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再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灌输获得,而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者借助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协作活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而获得的。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和王初明教授"写长法"的启发下,作者认为"说长法"在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中也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本文将重点论述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下"以说促学"的切实性、可行性及其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正>王荣生先生说过,散文就是"作者要表现眼里的景和物,心中的人和事,是要与人分享一己之感,一己之思……我们阅读散文就是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是读者与作者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感"。优秀的散文作品总是饱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与人的情感。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在散文教学中无疑应该引领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作者的独特情感,在体会中获得  相似文献   

3.
<正>著名诗词专家顾随说:"说明不如表现。"在他看来,语言文字到说明已落下乘。他批评张炎之《高阳台·西湖春感》"见说新愁,如今也到鸥边"不是表现,因为新愁该是什么样子呢?读者无法从作品中获得具体印象,作者只给人以概念。同样,他认为老杜"心清闻妙香"也不好,因为妙香该是什么样子呢?作者只有说明,没有表现,读者获得的仅是抽象的概念。概念是议论的工具,记叙文的魅力在于具体生动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听"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信息的运用。吸收和运用是密切相关的。作者认为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获得大面积丰收,首先应强调读,下面主要就一堂语文课中如何运用范读、听读,感读,美读,展读这五种方法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5.
孙思白同志所著《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的错误何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思白同志所写的《陈独秀前期思想的解剖》是一篇有原则性错误的文章,这篇文章发表在《历史教学》1963年10月号上.尽管作者说自己写此文的目的在于研究陈独秀怎样由"一个小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家",最终"掉到反革命的泥坑中","由此而获得教训,使志切要求改造自己的人,引为鉴戒".但事实上,作者在这一篇文章中一再强调的是陈独秀"适逢其会地担当了新文化阵营中这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和印度的交往很早以前就开始了,学术界有"商代说"、"西周说"、"战国说"等很多的推测,在中印两国交流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史家对于交流有不同的记载,从搜集、阅读史书中记载中印文化交流史实的角度,探究史书作者的著述意图,解读作者记载的目的,领悟多本史书带给人们不同中印文化交流记述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作者李开先说,从吴晓玲正式提出到其后卜键等人的充分证明,应该说这个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但学术界至今仍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主要是因为"李开先说"缺乏一项较为有力的证据。很多学者都认为"欣欣子"和"笑笑生"是解开其作者的关键,实际上这正是其作者李开先为我们设的一个诗禅,答案就是作者的名与字。作者著有《诗禅》一书,在书中多次提及解谜的方法与技巧,这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其他反证作者非李开先者,主要是未能顾及李开先的个人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8.
他的笔法犀利刚健,而写作本书时,用著名作家龙应台的话说,是"用刚毅之笔写出温柔之爱"。这本怀念父亲的感性之作,获得了2013年台北书展大奖。作者的父亲不苟言笑,四分之一的人生在战火中流离,每一天都被死神从背后追赶。这些往事,却从未成为父子交谈的话题。父亲和儿子之间,淡淡的、冷冷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是中国式父子关系的缩影。作者的儿子出生后,他也随着儿子叫父亲"爷爷"。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在我儿子身上偶尔不经意看到我父亲的身影时,常常会心中一惊:那不是隔代遗传;他是爷爷,却宛如父亲,是我在眷村十八年跟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作者在从事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通过"说"书面表达的体裁、时态、人称;"说"要点和连接词,以及怎样"说"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师生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于提高学生书面表达成绩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自从20世纪30年代著名学者余嘉锡在《四库提要辨证》一书的《岳武穆遗文》一篇中对《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提出质疑之后,疑者渐众,一般有三种怀疑:岳飞说,王越说和于谦说。此文通过考证史料,结合岳飞、王越、于谦的自身经历,认为此词的作者应为岳飞无疑。在论析过程中,进一步指出了其他观点的论证不周和失之严谨,以期与持"王越说"和"于谦说"者商榷。  相似文献   

11.
蒋艳梅 《语文天地》2011,(11):47-48
我们在教学中应如何指导学生"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呢?笔者认为要深入细致地品味、分析作品的语言,从品味语言途径来了解作者,分析作者的感  相似文献   

12.
袁老师在"设计思想"中提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不仅要关注散文的文体特征,还要体现具体作者的‘个性’特征,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散文的阅读方法,还有具体作家作品样本的独特价值."他还说:"散文作品的欣赏过程,是一种逐步‘接近’的过程."这样的设计思想抓住了阅读和阅读教学的本质和规律,而袁老师的教学过程也最大程度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3.
一、关注细节,引领入境,引起情感共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与亲。"意思是说,作者在写文章时,头脑中有一定的情境或画面,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只有进入作者描述的这个情境或画面,才能把文章读懂。  相似文献   

14.
关于<长恨歌>成功的原因,后人一般有两种认识:一是由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适合传唱,易于打动人心,即"其事本易传"说;二是其语言通俗流畅,所以广泛流传,不仅受到文人学士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即"语言通俗"说.笔者则认为<长恨歌>的成功在相当大程度上应归功于作者独具匠心的结构.本文从诗歌结构入手,分析了作者白居易从当事人双方的角度出发所精心构筑的这出完美的爱情悲剧,探索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了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5.
"知人论世"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可见,"知人论世"是触发深度阅读的重要媒介,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被广泛提及。但不少教师上课伊始便抛出诸如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内容.  相似文献   

16.
于静 《天津教育》2012,(3):50-51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说的是作者为文时,心中是有特定的意境、情景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引领学生进入到作者所表达的"境"中,才能亲身感受到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如何把握好教材是语文教学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杨清艳 《考试周刊》2014,(65):22-23
新批评代表人物威姆萨特和比尔兹认为文学研究的对象是一种无作者的文学,提出了著名的"意图谬误说"。这一重要文论对大学语文阅读教学有重要的启示:在大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避免进入"作者中心论"的理论误区,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18.
<正>冰心曾说过:"中国是个散文成绩最辉煌,作者最众多的国家。"言志抒情,表现自我,揭露批判社会现象,展现作家的心理与人格,表达作者的见解和情感。郁达夫认为散文是作者"表现的个性";朱自清认为散文是作者为了"表现自己"。这些优秀大家的佳作使我们感受到在生动形象的画面中涌动着作者浓浓的情思,在精美的语言中蕴含了作者对美、对生活赞美与热爱,蕴含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作者思维的个性化,引导学生探究作  相似文献   

19.
"说"对于我们生活以及学习语言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对于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是很不容易的.作者提出兴趣是成功的关键,并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训练"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正>说到诗歌教学,必从意境着手。意境是什么?具体来说,"意"是情感,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境"是境界,指诗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二者合而为一,意境就是指包含着作者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图景。所以说,"意"和"境",密不可分。这里就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意境的问题,来说说自己的几点做法:一、联系作者生平,了解作品背景所谓"诗言志"。古诗词距离我们生活的时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当时思想感情的反映。因此诗言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