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湘君》、《湘夫人》人们通常叫“二湘”,是《九歌》中最动人、最令人喜爱的篇章,也是《九歌》中情节最完整、最富悲剧色彩的作品.我国战国时代产生了如此完美感人的歌舞剧文学作品,这是很了不起的,它纠正了过去中国戏曲史研究的某些错误论断.但是楚人祭祀中的湘君和湘夫人所指的究竟是哪个神灵,“二湘”表演的到底是什么内容的神话故事?前贤的研究成果已很可观,但说法不一,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七种说法: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吴国钦先生编著的《中国戏曲史漫话》有一篇《关汉卿与莎士比亚》的专文,论证了代表东西方古代现实主义戏剧艺术两位大师的诸多相似之处。同时指出关氏与莎氏之间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他们的剧作是两个不同  相似文献   

3.
王金林著《简明日本古代史》最近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系统研究日本古代史的第一部专著。过去因资料匮乏,国内对于日本古代史研究一直是薄弱环节。本书作者知难而上,进行了长期的史料发掘工作,书中材料所及,从古老的六国史到历朝的官方政治、法律文书;从中国《二十四史》、朝鲜的《三国史记》到《马可波罗行记》;从古人撰写的文学、哲学、科技书籍到《读卖新闻》、《朝日  相似文献   

4.
《中国戏班史》填补了中国戏曲发生、嬗变、发展的一个空白。广泛地探索研究戏曲班的历史变化及其与戏曲艺术发展的关系.以艺术奴隶为中心。阐述怎样在几千年的恶劣社会环境中创造了璀璨的中国戏剧文化.张发颖历尽艰辛编写成书,弘扬了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5.
《嫁嫂》开创了"紫阳民歌剧"这一新的地方戏曲艺术体式。从文本的角度分析,其普世价值的戏剧主题、强烈的喜剧效果和极富生活情趣的戏剧语言,使剧作充满了艺术魅力。《嫁嫂》的成功,对于当代中国戏曲的创作与改编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民国年间,上海先后创办了《戏杂志》 《戏剧月刊》《京戏杂志》《戏报》等近三百种戏剧报刊,这在全国范围内屈指可数.这些报刊刊载了大量的戏曲演出信息、伶人传记、剧本、剧评文章、戏剧改良建议等内容,推动了中国戏剧的发展,也成为研究民国戏剧史的重要资料.随着戏剧报刊的繁荣,无形中培养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塑造了市民现代性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一部中国戏曲史,半部要写浙江。笔者认为徐渭对此功不可没。徐渭创作的杂剧《四声猿》影响的作家不是一个或是几个个体,而是作家群体,产生影响的时间不是十年或是几十年,而是几百年。明清时期剧作家们有意无意地争想模仿《四声猿》,创作了大量与《四声猿》关系密切的作品;民间戏剧表演对《四声猿》的继承则一直流传到现在。《四声猿》无论从思想意义、形式结构上还是语言表达上均开一代风气之先。《四声猿》在戏剧史上的启示性,诚如楚辞史上屈原的《九章》与汉赋史上枚乘的《七发》,对绍兴地方戏剧、浙江戏剧乃至中国戏剧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为文学史所罕见。  相似文献   

8.
聂付生教授煌煌50万言的《浙江戏剧史》近日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该书是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课题成果。浙江是中国戏剧发展的摇篮,学界曾有“中国戏剧半部在浙江”的说法,然而,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浙江戏剧发展史,目前还较为薄弱,《浙江戏剧史》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项空白。  相似文献   

9.
田本相的《曹禺传》从戏剧史这样的专业角度考察了曹禺作品的独特性及其创作成功的原因。首先,田本相以戏剧理论家的专业眼光考察了曹禺《雷雨》、《日出》、《家》、《北京人》的成就;其次,田本相明确指出,曹禺创作的成功与曾一度活跃于南开大学的戏剧家张彭春的培养有密切关系。曹禺的戏剧成就是中国戏剧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戏剧史发展过程中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新猿乐记》是诞生于十一世纪的日本汉文笔记,是日本戏剧史研究中的具有重要资料价值的一部著作。本文通过对《新猿乐记》的介绍,旨在展示十一世纪前后以猿乐为代表的日本戏剧面貌,窥视其受汉唐戏剧文化影响之痕迹,探索其与中国宋金杂剧形式的异曲同工,若即若离的关系,中国学界过去对日本古代戏剧文献介绍很少,中日两国传统戏剧的比较研究也嫌薄弱。本文试图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相似文献   

11.
孙玫先生的研究范围原本是中国戏曲,因留学英、美而从中国戏曲扩展到世界戏剧.在充分理解印度戏剧、日本戏剧、西方戏剧与西方学术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后,他以游历海外多年形成的开阔、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从世界戏剧的视野观照中国戏曲,深掘并阐释其丰厚的文化底蕴,以跨文化、跨领域的研究方式从事戏曲研究,成为戏曲研究的别是一家.  相似文献   

