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诗经》中,最使人百谈不厌的,要数那些内容丰富多采,形式生动活泼,表现了男女相悦之情的爱情诗。千百年来,这些诗歌活在人们的口头上,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其艺术生命长久不衰,仅仅因为它是“男悦女之辞”、“女惑男之语”(宋·朱熹《诗集传》卷三语)吗?爱情,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就是文学艺术家吟唱不绝的主要题材。这题材自然是具有永久性的,然而题材的永恒並不一定能够保证诗歌生命的永恒。那么,究竟什么是这类诗歌青春永驻的决定因素呢?这就不能不从诗歌的内在美方向去寻求了。“诗言志”,《尚书·尧典》树起的这面旗帜,成了中国  相似文献   

2.
阅读过美国作家华盛顿·欧文著名短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的评论家一般很少去分析故事女主人公温克尔太太的形象 ,而把焦点投注在男主人公瑞普·凡·温克尔的身上。应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在人们脑中已经基本定型的故事女主人公“泼妇”的形象 ,还主人公一个真实的“天使”形象  相似文献   

3.
差异的困境——论冲突中的女性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的女性文学的实际状态和“女性”在当代文化符码中的实际位置的分析,论证了当下的女性文学在与男权中心文化的冲突中陷入了“差异”的困境;同时指出,只有消除差异/平等的二元对立观,男/女、正/偏的社会符号结构方能消解。  相似文献   

4.
闽南、粤东戏曲代表作《荔镜记》文本中的私自缔情的方式、男主人公求偶的“策略”、女主人公的“矜持”模式以及“私情”主题等因素,与我国明嘉靖前文学传统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荔镜记》将其有机地融入新的艺术整体,赋予旧有材料以新的更为深刻的内涵,推陈出新,予以升华,使其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中的杰作之一。  相似文献   

5.
“二女+男”文学模式是中国现代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原型模式。该模式的发生可以追溯到中国的古代文学,是其频繁演绎的一个叙事母题。中国现代文学中“二女+男”模式的发展过程,正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结构、文化传统、群体心理辩证发展的一个缩影,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师颂     
一、活动导入(放录音 ,在《好大一棵树》乐曲声中引出班会主题。)主持人上台(男女各一 ,以下简称男、女)男 :老师 ,妈妈女 :妈妈 ,老师男 :老师爱我就像妈妈一样女 :我爱老师就像爱妈妈一样男 :老师的手最温暖女 :老师的手最有力男 :老师的心最明亮女 :老师的心最慈爱男 :老师就像一棵棵大树女 :老师就像一片片绿叶男 :老师 ,妈妈女 :妈妈 ,老师男、女合 :今天就由我们来主持班会“师颂”。二、活动过程(一)给老师摆好座位女 :哎 ,××× ,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男 :知道 ,今天是×老师的生日。女喊 :×老师———(生齐唱《生日歌…  相似文献   

7.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同.算法学习中“惑”并不是坏事,“惑”正是思考的动力,“惑”正是未来“获”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写到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这就是幻化成人类美女的狐妖。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走进文学作品,虽然历史悠久,但《聊斋志异》中狐女与人交往的故事则是最具特色的:狐女与人交往的方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主动的也有间接主动的,既有被动的也有偶然邂逅的;狐女与人交往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既有为追求婚姻爱情的也有为获得友情的,既有为报恩报复的也有纯粹是为了媚态惑人和“一夜情”的。狐女与人的交往折射出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特点,蕴涵着复杂的文化、心理和个人因素。  相似文献   

9.
作为解读美国文学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成长小说”起源于德国。其主题往往包括成长时期、学年时代、旅行、爱情以及寻找自我身份等方面。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其《女勇士》中大量运用成长小说的理论。赋予其成长的主题。本文试图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去探讨《女勇士》的成长主题,以证明《女勇士》是德国成长小说的承传。  相似文献   

10.
《苏秦始将连横》的“太公”注,分歧较多,主要有三惑:(一)“姓姜亦姓吕”与“姜姓吕氏”;(二)名“尚”与名“望”;(三)号“师尚父”与号“姜太公”。这三惑两千来未得明确,立足于当代,依据史与文的分别,“太公”作为历史人物,姓吕,名尚,字尚父(或名牙,字子牙),号太公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吕望、齐太公等;而作为文学或民俗人物,则以冠姜字者的姜太公、姜子牙等为妥。  相似文献   

