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语文教学怎样简单?怎样有味?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留存语文课本真的东西,修剪多余的枝枝蔓蔓,在语文课上让文字与感情“相荡成涟漪”“相击生灵光”,语文课堂就能简单有味,就会成就人们崇尚的简约时光。  相似文献   

2.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把人田”而“荒已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  相似文献   

3.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语文课不能光“肥人田”而“荒己园”,也应“删繁就简三秋树”。尽可能的把于目标不益或虽有益或效果不明显的东西去掉。也即是把“根”留住,回归语文的本色。一、回归语文的本色:落实语文的本体。关于语文本质内涵的理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所在。叶老的“语文”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指,也即“话”和“文”的合指。“语文”一词其实涵盖了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行为和“语言运用”的结果。那么按照“语言”和“…  相似文献   

4.
<正>曾看过两句耐人寻味的对话,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把这句话类比到语文课堂,在语文课堂上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课堂,那语文味在语文课堂上就能"显山显水"了。可是什么才是"语文味"呢?"语文味"这个概念是2001年由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程少堂老师正式提出的。在2013年1月  相似文献   

5.
曾经有人间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读到此话时,笔者联想到我们的课堂不也应该如此把非语文的地方去掉而留下“本色”吗?实质上,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课。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只有省略不必要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技术,克服“浪费与作秀”,才能达到“简约有为”的教学境界。支玉恒老师说:“语文教学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课堂,是学生充分施展和表现才能、取得学习成果的时空。  相似文献   

6.
创造充满语文味的课堂,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统一,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不懈追求。什么是“语文味”?怎样让我们的课堂焕发出“语文味”?雕塑家说,要把石头雕成人像,就要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  相似文献   

7.
黄玉红 《江苏教育》2007,(10):22-23
常听身边的语文老师这样长叹:语文教学。难!难!想说爱你不容易。为何有这样的感慨?是啊,目前的语文课真的不知如何上了,太复杂,太高不可攀。 曾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对!为语文课“打枝”,删繁就简,化难为易,走向简约。从自己的理念、思想先行——删繁。  相似文献   

8.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有人问一位著名的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同样的道理.我们的语文课也要尽可能地把不是语文的或不具有"语文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可谓是"删繁就简一树花""削繁去冗存真淳".追求有效的语文课堂,我们就要做减法,减去那些附加在语文身上的种种"外加的责任".  相似文献   

10.
教师只有首先从文本中发掘出具体合宜的“语文元素”,才可能在教学中转化为“传递”给学生的相应的语文素养,才能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保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应如何从文本中发掘合宜的“语文元素”呢?一、基于文本:进入文本的语文世界“语文元素”在哪里?“语文元素”从哪里来?“语文元素”当然在文本之中,当然从文本中来。但是,“语文元素”蕴含于文本之中,  相似文献   

11.
陈静 《海南教育》2013,(10):62-62
<正>高效课堂是教学愿景,更是历史和时代选择的教学文化自觉。俗话说:"根深才能叶茂",只有留住数学的"根",才能让有效教学枝繁叶茂,才是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那么,与数学的"根"和"本"相关的有哪些因素呢?一、把脉凸显数学本质味的七大因素有人问一位著名雕塑家:"你是怎样把石头雕成人像的?"雕塑家答道:"把石头上不是人像的地方去掉。"同样道理,数学课应实实在在把于目标无益或虽有益但  相似文献   

12.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爱情世界里的“情”字在语文教学中仍然有它的重要价值。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之中。如果能够把情感教育、人文关怀恰如其分地融入进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作为语文老师,我认为:“语文味”是到处都有的。  相似文献   

14.
实体是包含着本质的统一体,是事物的概念。无论外在的性质还是内在的本质,它们都仅仅是事物的一个方面,实体或概念。工具性,人文性都是“语文”的片面性,它们只能在整体中,沉没于“语文”中,通过“语文”发挥作用。作为实体,“语文”是自身存在的原则,是自我发展的目的。把性质当作统帅“语文”全局、控制着“语文”教育的认识是完全错误的。  相似文献   

15.
张凝翔 《小学生》2010,(2):40-4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大干世界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引入语文课堂,近而再把学生拉到大干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从而真正做到让学生“读”进书去,“学”出书来。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文这个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活例子。在“活”上主要体现在这几点: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提升教师自身素养,把“整个儿”的语文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提升和形成自身的语文素养。本文针对目前一线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自我剖析,力求从“被凌迟的语文”中寻求破译之道。  相似文献   

17.
戴云 《成才之路》2009,(15):37-37
传统的语文教学思维认为。只有教科书上的文章才算是语文教学内容。只有在学校的时间才是语文教学时间,结果造成了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严重。其实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语文”。作为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更应该让学生轻松走进“生活语文”。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运用“背景故事”对于理解课文的内容、领悟课文的中心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适时、适度地把背景故事透露给学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需要有“闲适性”追求,以平衡其“功利性”倾向。“闲适性”语文教学更能够彰显语言文字的“真性情”,在实践层面具体可以突出五“性”,即:认同并善待语文教学目标的不确定性;推崇并运用语文教学资源的可选择性;尊重和促进学习方法选择的自主性;重视和营造语文教学过程的场域性;追求和实现语文教学评价的增值性。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的目的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善于把握“语文元素”,用语文的方式教语文.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品味、揣摩中习得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审美情趣。一、直击文字:体味汉字的意蕴汉字是最基本的“语文元素”。学习语文时,首先入眼的是一个个中国的汉字.只有从一个个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才会获得阅读的感受。所以,在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