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悟”是语文课堂标准中的关键词,感悟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基本策略。对学生而方,也只有感悟了,他们的语文水平才能提高。特级教师王崧舟一直注重对感悟教学策略的探究,将“感悟教学”作为其主张的“诗意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以他执教的《长相思》一课为例,赏析他的“感悟教学”的艺术。  相似文献   

2.
感悟已成为语文教学越来越抢眼的视点。什么是感悟?笔者以为熏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是感悟,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是感悟,怦然心动、心潮起伏是感悟,刻骨铭心、心领神会也是感悟。感悟很美,但这份美丽必须建立在充分“感”的基础上。有所感才能有所悟。要使学生在积极阅读过程中收获“悟”的美丽,我们就要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落实“感”的策略、“感”的方法、“感”的途径。在教学《五月端阳》一文时,笔者为使学生能走进课文描绘的那个小村子,感受浓烈的节日气氛,感悟节日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传统,引领学生以“感受”为主要策略,进行了下列学习尝试:一、…  相似文献   

3.
杨学义 《甘肃教育》2013,(21):77-77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教学理论中的精彩一笔,他认为:“做”就是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只有采用“做”这样的实践环节,才能让“教”与“学”合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意思是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做”中感悟、习得并掌握语文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随着信息技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及,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如同任何新生事物一样,信息技术引入语文课后,在日渐显示其优越性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诸如信息技术取代了学生的联想、想像,信息技术取代了学生对文字本身的阅读和感悟,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等弊病,这确实值得我们反思。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不是语文学习的必要条件,同样也不是提高语文教学水平的必要条件。这是语文学习的特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特点。“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诗意”的,它不仅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性、悟性和灵性。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语感教学的深入研究,使得感悟教学不仅成为一种教学方法,更提升为一种先进性教育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感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现代东方文化特色,揭示语文学习规律的标志性概念。所以,感悟学习”有可能从一个日常性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从而对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更广泛的指导意义。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阅读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动力,由特殊捕捉一般,由形象提炼抽象…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多元理念”的提出可以说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盛行的“标准化”的强大冲击。确实.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进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具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7.
感悟教学浅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悟是有所感触而领悟。新大纲要求语文教学 :“重视感悟、积累、熏陶和培养语感 ,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版中学《语文》也对感悟教学提出了特别的要求。它要求教学立足整体 ,通过学生的活动 ,整体感知 ,获得感悟。近年来的中、高考也都加强了对感悟能力的考查。然而 ,长时间以来 ,感悟教学却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其操作也缺乏科学性。为此 ,我们有必要对其意义及教师在感悟教学中的作用作些探讨。一、感悟教学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一 )感悟教学是一种创新教育。“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感悟是学后之思 ,思而有得。…  相似文献   

8.
<新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由此可见感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语言的感悟具有经验性,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得以熟练化、自动化.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后的“思考·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提示了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修订版)中的“思考·练习”体现了3个“注重”: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整体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及表达方式的感悟、积累、运用;注重引导把阅读知识和阅读技能,从课内向课外扩展开去。这就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机械的学习为灵活的学习。“思考·练习”的设计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体现了阅读训练的自主性 古人曰:“学贵自悟”。语文教学应该是学生自读、揣摩、感悟的过程。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和鉴赏,具有很强的个性特点。每个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都有各自注重的阅读焦点,有自己阅读的程序和方法,他们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悟和见解自然也就各不相同。修订  相似文献   

10.
“体验”“感悟”是语文新课标中的关键词,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突出的位置。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还要重视为学生设计体验感悟性活动,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去体验感悟,并不断探索出实施语文体验感悟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由于职教类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学习兴趣不浓,故在教学中如何进行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成了职校语文教师的一个难题。本文主要从“多激励少批评”、“多感悟少分析”、“多阅读少训练”三个方面对此难题加以阐述,探寻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郭少凤 《新疆教育》2012,(19):78-78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其中“感悟”一词在课标中多次出现,频率很高,说明“感晤”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我们知道,感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意识活动,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可以说,感晤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积极反应,联想、理解及情感体验。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方式方法多方面的,下面重点谈三点:  相似文献   

13.
“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 ,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是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特别重视的问题。其中的感悟能力与积累相辅相成 ,是语文教学有效的着力点。尤其在学生作文教学中 ,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感悟 ,是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必由之路。敏于感悟的学生 ,作文自会独有情致 ,意蕴深长。所谓感悟 ,是有所感触、有所领悟之意。具体说 ,“感”是对具体形象的捕捉和留存 ,是学生对材料的占有 :“悟”是思维对事物精髓的提炼和升华 ,是学生对材料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感悟的过程 ,是由表及里 ,由浅入深 ,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相似文献   

14.
语感是一种语文修养,是人们对自然与社会中的人、事、物、景的内蕴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能力的高低与一个人的智商与知识层次及至外界启发都有一定的关系。一个人的感悟能力并非天生的,是后天可以培养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学生的语感如何,直接影响他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而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理解、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感悟教学是以语感论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本,以读为主,联系生活,整体感悟”、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感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根据感悟教学的核心思想和任务,探索感悟教学模式在小学低段识字、词汇、句子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完美学生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笔者以为,《标准》提出的“积累、感悟、运用”这三个行为动词,“感悟”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在语文课教学中,学生只有深刻感受并真正领悟了由语言文字组成的课文内容,才能更好地去积累语言,才能灵活地运用好语言。因此,在语文课教学中,教师应在语言的感悟上下功夫。一、突出“情”的抒发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因而,情的抒发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可以说,“情”是联结教师、学生和文本的纽带,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催化剂。是故,语文教学“情”的问题,就成为贯穿课程…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应在“语文”这个学科范围由教师指导下从事“探究性学习”。语文探究性教学实施的方式很多,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训练与感悟。从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来看,语文探究性教学中,应该在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中通过训练,提升“知识和能力”,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训练和感悟是辩证的统一关系。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就是通过训练学生朗读,进而让学生感悟的。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多次提到“理解、感悟”等阅读教学的有关概念。然而笔者发现一些公开发行的教案设计和教师用书中很难找到“理解”一词了,大家一阵风似的都强调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感悟”。似乎一讲“理解”就意味着解释文本、分析讲解课文内容等传统教学方式,就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观性感受。强调“感悟”本是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好事,是恢复语文教学生机,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有效举措,但如果阅读教学从此回避或以“感悟”来代替“理解”,或根本不讲“理解”,却是有违“课标”的精神实质的,笔者…  相似文献   

19.
在语文教育高扬人文精神大旗的今天,一个源自远古至今弥香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感悟。“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和感悟的特点”,“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感悟和吸收作品的精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感悟。感悟。语文教学活的灵魂。那么,何为感悟?感什么?悟什么?在教学实践中,又应如何引导学生去感悟呢?这些问题一直苦苦地困扰着我。我思考着,尝试着,于是就有了《特殊的葬礼》的三次教学。一教《特殊的葬礼》:感受“人文”的魅力,沐浴“人文”的光…  相似文献   

20.
试用修订版的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一问题。   “感悟”应该说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语文教学中一直比较重视“感悟”。古人识字发蒙之后,就走上了读书、明理、踏访、求证的路,直接从前人的文本中去“感悟”,工具与“道”可以得兼。同时“感悟”又是一个年青的话题,这是因为从 20世纪初以来,虽重视学生“感悟”的语文教师不乏其人,但在种种原因,“感悟”就不那么时兴了。追溯其原因不外乎从三十年代开始,片面追求语文教育的工具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