11.
美国近几年的畅销小说《廊桥遗梦》, 自中译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因其涉及婚外恋、性描写,而众说纷纭,或见美或斥俗。本丈从性爱与情爱之辨证关系;从性主题文学为文学不可规避之领域;从《廊桥遗梦》虽写婚外恋,却非是欣赏不道德行为;虽写性爱,却重在张扬精神沟通、心灵契合之爱、之美诸方面,为小说主题正名,兼为人性正名。  相似文献   

12.
何为“魅”?《说文解字》云:“魅,鬼魅.”与“鬼魅”相关的有一成语,叫“魑魅魍魉”;其中的“魑魅”,指的是传说中山林里害人的妖怪.显然,“魅”是鬼,是一类坏东西. “魅”而使人生“惑”,谓之“魅惑”.为“魅”所“惑”者之因由情形又各有不同.有完全“被”动者,有主动“投怀送抱”者;有“惑”而自乐、不愿“与外人道”者,更有先自惑进而大肆惑人者.前者甘苦自尝,与人无涉,倒也无甚大过,后者广布谬种且不遗余力,其祸害则莫大焉.  相似文献   

13.
两个月亮     
传说大半个世纪以前有一对夫妇,男的是科学家,女的是文学家。有一天晚上两人一同散步。正值秋高气爽,一轮明月冉冉升起。女的说:“今夜的月亮真圆。”男的说:“没有圆规画的圆。”一个是诗文头脑,文学眼光。一个是数学头脑,科学眼光。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照旧散步,照旧谈话,照旧相敬如宾,直到白头偕老。科学和文学并存。  相似文献   

14.
在寻根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原则的指引下,作者剖析了莫言等作家的“寻根”作品在神秘的“文化玄惑”的笼罩下,造成审美失落的原因。令人深思地指出新时期寻根文学应该在自己民族文化土壤的现实根基上寻找其现代审美契机  相似文献   

15.
《蜜之哀伤》是主要由老作家上山和金鱼的对话而构成的灵异怪诞小说,“蜜”一般指“蜜月”,即指老作家上山和既是金鱼又是女性赤井赤子之间的短暂而又恩爱的“蜜月”期;“哀伤”是日本文学主题精神,身体欠佳的老作家和死期临近的金鱼恩爱,女“幽灵”田村百合子生前与外面还有情人的男友之间关系和另一个女“幽灵”生前与老作家和后来结婚男友之间关系无不充满“哀伤”和“无常”。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扬弃理论论述了“五·四”文学观念与传统文学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五·四”文学观念在功利论、表现论、决定论三方面均程度不同地受到了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汉赋虽为“一代之文学”,但是由于当时扬雄在《法言·吾子》中把赋说成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刘勰的《文心雕龙·诠赋》也认为是:“逐末之俦,蔑弃其本,虽读千赋,愈惑体要;遂使繁华损枝,膏腴害骨,无贵风轨,莫益劝戒。此扬子所以追悔于雕虫,贻诮于雾毂者也。”写扬雄嘲笑作赋象织薄纱那样,对女工是有害的。据此,后代一些人认为汉赋是“大赋乃歌功颂德”“小赋乃咏物以虞说(娱悦)耳目”(《汉书·扬雄列传》)之作,多  相似文献   

18.
“比较文学”是中国教师讲解西方文学的首要视域。其中,研究一个文学母题或主题(比如“父与子”“寻找”“漂流”“失乐园”等)起源和发展的“主题学”;研究某一类形象、某一个故事原型在从母国向他国传播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和恒定结构等问题的“流传学”;研究某一部外国文学经典翻译到中国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否经过改编删节,译本的语言与时代有着怎样的关系等问题的“译介学”等等具体方法都非常适合我们的一线教师学习,并在教学中开拓高中生的语文学习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地方文学,是课程教学改革凸显“地方性”的重要体现.以“徽州文学”为例,从徽州文学的创作状况、主要类型、基本精神等方面论述徽州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另外徽州文学进入《大学语文》教学在内容设计方面可以通过凝练主题及根据特定主题选取地方文学的经典作品体现教学内容的鲜明主旨,同时通过相应的单元拓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20.
王立教授新著《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列入“当代名家文库”面世了,这是国内主题学研究进入新阶段的一个标志。该书由四编组成:“国别文学主题史接受编”、“国别文学主题母题个案研究编”、“文学母题跨文化溯源比较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