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度报道,或叫深层次报道,从其内涵上说,它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并准确预测事物发展方向的报道。从其表现形式上看,近几年来出现和运用较多的连续报道、系列报道、思辩性报道、综述、述评性报道等都属于深度报道。这类报道往往是运用理性思考,多侧面、多角度、大纵深、跨时空地反映人物和事件及其关系,而角度意识和多向性思维是营造深度报道的两大因素。所谓角度就是指报道的立足点,实践证明,角度的选择对报道主题的深化、报道典型的强化甚至报道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作用。在角度上,有大角度,也有小角度,报道既要有大角度,更要有…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3.
蒙君 《新闻窗》2005,(3):26-27
工作性新闻,即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或典型l生的报道。近年来,工作性报道如一道隔三岔五就要吃的“家常菜”,频繁出现在媒体上。坦率地说,工作性报道因其从形式到内容的生硬、枯燥,缺乏信息量而不太受欢迎,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改进报道内容,挖掘工作性报道中的新闻“富矿”,创新报道形式,使工作性报道与时俱进、常报常新。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经济报道已成为各新闻媒体的重点报道内容。尽管改进经济报道、写好经济报道的呼声在新闻界一浪高过一浪,但客观地说,经济报道脱离生活、故作高深等毛病依旧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那么,怎样才能使经济报道通俗易懂、清新活泼,能够充分唤起受众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呢?笔者认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经济报道的制胜法宝,经济记者应通过体现适度、找准角度、挖掘深度的报道方式探求经济报道的贴近之路、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5.
会”报道,一般都是各媒体当年报道的重大“战役”。可会议年年开,报道年年做,长久以来总是少有新意。然而今年“两会”报道,却让人耳目一新,全国不少媒体均有出色表现,有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好稿子,也有不少引人回味议论的新观点。报道内容形式变化,背后的新闻观念变化更加耐人寻味。本文试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①为例,作简单分析。一新华社今年的“两会”报道,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会议报道、议案与提案报道、代表生活报道、相关评论。单从体例上看,与往年差别并不大。然而细读之下发现,报道角度、内容,…  相似文献   

6.
凌晨 《视听界》2002,(5):43-43
所谓思辨,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思考、分辨。一篇报道具有思辩性,是指该报道通过对某一事件、现象、问题、趋势的思考、分析,能提出重要的、新鲜的、有启示意义的结论。思辩性的报道,从内容上看,仍重点不在报道新闻事件的动态和过程,而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理性分析,揭示出某种内在的规律、趋势。换句话说,思辨性的报道主要不是报道“这是怎么一件事”,而是揭示“这件事说明了什么?有何意义?”从形式上看,思辩性报道大多是深度报道,而不是消息或新闻通讯。从时效性看,消息或新闻通讯都要求尽快把新闻事件报道出去,时效性是它的生命,而思辨性的报道虽然也注意新闻时效,但一般都要在新闻事实报道之后,经过认真思考后才进行采写制作,有一定的滞后性。受众对思辩性报道的主要要求是能否提出新鲜、独到、深刻的观点,对时效性的要求次之。  相似文献   

7.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外国新闻报道有三种手法,即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其中历史最悠久、被几代人最常用的手法还是客观报道手法。这种手法,自然也被引入中国,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手法。  相似文献   

8.
农业报道的实、广、引房长川常读一些报纸的农业报道,总觉得农业报道的深度力度不够,面也不广,自然,也就减弱了农业报道的指导意义。笔者认为,搞好农业报道,首先要做到三个字:实、广、引。实——报道应当更贴近农业实际、更贴近农民群众。新闻报道都要求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9.
作为报纸与受众联系较为密切的新闻手段之一的热点新闻报道。无论是选材、报道时机,还是报道角度、报道方式,都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那么,如何才能使热点新闻报道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呢?笔者认为,在对热点新闻报道进行深度开掘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按照新闻事实的不同属性.深度报道属于非事件性新闻。与事件性新闻相比,它关注的只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是事件的过去时。深度报道是一个总结、回溯性报道,它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其新闻价值一般蕴含在事物的本质层面,需要在报道时深入挖掘。平时见诸媒体的各种成就性报道、经验性报道、工作报道或解释性、研究性报道,都属于这一类,它们往往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展现出来。深度报道一般是先从已经发生的事实中提炼出主题.再策划采制报道,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相似文献   

