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柯曾言,人的身体是一个表达空间,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社会的文明在人类的身体上实现时空凝缩,有什么样的文明进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身体表达方式。我们的身体成了社会的肉身,社会将其记忆刻画在我们的身体上,并通过我们的身体加以传递。因此,幼儿的身体既是一个生理的身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社会的一切规范都体现在幼儿的身体形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福柯曾言,人的身体是一个表达空间,承载着历史的积淀。社会的文明在人类的身体上实现时空凝缩,有什么样的文明进程就会有什么样的身体表达方式。我们的身体成了社会的肉身,社会将其记忆刻画在我们的身体上.并通过我们的身体加以传递。因此.儿童的身体既是一个生理的身体。又是一个社会的、文化的身体,社会的一切规范都体现在幼儿的身体形态之中。儿童的社会化首先是身体的社会化。是使儿童的身体习于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形成适应幼儿园生活的身体习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前,部分青年存在着身体审美观的偏差,主要表现为身体审美的主体意识销蚀、物化倾向凸显、内在沉淀不足等。资本与媒介共谋下身体消费的异化、个体化进程中青年自我认同意识的催化、青年身体美育的长期缺位,是当代青年身体审美观偏差的生成主因。青年身体审美观偏差不仅曲解了身体之美的本质,造成青年身体本真意义的失落,影响了青年身心健康成长。为此,要从加强审美引领,营造崇尚健康之美的媒体生态环境,培育审美理性,塑造青年健康至上的身体审美情趣,注重精神滋养,养成青年内外兼修的身体审美境界等维度对青年身体审美观偏差进行匡正。  相似文献   

4.
审视教育中的"身体"--兼论教育中的"身体惩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的教育学意蕴并没有引起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视,事实上,身体(及其所蕴含的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通过审视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探讨身体诸题(如生命的身体、消费的身体、被规训的身体、身体智慧等)的教育学意蕴,进而探索一种“体”“现”教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问卷法调查556名大学的身体自尊,通过三种身体自尊水平划分方法的结果比较,发现心理特征确定法是最有效的划分方法。当代大学生身体自尊的现状如下:第一,大学生身体自尊状况接近正态分布,身体自尊水平普遍偏高;第二,总体来看,3种身体自尊水平大学生占当代大学生总数的比例是:高身体自尊36.82%,中等身体自尊52.49%,低身体自尊10.69%。  相似文献   

6.
在强调有机整体的生态时代,人首先应当意识到自我身体的有机整体性。人之身体的生物性与精神性两种机制的不同特征,表明人的自由仅在于意志层面,并且,仅在于是否接受已经显明的应然引导。身体作为裸露的灵魂,表现着身体存在的实然状态,其生物性的神圣预设性质使人在向死而生中渴望永生,指向存在的应然。必死的身体作为非存在的生存,其应然存在必然是超越死亡的永生,所以,身体的生存目的和意义在于实现身体的永恒。当身体生存与这个应然存在目标结合时,人们所追求的道德生存与和平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革命+恋爱”小说中,身体书写为我们理解这一类型小说的丰富内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革命需要身体来进行.身体需要革命来运动,身体与革命是两个互动的因素。身体有着无法被革命话语压抑的言说与诉求。革命叙事不仅对身体进行新的规范,而且生硬得扭转身体的欲望,僭越了身体。  相似文献   

8.
张盛美 《海外英语》2023,(16):212-214
身体书写是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所著《心灵的慰藉》中的重要主题。威廉斯通过对家族女性患病身体的关注勾勒出美国西部家族与地域交织的密切关系,将身体的概念由人类身体拓展至土地、鸟类等非人类主体,以身体话语表达其对于社会问题的态度立场。该文通过对作品中身体书写的梳理,探讨威廉斯何以借助身体书写破除疾病隐喻实现个体心灵疗愈,揭示身体作为自然、社会、文化象征隐喻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校体育课自我创新教学模式是一个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主动身体锻炼为基础,以学生健康意识培养和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过程,操作程序由“自主身体练习一自我创新学习”组成.自主身体练习包括出示身体练习菜单,教学分班等环节;自我创新学习包括确定目标,身体练习,内部转化和自我评价等环节。  相似文献   

10.
陈猛  吴景全 《教书育人》2007,(12):108-109
学校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活动为主要方式的教育,不仅是在教室里实现的,而且要到运动场、体操房或游泳池去进行的,包括娱乐性的身体活动和竞赛性的身体活动。众所周知,人的身体活动与心理活动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在体育活动中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体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身体作为教学的基础、途径与载体,是教学的关键元素与重要关涉,对于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智能时代教学的虚拟化、工具化与片面化导致其自身呈现“离身之态”,离身的教学背离了学生身体的本性,拒斥与禁锢着学生的身体,同时遮蔽着身体的追求。因而,实现教学的身体转向是智能时代教学的必由之路。应将身体本性作为其自身的基本前提,关注与“解放”身体感官,指引学生追溯灵魂世界与生命意义,最终实现教学由“离身”至“具身”的跃升。  相似文献   

