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霍桑对于清教思想的"原罪意识"、"救赎"等观点既有认同,也对清教思想中的弊端加以批判。霍桑深刻地揭露了神权政治和清教的残酷和虚伪,进而关注人物的精神出路。因此,在《红字》中,霍桑高扬尊重人性、尊重人的尊严的人文主义旗帜。基于此,探讨《红字》中主要人物形象所蕴含的人文主义内涵,以期通过分析主要人物身上体现的人性与神性的对垒,帮助读者深刻地体会小说充满着的张力与浓郁的悲剧气息。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感性"不仅有其内在张力——能动性(即"努斯")和受动性(即"逻各斯"),还与犹太基督宗教的"神性"形成一对外在的张力。这一张力表现为人与神的背离、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实则彰显了人性与神性的合力、人义与神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在神话、宗教、戏剧和哲学的维度同时展开。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种由神性(必然性)与人性的对立所构成的张力,并由此构成了作为一个时代的悲剧性的基本要素。悲剧的结束是因为人性的确立和神性的退位,并因此使哲学理论也同时缺乏了悲剧性的深度而日益变得世俗。  相似文献   

4.
胡长文 《文教资料》2008,(31):24-26
澳大利亚小说<荆棘鸟>通过描写在二十世纪半个世纪中一家三代人的沦桑变化作为背景,以牧场少女麦琪和神父拉尔夫之间的爱情纠葛作为主线,写出了在人性与宗教神性之间的较量和角逐中,人性以不可抗拒的力量打败了虚妄的神性,最后以主教拉尔夫的死宣告人性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5.
欧洲文学史上的三部著名《变形记》,描述主人公凭附物形,经历人世悲欢离合.本文从主人公变形原因和变形后的经历两个角度,对奥维德、阿普列尤斯与卡夫卡三部《变形记》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西方社会神性的逐渐失落导致的人性异化.  相似文献   

6.
在魏玛的岁月丰富了歌德的人生阅历,使他的思想产生重大变革。1786年的意大利之旅更是促成了歌德从一个狂飙突进者到一个古典主义者的深刻转变。歌德一生都在探索人性,并在作品中展现其探索成果,以期使读者受到熏陶。在《神性》这首诗中,歌德阐明神性是人性完美的典范。人与自然不同,把神性当做人性典范,并不孜追求,以实现与其日趋接近。  相似文献   

7.
崇高是西方美学中基本的审美形态之一。自从美学这门学科诞生以来,对它的研究就没有中断过。从"崇高"在西方美学史上的发展来看,其大体可分为神性崇高和人性崇高两个阶段。由神性崇高向人性崇高的演变,既体现了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力量的增强,也体现了人的主体意识、精神意志由觉醒到膨胀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8.
文章指出,毛姆的《人生的枷锁》中,神性与人性并非完全对立,它们从不同方面对人进行关怀,统一于每个人身上。菲利普虽然抛弃宗教信仰,但保留了基督教的道德观念;牧师大伯终身传教,却对尘世生活十分留恋。他们在神性与人性的漩涡中挣扎,只有当二者和谐一致时,才能感到幸福,反之,则很痛苦。菲利普与大伯的人生探索,为人们指出了心灵救赎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9,(1):96-105
在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纷杂与清净之后,沈从文迎来了人生中写作灵感最为丰沛的阶段之一。他在短篇小说《月下小景》中借助英雄追赶日月的传说,书写出人性与自然熔融而拥有的灵动广博,构建爱情悲剧来展现人性在爱情和死亡的砥砺中所获得的神性,传达出人性趋于健康与美好的可能。沈从文生命诗学中的人性、自然与神性构成了他文学创作的基本母题与精神主旨,体现了他对"我们为什么要做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被称为神魔小说的《西游记》,其实依然是人的小说,神与魔其实是人行为的两个方面。作者通过“真假大圣”的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人性中神性与魔性、善与恶的冲突,说明只有神性战胜魔性,人的精神境界才能达到真正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暴风雨》是莎士比亚最具代表性的浪漫传奇剧,也是其晚期著作之一。莎士比亚深受圣经的影响,其剧作中同样存在着圣经思想和意识。根据文学批评家诺思罗普·佛莱的圣经原型批评理论,在此来着重分析下《暴风雨》中出现的三类人物原型,即神性人物、人性人物、魔性人物等。  相似文献   

12.
从蒙太尼里神父"杀子"的悲剧入手,探讨了其行为上的特点,并对决定其心理、行为的三个原型:原罪原型、救赎原型、审判原型进行了分析,论证了他悲剧的根源在于其身上"人性"与"神性"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在工具理性主义的主导之下,追问语文阅读的真性精神与神圣价值成为语文教育的当务之急。神性阅读,作为以“神性”为基础的新的阅读理念,与以“人性”为基础的阅读理念相比,更具有提升“人”的魔力。而“我一你”之关系的建立以及以真正的“爱”为原初之动力的“爱”的促动,是通达神性阅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徐俊凌 《文教资料》2011,(34):23-25
中国神话和古希腊神话都是人类艺术宝库的瑰宝.均生动反映了早期人类生活和认识的过程。本文通过对中国神话的人性和古希腊神话的神性的比较,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探究其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张芳 《文教资料》2011,(33):17-18
冰心在小说《相片》中走出她早期“问题小说”单一性的“爱的哲学”主题,表现出了她对先前所持的宗教救世哲学的反思和对基督教中神性与人性冲突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窦秋萍 《海外英语》2012,(3):238-239,242
从人性和神性的角度分析了《荆棘鸟》中的拉尔夫神父的人格分裂现象,主要从宗教分裂背景、社会历史背景和拉尔夫的性格上的弱点三个角度进行了探讨。剖析了拉尔夫在追求宗教信仰的过程中所导致其人格的扭曲,最终造成了他个人的悲惨命运。揭示了宗教信仰对人类心灵的双重影响,也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宗教现象。  相似文献   

17.
孙悟空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学形象,他身上体现着"人性"、"神性"、"动物性"。然而,孙悟空又并非这三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人性"、"神性"、"动物性"的有机结合。这一文学典型的产生和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孙悟空形象的塑造不仅有继承也有创新,而最根本的则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的边缘地带孤独行走的中国现当代作家,深刻表现了原始神性被消解后的文明之痛和自然生命解体后的人性之忧.他们召唤着自然人性与巫术仪式的回归,让在理性中迷失自我的现代人恢复对自然的信仰与敬畏,重建人与自然谐和的精神乐园,实现重造国家民族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的个性作家,《金牧场》 作为最具诗化风格的代表作,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年读者.小说一方面呼唤神性,另一方面又歌颂人性.作者运用双线并行的结构方式对神性、人性的刻画与迷失进行对比,通过对生命的追寻实现自我救赎,使得该书成为新时期文学中不朽的名篇.  相似文献   

20.
比较阅读《荆棘鸟》和《沃斯》,《荆棘鸟》在神父的爱情故事里展现的是人性外在表现的世俗欲望与神性的冲突,《沃斯》则是从人性内在的邪恶与弱点凸现其和神性的冲突。两部小说把人性与神性的冲突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都以人性复苏作为冲突演变的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