11.
追踪报道是近些年来形成并 流行起来的一种报道文体,又叫 连续性深度报道,是对新闻人物 或事件在一定时期内持续进行的 报道,有紧跟事件发展步伐、连 续同步进行的过程报道,有报道 受众反应的反应报道,还有从新 闻人物或事件联系其过去历史的 追溯报道。追踪报道一般针对受 众所关心的热点、重点问题进行 及时的、追根究底的报道,具有 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完整性 和深刻性,因此对新闻报道者提 出了很高的要求。纵观这些年来 的追踪报道,发展很快,取得了 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存在的问题 也不少。这里主要谈谈追踪报道 写作中出现…  相似文献   

12.
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历来是党报宣传的重点,作为地市级党报就要在“三贴近”中深化“三农”报道。近年来,地处甘肃庆阳老区的《陇东报》在新闻宣传上以“三贴近”为着力点,全力深化“三农”报道,以新的办报理念、新的新闻视角、新的报道方式改进“三农”报道,摆脱了以往在“三农”报道中就农业报道农业、就农村报道农村、就农民报道农民的报道面狭窄、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把正面报道与反面报道(即那些揭露性、揭示性的报道)相对应,认为,正面的就是表扬的,反面的就是批评的。其实,对正面报道不应理解得这样窄,正面报道主要是指一种基调,一种报道的精神指向。  相似文献   

14.
突出重点 沙里淘金——浅谈会议报道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各种报刊、特别是党委机关和行业报刊,会议报道有时占据了相当大的版面。但是,许多会议报道枯燥无味。如何改进会议报道、提高报道质量?笔者认为必须把握全局,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沙里淘金。  相似文献   

15.
方明远 《新闻界》2005,(6):97-97,108
“成就报道”是党报展示各级党委和政府成绩,以鼓舞全社会奋发有为的重要报道形式。但是,长期以来,“成就报道”由于不按照新闻规律办事,不少报道被打上“做秀”烙印,不被广大读者认同,成为党报报道的重大难题之一。因此“成就报道”如何按照新闻规律办事,如何通过报道模式创新实现“三贴近”要求,使报道让读者喜闻乐见,能够起到“入脑、人心”效果,成为党报“成就报道”改革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增强经济报道的亲和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亲和力是报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报道的亲和力与其说是一种手法,更不如说是一种思路。要使党报经济报道具有亲和力,必须在报道主题、观察角度、报道对象、语言表述上,有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邵枫 《记者摇篮》2005,(2):19-19
以往经济报道,就是工作报道、成就报道,都是站在宣传者立场上报道,表达宣传者意图,宣传政府部门业绩,为报道对象树碑立传。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和老百姓不相干,结果是读者都不爱看。  相似文献   

18.
湛慧 《青年记者》2007,(11):54-54
建国近60年,经济报道在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写作手法、写作观念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思想指导行动,这些演变中,至关重要的又是报道观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改进工作性报道,是党委机关报记者、特别是驻地方记者一个长期感到困惑而又不可回避的话题。就驻地方记者而言,改进工作性报道的难度更大、难题更多,因为驻地方记者的本地会议消息、一般的工作进程、工作方法等报道,在本报很难见报;而经过“改造”后的工作性报道,地方党委又不一定满意,因此,身居“夹缝”的驻地方记者,其报道要做到既让编辑部满意,又让地方党委满意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在改进工作性报道方面把文章做好、做活。 一、改进工作性报道.要提高对工作性报道的认识 首先,我们要看到,工作性报道是党报的优势,而…  相似文献   

20.
王田田 《军事记者》2002,(12):18-20
可敬、可信、可学,常常作为衡量典型人物报道是否成功的尺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可敬,是典型人物的闪光点;可信,是典型报道的立足点;可学,是典型宣传的落脚点。三者兼备,典型人物报道便具备了一定的感召力。而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则是典型人物报道的生命力之所在。如何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感召力?我认为要做到以下3点: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确保典型报道的真实性,力求典型宣传的贴近性。找准典型人物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凡是能够叫得响、立得住、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典型人物,比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徐虎、李素丽等等,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