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笔     
我跟我女朋友在西安南郊的青龙小区曾经非法同居了一年又三个月,那是我离开浙西南老家去西安《文友》当一名聘用编辑时发生的事。说起来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了,瞧瞧,我一不留神漂了两个世纪。多年的女友漂成了老婆,我差不多有资格套用马尔克斯的经典句式:“很多年以后……怀念……那个上午。”还是回到“非法同居”,那是我的人生从“常住”转向“暂住”的一个标志。我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首先,对您们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有了这本《文摘》,我就可以省得翻许多政治、经济、哲学方面的杂志了,特别是各地的《学报》。对于取材,我同意曾彦修同志在《出版工作》上发表的那篇谈话(编者按:指《坚持马列,坚持双百,荟萃精华,读者云集》一文,见本刊今年第一期)的精神。对栏目等等,我提不出什么意见。一、我还是希望能登一点有争论性的文章,同时登更好。  相似文献   

3.
书人书事     
郭小川的儿女和《郭小川全集》诗人郭小川有一儿两女。儿子叫郭小林,也是一位诗人,现在供职于《中国作家》杂志。大女儿郭岭梅,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小女儿郭小惠,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他们和我妻子邢小群相识于儿时。那还是60年代初,他们都住在北京和平里中国作家协会的宿舍。父辈是同事,子女就成了伙伴。  相似文献   

4.
那是一扇窗     
是从什么时候起 ,《正大综艺》节目让我们一家人看得放不上 ,我实在想不起来了。但是 ,的确现在每个星期全家人都惦记着这档节目。而且 ,看《正大综艺》节目那专注劲儿远远超过其他节目。节目中一出现竞猜的题 ,也都抢着“哇哇”地喊 ,答对了还有几分得意 ,答错了也有些许懊丧。有时我不由得哑然失笑 :这《正大综艺》的现场究竟是在北京还是在我们家 ?这一家子俨然就是那节目里请的嘉宾。说实在的 ,《正大综艺》初办时 ,我并没有多在意它。在我看来 ,综艺节目无非是以娱乐为主 ,乐完即完 ,如此而已。再加上与“正大”联系起来 ,似又多了几分…  相似文献   

5.
首届西藏自治区“十佳”新闻工作者评选活动降下了帷幕,我有幸名列其中。组委会要我写几句话。 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风靡了大半个中国,人们最喜欢的是它的主题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 我记起新闻界一位老前辈曾经对我说:“记者心中也要有杆秤。” 记者心中有杆秤。那秤砣,还是老百姓。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根本宗旨。在记者心中的  相似文献   

6.
薛宝海 《视听界》2012,(5):126-126
我们是"百姓的舞台",而《中国好声音》更像是"精英的舞台"。8月20日,央视《星光大道》栏目组在四川成都举行了西南地区选手选拔赛的新闻发布会,我以《星光大道》新闻发言人的身份出现(对媒体介绍还是我的组内身份:策划)。这也是《星光大道》成立八年来第一次高调地召开新闻发布会,其实这也跟最近的一个重大变化有关,那就是《星光大道》进央视1套播出了,与之相应推出的就是《星光大道》可以公  相似文献   

7.
2011年的期刊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越来越大,文化生活类期刊的发行量不断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江苏省妇联主管主办的一本男人杂志,《莫愁天下男人》如何才能吸引到更多的读者?身为这本杂志的三审,根据这几年来工作的总结与思考,我以为,进一步吸引读者的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办刊灵魂上,坚持三个词:励志、成  相似文献   

8.
访泰回来后,我在《新华日报》、《扬子晚报》上先后发表了八篇文字稿和一幅照片。这些稿件虽然质量不高,但在那走马看花的集体采访中我还是作了一番努力的,也有一些感受。现在采撷几朵黄花,奉献给读者。人无我要有  相似文献   

9.
收到六月二日出版的《瞭望》周刊,封面刊登了脸带笑容的胡启立同志照片,旁边是要目:胡启立同上海知识分子谈心。“哦,大概是那篇稿子用了,”我思忖着。这期《瞭望》发表了我写的专稿《创造民主、和谐、相互信赖的环境——胡启立同上海知识分子谈心》。后据上海市委宣传部负责同志告知:今年六月间,中央书记处召集有关省市和领导部门负责同志开会,讨论一份有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文件时,中央宣传部把《胡启立同上海知识分子谈心》一稿,作为与会同志的参阅文件之一。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于今回想写这篇稿子的过程,还是很有意味的。  相似文献   

10.
前段,市面上流行过一本书,名叫《学习的革命》。据称该书准备在中国销售一千万册。那广告做得铺天盖地的,特别是某著名导演,每每在电视上,都举着那本书说:“这是一本可以改变你命运的书。” 接下来,举国上下“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最逗的是,一次洒后,我跟一“三陪”狂诉自己的命不好,读了那么多的书,还是四处碰壁,一无所成。她居然从包里掏出了一本《学习的革命》,安慰我说:“看看这本书吧,它也许对你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1.
《今传媒》1997,(12)
走近《税收与社会》文\孔明在林林总总的报刊里,我对一本杂志情有独钟,那就是《税收与社会》。当她还叫《西安税务》的时候,我因为写《税收史话》而闯进了她的世界,进而认识了她的创办者曹钦白先生。他是一位让人一见就想走近的人,所以我成了他座前的常客。几乎隔一...  相似文献   

