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南京。我随部队进入了南京市。由于形势迫切需要,党很快在这座新解放的城市出版了新华日报。我从第三野战军新华社前线总分社调到新华日报工作。那时候,整个报社编辑部里充满了紧张热烈的战斗气氛。采访部的记者们一清早便纷纷骑着自行车出发,到各个部门采访,傍晚回来,立即写稿,夜晚编辑部里经常灯火通明。记者们写的大都是新闻,稿子当晚送  相似文献   

2.
记者的职业充满风险,记者的工作充满艰辛。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称职的军事记者,不仅要有政治家的头脑、军事家的胆略,而且还很有一种特殊的职业素质——不畏强暴,不怕艰辛,勇于迎风击浪,踩着困难和艰险前进。这不论在昔日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今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不可缺少的。在许多人眼里,记者是个轻松的职业,其实是一项很艰苦的工作。有人用“家庭当旅馆,孩子不认爹”来形容记者奔波不定的生活,是有一定道理的。在我任(解放军报)驻第二炮兵记者的10多年间,平均每年下部队采访都在7个月以上。下一次部队…  相似文献   

3.
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伦纳德·斯潘塞·丘吉尔是一位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在20世纪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是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历史学家和著名作家,还曾经是一位优秀的战地记者。“他创造历史,又谱写历史。他本人就是一部历史!”许多世界政治家和历史学家这样赞美丘吉尔。丘吉尔出生于名将世家,是第七代马尔巴罗公爵的孙子,他的父亲伦道夫·丘吉尔一度是19世纪末期英国政坛的风云人物。在离大学城牛津13公里的一个小镇上,有一座金碧辉煌、方圆20公里的豪华宫殿。这就是丘吉尔的诞生地——布伦内姆宫。现在,布伦内姆宫已经向游人开放。每年吸引着上百万游客,是英国旅游名胜之一。许多游人慕名而  相似文献   

4.
大野静三先生是日本广播协会解说委员、日本文化女子大学教授。1987年8月起来中国任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客员研究员。借此机会,我们请大野先生给学生们讲了一课。他生动地介绍了当记者的经历和体会,并就日本新闻界的状况,谈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是课堂记录,内有删节。  相似文献   

5.
不做记者已有三年了.总会在夜深人静抑或闲暇的时候,回忆起做记者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其中的酸甜苦辣,其中的欢欣与泪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凝固成了一幅难以忘怀的图画.  相似文献   

6.
真的很幸运。15年前.我只是一个乡村小学教师,每天带着40多个娃娃咿呀学语:15年后的今天.我坐在省城最繁华的写字楼里,通过网络.与全球同行探讨中国互联网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征集革命历史档案 我与尚在省档案馆工作的同志的经历相比,算是档案馆的老资格了.记得我从外单位调入省委办公厅档案科做档案员是在1956年10月,与我同时调入的还有陈作明同志.当时档案科刚建立,科长是张朴信同志.我和老陈的工作任务是征集整理浙江革命历史档案资料.  相似文献   

8.
2004年10月29日,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古路坝的山坳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母校西北工业大学旧址纪念建碑揭幕仪式正在举行."国立西北工学院旧址"九个大字由"两院"院士、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师昌绪题写.八十多岁的师昌绪精神焕发,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姜澄宇、书记叶金福等领导参加了纪念碑揭幕.  相似文献   

9.
我生在黄河边,长在黄河边;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也在黄河边;建国后从事记者工作,直至离休,还是在黄河边,我一辈子没有远离黄河。我同黄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黄河滋养了我,冲刷了我,沉淀了我,也为我提供了机遇。50年代,  相似文献   

10.
记者是令人羡慕的字眼,他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光彩荣耀的.甚至是神圣的。大到高端访问,小到老百姓的故事.无处不展现记者的身影、笔墨和风采。记者这个职业对许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11.
一 我是上世纪70年代的上海嘉定县长征公社的回乡知青,俗称"74届".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谆谆教诲下,我也跃跃欲试,很想"作为"一番.  相似文献   