12.
书院教育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中国书院史资料》是当代书院研究的重要工具书。对《中国书院史资料》作者对《文献通考》相关资料理解的再理解可以说明,书院史料的征引与解读应合于基本的语言学、历史学、逻辑学、教育学及所属历史场域的本真。作为一项历史研究,书院史研究理应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共生,在主客观对话中迫近书院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年初,《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开始在纽约曼哈顿的时代广场户外大屏幕滚动播出.宣传片长15分钟,涉及中国经济、文化、风光等各方面,一些被认为代表中国的"名片"得到了推介,其中就包括戏曲.中国戏曲得以入选中国"名片",应当说是国人对戏曲极为珍视的一种反映,戏曲一向被称为"民族艺术瑰宝"也绝非偶然.那么,中国戏曲作为民族艺术之一,其魅力究竟何在? 在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不得不对"中国戏曲"这一概念加以界定.按照《中国戏曲志》等辞书的统计,我国号称有三四百个"剧种".这三四百个"剧种"实际上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以驱邪祈福为目的、以使用面具为特征的各种仪式性活动,其本质为巫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种活动在中国西北、西南等经济较为落后地区仍然可见,分别被称为"傩戏"、"藏戏"、"对戏"、"地戏"等,但彼时人们并不视之为"戏剧".  相似文献   

14.
勃朗台姐妹     
1847年,英国文坛突然涌出三位引人注目的作家:柯勒·贝尔、埃利斯·贝尔、阿克顿·贝尔,她们创作的《简·爱》、《呼啸山庄》、《安格妮丝·格雷》一对间引起不少议论。尤其是《简·爱》,人们纷纷打听,作者究竟是谁?三位“贝尔”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各种猜测纷至沓来。一些敏锐  相似文献   

15.
戏剧戏曲学是我校独具特色、蜚声海内外的优势学科,199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被确定为山西省首批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06年1月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该学科有四个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1.戏曲史研究:本方向以综合戏曲文物、戏曲民俗、少数民族戏剧、傩戏的研究成果为主要特色,突破戏曲史研究一般以朝代历史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中心的旧有模式,别开立体、全面、多学科、互相交叉的新格局,突出中国戏曲原本就是一门综合性艺术的基本特性。关注民间戏剧,注重傩戏、小剧种调查研究也是本方向的一大特色。学科带头人车文明教授为山西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出版专著4部,参编6部。其博士论文《二十世纪戏曲文物的发现与曲学研究》获得2002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此外,他还在《文学遗产》、《考古》等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数十篇。2.戏曲文物研究:戏曲文物研究足本学科的重要特色。在方法上,主要通过文物考古与田野调查手段,把地下文物资料、田野调查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研究中国戏曲的发生、发展、繁荣与演变情形,尽量立体地展示中国戏曲的历史面貌。学科带头人冯俊杰教授出版专著6部,参编5部。其主编的《山西戏曲碑刻辑考》是山西戏曲史料的新发现,获山西省第四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他与黄竹三教授主编的《六十种曲评注》获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此外,他还在《文艺研究》、《戏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高质量论文数十篇。  相似文献   

16.
金梦 《外国语文》2023,(3):51-56
王晓鹰导演的话剧《理查三世》于2012年在英国莎士比亚环球剧院上演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本文聚焦戏剧中的“空”问题,比较彼得·布鲁克与中国戏曲的相关论述,并将其用于分析王晓鹰版《理查三世》的导演创作特点,以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为中国当代戏剧呈现如何创新提供另一种思路。彼得·布鲁克在《空的空间》中对戏剧本质的看法在某种意义上将戏剧回归到最原始的空间美学状态,这体现在他对莎士比亚戏剧精神的把握,尤其是在莎戏排演中对时空的把握和演出与中国戏曲的时空美学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充满了“假定性”。  相似文献   

17.
王实甫《西厢记》的主角究竟是谁,历来颇有争议。特别是一些《西厢记》的改编本,出于演出需要更是随意改动原作的人物安排。本文作者从王实甫的创作原意、后来戏剧理论家的评点入手,认为王实甫《西厢记》的第一主角应为崔莺莺,第二主角为红娘,第三主角则是张生。  相似文献   

18.
铃木虎雄在现代日本汉学研究方面有开创性贡献,被称为中国文学研究第一人。其研究范围,从《诗经》、《楚辞》、《文选》、《文心雕龙》、杜诗、白居易诗,一直到词曲。骄文、八股文和戏剧小说,几乎对中国文学史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都有专著或论文论及。他的《中国诗史论》出版于1925年,比我国的第一部文学批评史专著——陈中凡的《中国文学批评史》还要早两年,并对后者产生直接影响。《赋史大要》开启赋史研究。在中国古典文论方面,《文心雕龙》、《文境秘府论》校勘卓有建树。铃木虎雄的多方面学术成果,对于我们研究中国文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三姊妹》(1900)是契诃夫经过库页岛之行思想发生重大转变后所写的第一个剧本。他一方面在《三姊妹》的标题下,写上“四幕正剧”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坚决要求艺术剧院将这个剧本当作喜剧处理。对于作者这种看来十分矛盾的提示,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理解呢? 如众所知,契诃夫的戏刚创作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着力表现生活本身的进程,而不在于创造个别孤立的人物形象。剧作家的意图,是要人们通过他的戏剧感觉到整个生活之流,至于个别人物只不过是汇成生活之流的一滴水而已。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生  相似文献   

20.
<正>自戏曲诞生以来,戏曲评论和研究亦应运而至,与戏曲发展互为呼应,相互烛照。简单梳理一下中国戏曲史,元杂剧的勃兴,明传奇的流传,清代京剧、地方戏的兴盛,中国戏曲史的三次高峰诞生了一批批杰出的剧作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和不朽的戏曲剧目作品,亦催生了一批批戏曲评论家和戏曲研究专著,如元代燕南芝庵的《唱论》、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夏庭芝的《青楼集》、钟嗣成的《录鬼簿》等,明代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徐渭的《南词叙录》、李开先的《词谑》、何良俊的《曲论》、王世贞的《曲藻》、王骥德的《曲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