12.
身体美:我国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14、17和20岁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的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理想身体自我是多维度的,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对男性理想身体,女性更喜欢性感和相貌因素,男性更看重力量因素;对于女性理想身体,男性更重视性感因素,女性更重视相貌因素。随年龄增长.青少年越来越看重性感因素,对男性身体越来越强调力量因素和一般魅力因素,对女性身体越来越强调相貌因素。体型指数BMI对青少年女性理想身体偏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具身指信息技术内化为人类身体或知觉一部分,它既塑造新的教育生态也对教学主体产生重要影响。信息技术具身延展了教学主体实在身体,丰富了文化身体,创造了赛博身体;满足了教学主体认知性、交互性与境域性意向;塑造了教学主体的卓越、量化与虚拟思维。但在实践中信息技术具身下的教学主体,还存在师生身体式微、意向裹挟与思维悖乱等隐忧。为了超越信息技术具身下的隐忧,文章从“教学活动凸显身体,复归身体的教学意蕴;厘定意向,坚守教学的理性基因;张扬思维,构筑技术的人文生态”三方面提出可行性路向。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们儿童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儿童生态被破坏,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童年的身体生活被挤压甚至被剥夺。在《知觉现象学》一书中,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始终和我们在一起,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唤起向我们呈现世界的体验,凶为我们通过我们的身体在世界上存在,因为我们用我们的身体感知世界。儿童的身体更是具有行动实践性,教育不能与儿童的天性作对,离开这一天性的教育,势必与儿童的发展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5.
在本雅明的艺术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身体政治意象,形成其思想的本真面貌。这主要表现为作为一种痛感的身体意象、作为一种时间记忆的身体意象、作为一种公共政治的身体意象。建构和培育身体政治是本雅明抵抗线性历史观和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尽管这种抵抗性并不彻底,但只要身体意象时时保持政治冲动,就可以与现实中的批判对象拉开距离,时刻保持清醒而不至于同流合污,从而体现出其应有的批判价值和抵抗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重读女性的身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身体写作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土壤上重要的蔚为壮观的文化事象,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论文选取了女性身体的视角。通过对男女身体的本质差异性、女性身体作为异己存在的历史记忆和女性身体自身所蕴藏的文化颠覆性三方面问题的细致探讨,揭示出当下重读女性的身体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指出女性身体正是女性进行身体写作的物质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张苹 《考试周刊》2009,(3):25-26
马克斯·弗里施于1957年创作的小说《能干的法贝尔》主题直指人与自然关系,是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与批判。在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中,人们依靠技术管理社会、规训身体,身体变成现代性问题的指涉符号。然而身体本身具有的可塑性和可变性,成为了挑战理性权威的利器。本文尝试运用人类文化学中身体研究的成果来探讨《能干的法贝尔》一书中技术和身体二者对立并存的关系,审视在崇尚科技进步的社会语境中身体占有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的全面渗透连接了虚拟与真实、线上与线下,极大地拓展了学习时空边界,助推了虚拟学习场域中“去肉身化”的虚体呈现,成为继肉身化实体之后的学习者身份“圈子”的另一个“归属”。虚体与实体共同构成了学习的全部意义,形成了学习者身体的双重展演,学习活动进入了虚实结合的、更复杂的时空境遇。但从现实来看,学习者实体与虚体的双重性身体展演背后潜藏的不同权力隐匿使新的身体壁垒正在生成,这种身体壁垒体现在三个方面:技术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规训、主体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分离以及空间权力隐匿造成的身体窥视。为避免学习者深陷“身份困境”,需要在学习场域中塑造出一种学习者身体展演的、互利共存的“共生秩序”,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在技术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单向规训转向双向驯化;二是在主体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虚实分离转向虚实共在;三是在空间秩序上将身体展演从独景窥视转向全景展视,以此重塑数字时代学习者主体身份,打造“虚实共生”的学习自由之境。  相似文献   

19.
由于表演媒介与身体的特殊关系,诞生之初的当代西方行为艺术就引发了主体之争:它的承担者到底是非具身性的自我(disembodied self),还是具有主体性的身体?抑或是二者的混合物?围绕着身体的身份问题,众多艺术家和学者介入了延续至今的理论博弈。由于大多数参与者都采取了折中策略,相关理论话语中出现了至今尚未被消解的身体悖论。在身体的地位被凸显时,它的主体身份则被遮蔽乃至否定。即使在肯定身体的文本中,不彻底之处也清晰可见。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清除残余的非具身性自我概念,建构从身体-主体概念出发的艺术理论。  相似文献   

20.
文章探讨了个体状态——特质焦虑与运动目标定向以及身体自我之间呈负相关,自我定向、任务定向与身体自我各因子之间呈正相关。运动任务定向及身体自我满意度对心理健康的成长具有积极意义,体育锻炼会增强人对身体自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