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种认为“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充分肯定和赞誉,在中国科技教育史的研究工作中产生了情绪化的影响,导致在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认识和评价方面出现片面夸大和‘拔高’现象”的观点,值得商鹤。李约瑟“难题”的科学价值是多方面的,他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论述和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地位的评价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教育史中的李约瑟情结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充分肯定和和赞誉,在中国科技教育的研究工作中产生了情绪化的影响,导致在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认识和评价方法出现片面夸大和“拨高”现象,这种倾向对中国科技教育史学科自身的建设及其价值带来了某些负面效果。应该以理智的 度全面认识和总结中国历史上科技教育的得失利弊及其经验教训,那样才可能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化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李约瑟难题”是指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个问题的完整表述是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了巨大贡献,但是16世纪以来西方近代科学崛起,迅速超过中国并至今在绝大多数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这个问题是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长期研究之后发现并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学术价值,但真正解答好这个问题却有相当难度,故被俗称为“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史是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也是教育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一。中国古代教育史虽然研究的对象是中国古代教育的现象和客观规律,但是它以历史研究方法总结我国数千年来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教训,直接为我国现实的教育改革服务。因此,如何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努力提高中国古代教育史的教学质量和教育科学水平,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面向现代化”与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5.
“李约瑟问题”至今仍然困扰着学术界。学们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从逻辑学的角度对“李约瑟问题”深层解读后认为:“李约瑟问题”的重大意义在于启发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的区分及其内在机制进行再思考;造成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近代科学落后的关键因素是逻辑传统的缺乏。  相似文献   

6.
“李约瑟难题”的主要内容是:“虽然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涉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思考,自从被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学者研究“李约瑟难题”的态度十分积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试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解为“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以及“如何解答李约瑟难题”这两个子问题.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内涵与意义的解读以及对其已有研究工作进展的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外部动力以及数学内部本身等方面探究分析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李约瑟难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十年来学术界就“李约瑟难题”的研究状况,从对难题本身的辨识及其研究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解释“李约瑟难题”、从中西科学与文化对比诠释“李约瑟难题”、数学史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与科技史研究及有关方法论问题等5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对该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为何没有产生科学,这个“李约瑟难题”是历史上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心理以及科技本身的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科技显得无足轻重;儒家的政治伦理文化压抑了科技的发展;封闭状态下的自我满足和憎恶新生事物的出现;文化、技术的垄断制度和风尚阻碍了科技的普及;中国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等因素都妨碍着科技走向更高的层次。这一切终于造成了“李约瑟难题”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2001年外国教育史研究的若干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 ,外国教育史学科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教育史学科 (特别是外国教育史学科 )的生存价值受到质疑 ;对教育史研究的性质和功能的片面认识 ,导致了对教育史学科在教育决策和教育改革中的作用缺乏正确的理解。但是 ,我们仍然欣喜地看到 ,外国教育史学界的研究者正在以自己的执着耕耘向偏见挑战 ,以敢于剖析和反思自己的勇气在不断的积蓄着力量 ,以“板凳甘做十年冷”的学术精神 ,为丰富中国的教育理论研究而不懈努力。一、教育人物研究对教育家及其思想的研究从来就是外国教育史研究的重头戏 ,2 0 0 1年当然…  相似文献   

10.
刘徽 《现代教学》2013,(12):75-77
很多人都知道“李约瑟难题”:“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但大家往往习惯于将目光聚焦于历史、文化和制度等外部原因上。所以,在本书的一开始,楚渔就对以上问题的三种常见回答,即“封建和专制根源论”“儒家文化根源论”和“制度、体制根源论”一一进行了驳斥。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灿烂辉煌时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英国的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JOSePnNeedhP)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的科学成就,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怎样看待“李约瑟难题”的成因?中国的科学技术怎样重振雄风?一、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要解决李约瑟难题,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极其矛盾所在。虽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出现在近代,但…  相似文献   

12.
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进一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了探讨“李约瑟难题”的三个基本前提:1.“李约瑟难题”究竟问什么;2.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科学;3.也要重视研究“难题”的另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科技教育源于京师同文馆,它由一个翻译学校变为一个实用科学的学校,经历了顽固派与保守派的激烈论战。同文馆最早传授实用科学课程的是其中的算学馆,算学馆的成立,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科技教育迈出的关键的第一步。此后,同文馆不断输入新课程,制定了“八年课程表”,并建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自然科学实验室。同文馆科技课程的输入和设置,以及对西方自然科学书籍的翻译,为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文馆的科技教育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  相似文献   

14.
唐代著名科学家李淳风在中国古代数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他的贡献往往为人所忽略。他参与了史书的编修,记载了许多古代重要的数学成果。他主持编纂和注释了“算经十书”,在保存数学经典著作、普及数学教育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被中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整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数学著作注释家”。  相似文献   

15.
中国高等教育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古代的人文教育阶段,近百年来的科学教育阶段,正在发展的“科学·人文”教育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以专业技术教育取代传统的人文教育,以“才”的训练取代“人”的培养的教育带来了种种弊端。因此,“科学·人文”教育模式已?..  相似文献   

16.
已故英国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对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了深入探讨,其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作出了实事求是的总结与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极有启发性的独创见解,对世界了解中国,消除误解与偏见作了极好的宣传。他对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不存在“拔高”或“说好话”的倾向。他的《中国科学与明》被译成《中国科学技术史》并无不妥。否定“李约瑟难题”缺乏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7.
以明清时代的河东书院为例,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园林建筑模式及其所蕴涵的设计思想与教育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书院作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场所,不仅在建筑特点上体现了天人合一、尚中等儒家哲思,更强调了“以人为本,寓教于景”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境界,将儒家伦理秩序、“忠顺”与“比德”观念和知行合一的践行思想都融入其中,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驰名中外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于40多年前提出一著名的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此难题公之于众后,国内外众多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至今仍未有被世人公认的答案。该文认为,中国近代科技之落后于西方,除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外,中国明代以后整个教育的腐败没落乃是主要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9.
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在临终时对中国教育前景的担忧被提炼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与“李约瑟难题”一样,对中国的科技和教育工作者都有深刻的启发意义.钱学森以他的求学和教育科研经历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发展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才能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儒家的地位最为重要。儒家大部分当过教师,积累并总结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儒家的“教学论”是很出色的,在世界教育史上也居优先地位,我们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这份宝贵的遗产,还应该继续研究,用科学的实验方法以及现代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加以论证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