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夏衍的《包身工》,是“五四”以来反映中国工人生活的较早的名作,其谋篇布局十分精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清其段落层次,学习其结构特色,十分必要。《包身工》一文的层次很清楚。作者选取了“四点一刻”、“四点半之后”、“五点钟”三个时间,每个时间记叙一个场面。“四点一刻”写的是包身工“起身”的场面,“四点半之后”写的是包身工“开饭”的场面,“五点钟”写的是包身工“上工”的场面。每个场面反映包身  相似文献   

2.
包身工     
角度之一:它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为线索组织材料。“清晨四点一刻”,包身女工在一个男子的大声呼喊、秽语恶骂中起身了,一片忙乱、恐惧,稍慢者就遭踢几脚。“四点半之后”,这些赤脚的乡下姑娘挤在小屋子里,吃的是浆糊一般的薄粥,其饮食不如猪狗。“五点钟”,包身工被带工老板像赶鸡鸭一样赶进厂房做工。她们受到音响、尘埃和湿气的三大威胁……写出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教学方法与过程:导读与讲析结合。1、让学生通读全文,并随手勾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概略了解课文  相似文献   

3.
记叙性的文体,写好人物的语言是至关重要的。而称呼在人物语言中,是一个异常活跃的因素。高明的作家常会巧用称呼来获得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从四个方面举例说明。一、反映人物的境遇在夏衍的《包身工》中,作者写带工老板爪牙吆喝包身工起床时,谩骂她们为“猪猡”、“懒虫”,甚至用“芦柴棒”直接代替名字。这些称呼,再加上有关描述,形象地说明包身工不被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第一期刊登了《读<包身工>琐记》一文,读后很受启发,得益非浅。但也有一点不成熟的异议,愿提出来商榷。《读<包身工>琐记》中说:“《包身工》与一般报告文学不尽相同,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物,没有一件完整的事件,通篇是一些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包身工》有没有完整的人物,与分析该文关系甚重,需作深究。《包身工》依时间为序写包身工一整天的生活.着重写“起床”、“吃粥”、“劳动”以及对这三个场面的分析和揭露。被组织进去的片片断断的零星材料,大部分用来  相似文献   

5.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水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包身工》)带工老板对待“包身工”会是“慈祥”的么?句中“慈祥”一词,一定是取它的相反意义即“凶狠”了。那么“慈祥”必是反语无疑。①——我悬揣判“慈祥”为反语的思维过程大致就像上面这样。其实,这样的修辞分析是不妥当的。正确的修辞分析,应该是对作者的具体的艺术匠心的确认。《包身工》中的这句话,其主要特征是,在毫无人性的凶狠的带工老板中,挑出人性尚未完全泯灭的  相似文献   

6.
一、《包身工》的主题关于《包身工》的主题,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是这样阐述的:“它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是还应该补充一点,那就是揭露  相似文献   

7.
动词最传神     
托尔斯泰说过:“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要是你找到了准确的动词,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文学作品中,一个动词的巧妙使用,静态的文字就有了动态的生命,活力四射,魅力十足,从而产生一种难以言传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生:喜欢。师:那好极了,请你根据画面的意思猜一个寓言故事的名字,如果你猜对了,电脑博士会奖给你一本书。注意看大屏幕(课件依次演示反映《亡羊补牢》、《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四个故事主要内容的图片)。生:看图片猜出四个故事。师:了不起,一下就把四个故事都猜对了。书里还藏着小秘密呢,仔细看,你发现什么了?(课件演示:打开四本书,里面有“寓言”两个艺术字。“寓言”两个字里还套着“道理”、“故事”四个字)生:“寓”字的里面有“道理”,“言”字的里面有“故事”。师:看得真仔细!那你知道什么…  相似文献   

9.
小狗藏肉记     
也许你一看这个题目,就会问:“它为什么要藏呢?”这就得让我慢慢说了。我家有一只小狗,它叫“嘟嘟”,全身乌黑的毛像搽过油似的,一双如同黑葡萄的眼睛,圆溜溜的,还有四个小爪子。你别看它那四只小爪肥乎乎的。那可有很大的用途呢!有什么用途?你一会儿就会知道它那四只爪子的厉害了。  相似文献   

10.
自古就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的明训,讲话确实是一门艺术。如何说话才能受人欢迎宁以下是我的四点建议:一、为受窘的人说一句解围的话。助人不只是金钱、劳力、时间上的付出,说话也可以帮助别人。例如,有些人处在尴尬得不知如何下台的窘境时,你及时说出一句帮他解围的话,也是助人的一种。  相似文献   

11.
多一点点     
赵晖 《中学生英语》2008,(10):13-13
你想成功吗?那你就得在意“一点点”。很多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会让一个人获得最大的成功。每天比别人多记一个单词——非常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一年后你就会比别人多记300多个单词,若坚持几年或更长时间,其结果就不止是用一点点来表达了。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相似文献   

