督,我有点犹疑。因为在一个县城里,政府花数百万元建一座桥,这“一方水土”的新闻媒体当然要予以歌颂,所以刊出诸如《长虹卧波 綦城一景》这样的文章不足为怪;至于县报没有披露彩虹桥的质量问题,似乎也属情有可原。从明摆着的情况来看,即使报社想报,他那个县的领导也不会让他们报。 赵维先生把地方报的编辑记者称为“一方记者”,认为他们在“一方水土”的滋养下,报道必然有明显的地方倾向性。这种情况可能确实存在,但是“一方记者”们并不是不想写出真实的新闻来,在许多情况下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某些  相似文献   

17.
记者,是“跑码头”的。尽管有“红派司”,有优先购买车船票的规定,但也未必时时畅通无阻。有一位资力不算浅的记者不久前告诉我,一次因急事必须赶往某地,但就是用记者证也买不到当班的船票。为了不耽误公事,只得出高价向票贩子买了一张船票,匆匆登船而去。记者本人买高价船票,也许是个別的;至于记者所见所闻,这就更多了——在开往苏北青龙港的客轮上,一位坐在五等舱(即散席)的老大爷自言自语地说:“总算回去了,搞张船票真不易啊!”旁边一位妇女听了凑上前问:“老伯伯,你这船票是‘黑市’买来的?”“是啊!”“多少钱一张?”“15元!”  相似文献   

18.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作为传统媒体的高校校报因其自身的局限性,受到强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高校校报寻求改变已是大势所趋,如何准确定位、转换视角、丰富报道形式、创新发展思路是每一份校报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鉴于此,山东理工大学报开始实行执行主编制,这一制度既充分调动了报社编辑、记者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校报的质量和水平,也为编辑、记者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0.
所谓“原创意识”,是借了音乐界的一个“原创乐曲”的说法,套用到编辑工作的认识确立上来的。也就是要说明:编辑工作是一项具有原创性(或说具有创作性或独创性)的工作。 所以要谈编辑(本文以报纸编辑为参照系)的“原创意识”,是基于这样一个认知前提——长期以来,编辑工作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看作是被动地在别人劳动成果上修修补补、编编删删,毫无生机、毫无主动性、创造性可言,至多也就是个在他人的劳动、他人的创作基础之上的“再创作”而已。因而,要突破一种认识上的樊篱,要提倡一种全新的编辑工作价值观。而对编辑及编辑工作响亮地提出“原创意识”的要求,不管是从主观上,还是从客观上,无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