12.
人们不会指望什么人在给《每月评论》、《国民前卫》和《工人日报》写文章的同时,又为《华尔街日报》和《洛杉矶时报》写报道。然而我却这样作过。尤金·德布斯或许是我最最喜欢的美国人,卡尔·马克思是我最最喜欢的新闻记者。就是这样的人有十个年头他的雇主曾是《华尔街日报》,另外十个年头的雇主曾是《洛杉矶时报》。我总共用了24年9个月的时间在迅速发展的信息公司当一名待遇优厚并享有特权的工作人员,这个公司大量地制作新闻、传播官方声明、使信息和思想标准化、加强政府的观点、使统治价值合法化以及帮助稳住老百姓的顺从。  相似文献   

13.
1947年冬季,新华社豫皖苏分社曾经发过一条战斗消息,这条消息就是记述雪枫报社和新华社豫皖苏分社工作人员一手拿枪战斗、一手办报发新闻的真实情况。这条新闻虽然不是什么出色的好稿,它却反映了解放区新闻工作人员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一个侧面。 1947年秋季,我和王甸等一群人,从新华社华东前线分社派到豫皖苏根据地去作新闻工作。这个根据地是在长期坚持敌后游击战争中取得了光辉战绩的地区。当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南下大别山区以后,  相似文献   

14.
一年前的夏天,我作为新华社 记者随同国家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北极采访,两个半月的海上和极地生活,令我至今难以忘怀。以下零零碎碎这些文字,希望读者任炎炎烈日下跟随我的回忆、体会一丝来自冰天雪地的凉爽和新奇的同时,能够对中国记者的工作有更多的了解和理解。中国考察船上的新闻记者 也许中国新闻的历史将会在某一页或显著或不显著的角落写上这么一句:二十世纪末,一艘中国考察船首航北极,船上有二十名记者,占乘客总数的四分之一,表现了这个时代中国人对这次科学考察空前的热情和关注。 如果有谁想要了解今R中国的新闻界…  相似文献   

15.
丛竹 《青年记者》2008,(13):10-11
我自194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到1988年离休,先后干过8家报社,其中包括部队的3家,和离休后返聘的3家.说起来从18岁到78岁也真够老的了.由于我是"土八路"出身,文化底子差,未能做出骄人的业绩.不过,毕竟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也能找出点"说法".  相似文献   

16.
丛竹 《青年记者》2008,(9):10-11
我自1948年踏上新闻工作岗位,到1988年离休,先后干过8家报社。其中包括部队的3家,和离休后返聘的3家。说起来从18岁到78岁也真够老的了。由于我是“土八路”出身,文化底子差,未能做出骄人的业绩。不过,毕竟在这一行里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也能找出点“说法”。  相似文献   

17.
一九四六年二月,在重庆发生的较场口事件,是和平与战争、民主与独裁、革命与反革命之间激烈搏斗的政治产物。这一场搏斗,不能不反映到新闻战线上来。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帝国主义者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国内面临和平团结建国与内战分裂的严重考验。毛主席从延安专赴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接着签订了“双十协定”,召开了各党各派参加的政协会议,并取得决议,着手整军,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都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的。而国民党反动派不甘于法西斯独裁统治的结束,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武装部队,空运敌占区,排斥八路军、新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新闻业务研究》为此推出“我怎样当记者”栏目,约我撰写一篇文章。当我思索这篇约稿时,铭刻在我心上、影响了我一生记者生涯的两位良师又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是:著名军事记者闫吾,被誉为“能把死稿救活”的资深编辑舒人。  相似文献   

19.
本尼脱·墨索里尼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头子,意大利法西斯党党魁。在他的发迹史上,也曾有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记录。墨索里尼(1883——1945)的父亲是一位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治活动家,墨索里尼年轻时政治态度也十分激进,参加过反政府活动,曾流亡瑞士,在那里为左派报刊撰写文章,这是他从事新闻业之始。回国后他主编过“阶级斗争”周刊(1891年创刊的意大利社会党  相似文献   

20.
我的记者生涯从1948年开始。作为燕京大学新闻系学生,我去香港《大公报》实习,采写了不少报道,其中《北平学生的动态》(见1948年7月6日该报),介绍了毛主席称为“第二战场”的国民党统治区学生运动,得到港胞一些好评。 1949年,我主编《北京儿童报》,曾改编胡风夫人梅志的《小红帽脱险记》为连载连环画。1950年出了单行本。我曾与《中国少年报》总编辑吴芸红两人合写《少先队基本知识讲话》,1955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1981年我又参加了吴芸红主编的《少先队工作手册》编写组。这本40万字的书由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