12.
在报告文学《包身工》诞生之前,上海的明星电影公司就曾拍过一部电影,叫《女性的呐喊》。这是第一部描写包身工的文艺作品。它的材料,就是夏衍提供的。夏衍最初了解包身工的情况,是通过中共上海地下党中从事工人运动的几位同志。夏衍也曾接触过一些描写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女工生活的文艺作品,和她们比起来,中国的包身工简直就像是生活在地狱了。夏衍后来回忆说:“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更使我们这些知识分子感到‘灵魂的震动’。” 1935年,夏衍找到了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中学时代的同学,到包身工工作的车间去看了几次,对她们的劳动条件有了一些了解。可是要懂得“带工头”对包身工的管理制度和她们的生活情况,就非  相似文献   

13.
丁小乙好管闲事,非常喜欢探寻别人的秘密。一天,丁小乙神秘地问王蓬:“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的秘密?”王蓬漫不经心地说:“我能有什么秘密?”丁小乙马上顶了一句:“谁会没有点自己的秘密!”“那你就先跟我说说你有什么秘密。”王蓬这次反将一军。“我的秘密嘛……”丁小乙支吾着,“也没什么……还是你先说,对我也是个启发,说吧说吧!”“真没什么可说的。”“说说嘛……”王蓬被丁小乙纠缠得不耐烦了,就顺口随便编了一个:“你知道上次我的作文为什么会得优吗?因为那是我表姐帮我写的,你可不要告诉别人呀!”可是还不到半天的时间,丁小乙就忍不住把…  相似文献   

14.
李开复曾讲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他国外的一位朋友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有一次,这个小女孩对他说:“兔子最可爱了。”他逗那小女孩说:“不,小猫更可爱。”小女孩点了点头就准备走开。他忙追问小女孩:“到底是你对,还是我对呢?”  相似文献   

15.
一、口头写作方案提出的背景 “如果让你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比如写你的班主任,你会从哪些方面去表现?”“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得他哪些方面很特殊?”“有,很严。”“好,那就说些具体事例来表现他的严格。”“不知道,反正严就是严。有什么好说的呀?”“那好,假如你看到墙上有个斑点。你会想到什么?”“就是一个斑点,仅此而已。”“你就不会试着想想,这个点是怎么来的?它像什么?它的形状、大小等等?”“点就是点。我干吗要想那么多!”  相似文献   

16.
一、直判式 即授完内容,直接停止。如《包身工》:“今天我们就了解到包身工的生活场景为止,请同学们课后继续熟悉课文,以便深入理解包身工制度的野蛮残酷。” 二、余味式 即古典小说的“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法。”  相似文献   

17.
最美丽的鸟     
从前有一只老鹰,他是鸟中之王,常常在山谷上方飞翔找食物。有一天,他看到一棵很高的松树,树上有一只母猫头鹰,同时又看到猫头鹰的巢里有四颗蛋,当老鹰飞下去,到巢边准备吃那四颗蛋时,母猫头鹰很恭敬的说:“鹰大王,你早啊!我想你现在一定不饿吧!”“不!”老鹰说,“我很饿,我准备把你那四颗正在孵化的蛋吃了充饥,那一定是非常可口的!”“鹰王啊!”母猫头鹰说,“假如你答应不吃我的小孩子,我将永远只在晚上飞翔,专吃毒蛇和蝎子,而把小鸟和小老鼠留给你吃,不知道你赞不赞成!”“好啊!”老鹰说,“我就答应不吃你的小孩吧!但是我怎么认识你的小孩…  相似文献   

18.
《包身工》以其主题的深刻一直成为中师文选教材的必读篇目。文章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组织材料的主线,穿插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趋向等内容,构成了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如果变换一下认识角度,就不难发现本文结构的另一特点:以“猪猡”为纲,选择了包身工的生活条件、劳动条件及人身待遇等方面的材料,用蒙太奇手法剪接,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题。简言之,“猪猡”这一称谓,成了《包身工》这篇文章的文眼。■一、“猪猡”一般的生活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使中国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更是痛苦不堪。日本纱厂…  相似文献   

19.
《包身工》一文中,对包身工有“猪猡”、“机器”、“(?)装劳动力”、“泥土”、“(?)鸭”等多种比喻称呼: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包身工》一文真实地描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为了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包身工人(?)(?)(?)(?)的生活状况加以揭示,从而表达了作  相似文献   

20.
夏衍以他形象生动的语言,丰富多变的句式,记叙、说明、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写出了三十年代中国包身工的非人的生活。但这一篇文章的线索,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善为处理。这是一篇较长的文章,要使学生有个清晰的认识,是极不容易的。刘善良在《略谈〈包身工〉的写作艺术》一文中说:“这篇作品,从清晨写到黄昏,以时间的推移为总线索。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