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学语文第12册《将相和》一文主要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会“及“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我在第二课时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渑池会“和“负荆请罪“两个故事,让学生弄清故事的前因后果,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根据学生的特点,我运用了愉快教育的课堂模式:“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情趣浓;课结束,情趣存“,掌握教材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把乐学的因素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达到“引趣激情,培养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将相和》     
[重点点击]《将相和》一文中,“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的内在联系是什么?[解决方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矛盾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它们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彼此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蔺相如晋升为上卿,是将相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矛盾,才有了解决矛盾的“负荆请罪”。[疑点揭秘]你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解决方案]本文不但以鲜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有篇多幕剧剧本课文《负荆请罪》,这个历史故事最初入选教材时是篇记叙文《将相和》,课本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领略戏剧的魅力。仗着过去教过《将相和》,我设计出了教案第一稿:简要回顾“负荆请罪”之起因;重点关注剧本第二幕“负荆请罪”之过程;从人物的动作、语言中体会廉颇悔过之“诚”,蔺相如待人之“大度”。  相似文献   

4.
师:《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组成的。哪个故事写得最详尽?哪个故事写得最简略?  相似文献   

5.
《将相和》里有三个小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文章语言凝炼,耐人咀嚼,各个故事曲折感人,又相对独立,是一篇培养能力、发展智力、陶冶情操的好教材。教学中,我以“理解——掌握——运用”为思路,深入分析教材,寻找训练点,科学设计训练,落实和迁移训练点,较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6.
教学重点   1.理解三个故事的内在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分析人物的特点。   教具准备   “完璧归赵”、“渑池相会”、“负荆请罪”三个画面和写有课堂练习、教学重点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幻灯显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二、学习第一个故事   1.课堂表演:教师从一学生手中借一本字典,查字后,原物归还。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这一小插曲,猜一成语。 (完璧归赵 )  2.指名分节朗诵第一个故事。   3.幻灯显示相如持璧欲撞的画面。   讨论交流: (1)相如在秦宫是怎样以“骗”对“骗…  相似文献   

7.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1课《将相和》。请大家打开书快速阅读后两个故事,看你们有那些问题需要解决。 (学生默读课文) 生:我想知道两个故事的前因和后果是什么?课文各部分又是怎样联系的? 生:我想知道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秦赵两国到底谁胜了?谁最有功? 生:蔺相如躲避廉颇,他心里是怎样想的?廉颇后来为…  相似文献   

8.
教材解读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文章脉络清晰,指向明确,着力刻画人物的言行。  相似文献   

9.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相似文献   

10.
师:谁来说说《将相和》这篇课文写了几个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生:课文讲了3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第一个故事的起因是秦王企图骗璧,结果是蔺相如用智慧完璧归赵.……  相似文献   

11.
在一节较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12.
“讲·议·练”教学《将相和》江苏丹阳市云林中心小学史炳林讲读课文《将相和》包括三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t的小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如果三个故事都由教师来讲解,结果将是时间拉得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无味。对此,找采用“讲、议、练”的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将相和》的开篇第一句话“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国家”,这一句与全文内容有着内在联系。我在教学中抓住此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收到较好效果。 在学生学完了“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部分内容后,我让学生读课文的第一句并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  相似文献   

14.
《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而成的一篇历史故事,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记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三个小故事相对独立且又互相联系。  相似文献   

15.
其一、要根据过渡段表达的目的来 确定。如果表达的目的是侧重于对上文的总结,便可划分为上段;如果表达的目的倾向于对下文的启示,便可划分为下段。如《将相和》的第十五自然段:“蔺相如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大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这一自然段居“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两个小故事之间,衔接了两者内容。单从文字的表面内容看,是对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战胜秦工的简要总结及  相似文献   

16.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7.
课文《将相和》是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对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小故事组成的。教学时我采用“讲→议→练”三步教学法,收到了课堂气氛活跃,长文短教,培养了学生自读能力的效果。 一、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内容 读课题后提问:文中“将、  相似文献   

18.
<正>《将相和》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战国时期,蔺相如与廉颇由“不和”到“握手言和”的历史故事,充分展现出了蔺相如与廉颇两人以国家为重的深明大义。文章重点在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看似简单的人物描写,实则背后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意义。教学中,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其中的实质性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才能让学生全面解读其中的精神价值,从内心产生敬佩之情。《将相和》全文以蔺相如的活动为整个故事线索,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三个故事分别展开叙述,赞扬了蔺相如的机智、重视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19.
我信步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下“将相和”,让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问非常踊跃。学习委员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兴趣。他说:“《将相和》这题目与文章内容不相符。”是吗?同学们都睁大了[睛。只见他清了清嗓子,继续发表]说:“课文写了三个故事,前两个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写明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贵在创新。对于《将相和》这一传统名篇,要想教出新意,实属不易。但近日看到李秀英、李文瑜两位老师共同执教《将相和》一课,顿觉眼前一亮,受到颇多启示。这两节课都把学习渑池会见以及负荆请罪作为教学的内容,都把研读文本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察作品情感作为教学的重点予以关注,但在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以及教学形态的建构方面却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