12.
如果不是从事了新闻工作,也许我至今没有机会接触《新闻与成才》。那还是1988年初,我从四川市委办公室调出参与组建绵阳日报,因为没有专门搞过新闻,心中无数,使四处请教,寻找资料,仍然间发现了《新闻与成才》。翻开一看,见“新闻业务”、“作家与记者”、“新闻知识卡片”、“知识杯”、“写作杂谈”众多栏目,内容丰富,亲切实用,既有“下里巴人”,又有“阳春白雪”,像一个个老师与我娓娓交谈,对我们这种正愁不知如何起步的办报人来说,真是雪中送炭。从此,《新闻与成才》成了我的良师益友。说来也巧,一次我翻开当年第9期《…  相似文献   

13.
王翠华 《出版参考》2010,(14):34-34
罗大佑的一首《童年》不知唤起了多少人的儿时回忆,而《诸葛四郎》是20世纪60年代红极一时的连载漫画作品,也成了那一代台湾孩子的共同记忆。在物资匮乏、信息封闭的年代,一部作品、一本好书所能产生的影响实在是超乎你我的想象。  相似文献   

14.
正那多的这部最新作品,依然还是在"那多灵异手记"下的科幻悬疑小说。《世界尽头》这个名字未免过于通俗了一点,令人第一时间便想到了目前市场上已经泛滥了的关于世界末日的所谓悬疑小说。我是在去年春节前拿到那多的这部新作的,作为那多很多年的读者,我花了  相似文献   

15.
一口气读完云南科技版《毒品预防读本》这本书,心里久久难以平静,作为一名在禁毒斗争第一线战斗了二十多年的公安人员,我有一种强烈的感觉:对于毒品,“拒绝还是接受”,实际上就等同于“生存还是毁灭”。《毒品预防读本》将大量来自禁毒斗争第一线的珍贵照片和鲜为人知的事实展现在读者面前。它翻开历史,让我们看到了那“黑色祸水”曾经给中华民族带  相似文献   

16.
瞧这一家子     
1998年加入《晚间新闻》的时候见谁都喊老师,今天大家都喊我丹丹姐、张老师,新人成老人,一晃就是五年了。五年里,观众接受了我这个人,记住了张丹丹这个名,我很清楚这并不说明我有多么多么行,如果能谈得上有些成绩的话那也完全是沾了《晚间新闻》的光,沾了栏目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近三十号人的光。但大家同在一个办公室,每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时时刻刻把谢谢挂在嘴边上,多少显得有些矫情,所以一直以来我都把这份感激放在心里,正好这回《新闻天地》的老师让我写点什么,那就恭敬不如从命,写写我的同事我可爱的兄弟姐妹吧,也让我有机会对他们说声谢谢。潘爹——湖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晚间新闻》创始人潘礼平是也。背地里我们都这么喊,当面那当然还得喊"潘主任"。从1998年新版的《晚间新闻》新鲜出炉的那天起,他便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看稿、串带。他看稿子的时候记者得在他旁边陪  相似文献   

17.
新近译的这部《美学新解》,曾经深深地吸引着我,读后似觉得有一滴滴新鲜的甘泉,滋润着那被传统美学麻痹的神经。这部书是现代人站在全新的思想和知识高度写成的一部通俗美学读物。不管是它的内容,还是它的写作方法,都具有新意,是一部真正的现代美学引论。本书原名为《艺术哲学》,在我的提议下。把它改为《美学新解》,之所以这样做,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考虑:一是因为它的确比较  相似文献   

18.
拿起来读     
“拿起来读”,是有典故的。出自圣奥古斯丁的《忏悔录》。在米兰的一棵无花果树下痛苦的奥古斯丁突然听到一个孩子的声音,他不知道是男孩子还是女孩子。那声音说:拿起来读吧。因为这一神秘声音,异教徒奥古斯丁成了坚定的基督徒和日后的《圣经》专家和著名的教父。  相似文献   

19.
《曲苑杂坛》是中央电视台文艺部的品牌栏目之一,深受广大观众朋友喜爱,收视率长年高居CCTV前列。为了了解《曲苑杂谈》成功的秘密,记者专访了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曲苑杂坛》栏目著名主持人汪文华。从纪检干部到央视节目主持人主持《曲苑杂坛》12年了,就是把《曲苑杂坛》说成是汪文华的孩子也不觉过分。汪文华对此调侃说:“嗬嗬!那我不就有两个孩子了?不过,这个‘孩子’让我操了更多的心!从今年的5月8日起,《曲苑杂坛》改成周播节目。比起原来,我们的工作量增加了四倍!再加上《电视书场》《南腔北调》这些栏目的工作,我几乎成了一年365天、…  相似文献   

20.
王威 《新闻前哨》2000,(9):43-44
新闻摄影报道是有标题好,还是没有标题好?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想写篇文章来谈谈自己的认识,那是同家人一次对话中萌发的。 我父亲在大学里从事新闻理论教学工作,但他对这新闻摄影报道也很有兴趣,特别是在我干上摄影记者这个工作以后,《湖北日报》他天天看,我发表在报纸上的图片报道成了他日常话题和评论对象,少不了要与我谈些想法与意见。一次他边翻阅《湖北日报》边问我:“你们报上的图片有的有标题,有的没有标题,你说那个好?”我肯定地回答:“当然有标题好!”“那为什么有些摄影报道没有标上标题呢?”我说:“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