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七年”中,通过改造与加工,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作品由芜杂、多样的民间形态向社会主义国家新文艺转化.以苗族口传文学作品《蔓萝花》的整理改编为例,我们可以窥见民族民间文艺如何成为符合主流文化审美要求的新文艺作品.  相似文献   

2.
证明     
一一个男子看见一家商店大减价,便走了进去。"您想买些什么?""我想买狗粮。""我们有规定,您必须证明您有狗。""哪儿有这样的规定?""减价商品就是这样。"男子与售货员磨了半天,售货员就是不同意卖给他。没有办法,男子只好回家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语文似乎越来越难教,到底教什么、怎么教很难说清楚。笔者以为,一篇文学作品的教学,首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去理解文本的原味,去体验文本中人物的真实情感。本真也许是最平淡的,可也是最真实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往往是个性化的,但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他自己的解读方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获得理解与能力的提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中"逾""走""怒""苦""衰"等实词的含义,进而把握文章大意。  相似文献   

4.
正A.分别是"停""仙""佯""伙"。B.奇奇没有考虑到,她是从镜子里看到站在她身后的可疑男子的,所以应该寻找左边脸上有颗痣的男子才对。C.正常情况下,拿钥匙开门,食指只是以侧面夹着钥匙的。也就是说,钥匙上只会留下拇指正面的指纹和食  相似文献   

5.
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文学作品的文本解读过程是教师、学生语文智慧生长的过程。《显隐发微,析疑赏奇——文学作品文本解读路径例说》一文从"显隐""发微""还原""借力""析题""聚合""归真""探奇"等方面寻找文学作品的解读路径,发掘文学作品内涵和艺术形式的特质,并以具体的文本分析为支撑为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准确合理地解读文本提供了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3教材,安排了"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板块,其中"梳理探究"板块设计了三个活动内容:"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梳理探究"作为高中语文新教材一个全新的语文学习模块出现在我们目前,我们该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切实开展梳理与探究,落实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  相似文献   

7.
"言""象""意"及三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论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理论将作品看作是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层基本的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的"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二者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在这些相同的背后,有着巨大的不同。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更重要的是要看到二者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各自的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正一、农村中职生消费现象调查(一)现状"老师,教室里的两个装易拉灌、饮料瓶的口袋又满了,我们又可以卖钱挣班费了……""我不想吃食堂的饭,中午花了9元钱买了3瓶饮料,又花了3元钱买了只鸡腿凑合一顿吧……""我省了半个月伙食费做了这个发型……""捐款?没钱!最多捐1块钱……""我们花钱是处理好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做为一个农村中职的老师,如今上面这些话是不陌生的,  相似文献   

9.
阅读,可以让我们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但阅读并不局限于书本、在成长岁月中,师长的培养教育会让你读懂爱的真谛:在走近自然中。花草树禾的戍长会让你读懂成长的力量;在社会实践中,触动心灵的经历会让你读懂人性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一、图标在学习、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我们多次尝试图标在学习儿歌、诗歌、散文、故事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感受到有些文学作品中运用图标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幼儿更快地、更深地理解作品内容,了解作品结构和句式.如大班诗歌<我最爱祖国>.  相似文献   

11.
汉语姓名中的文化内涵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晓杰 《现代语文》2006,(3):118-119
姓名是人的标记,从姓名可以透视出各民族的文化心理.远在氏族社会,姓氏就是图腾的象征,受到人们的崇拜,期望从中获得保障子孙繁衍、生产发展的神秘力量.上古时期姓和氏并不一致.姓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产物,是部族的标志,一个姓往往代表着一个母系部落的族号.据史籍记载一些最古老的姓都从"女",如:姜,周族先祖后稷之母的姓;姬,黄帝的姓;姚,舜的姓;姒,禹的姓.其他古老的姓还有赢、娄、娥、如、妙、妊等.氏,本是母系社会中男子身份贵贱的标志,"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氏族略》)古籍中记载的"伏羲氏""神农氏""高阳氏""有扈氏",都是称"氏"的知名人物.随着社会的发展,男子经济地位的提高,妇女逐渐失去了姓的特权,姓反而成为男子的象征,子女皆从父姓.至此,姓氏也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2.
【正】我们常常把一个美好的地方形容为"充满了鸟语花香",提到花朵,我们多半都会想到"芬芳四溢""沁人心脾""香气扑鼻"……可是你能相信吗,世界上竟然有发出臭味的花!个头这么大,为的是哪般?巨型魔芋长这么大个子可不是为了打篮球,而是为了在热带雨林中散播臭味。它巨大的花序带有一定的温度,可以模仿死去动物的体温。这样温暖的臭...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在高中课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学作品教学缺乏与中学相适应的文学理论的指导。我们教师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都从成人视角来分析,经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埋怨学生不解风情,不能懂得文学的奥妙;尽管花了不少力气,而在各类测验中文学作品阅读的得分情况往往最差。如此情  相似文献   

14.
金海燕 《现代语文》2005,(8):100-101
随着新教材中文学作品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文学教育业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热点.中学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文学鉴赏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15.
留白,本是一种绘画技法.画家在画中留下空白,欣赏者借助联想、想象去补充那些"空白",领悟画家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山泉",都是有名的"布白"之作.文学作品中同样有"藏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空白地带.巴尔扎克说过,作家要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表现最大量的思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正是对文学作品"空白"之美的最好诠释.大音稀声,大爱无言,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正是一篇巧妙利用空白艺术的典范作品.通过想象和联想,领悟其空白艺术,从而进一步解读其人其情,是我们鉴赏文学作品的好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项脊轩志>.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在高中课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随着教学的逐渐深入,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文学作品教学缺乏与中学相适应的文学理论的指导。我们教师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都从成人视角来分析,经常是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埋怨学生“不解风情”,不能懂得文学的奥妙;尽管花了不少力气,而在各类测验中文学作品阅读的得分情况往往最差。如此情况,弄得教师无计可施,学生无可奈何。对于文学作品的教学,勇敢者硬着头皮去闯,希望杀出一条血路来,  相似文献   

17.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郑板桥说:"一枝一叶总关情。"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中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性格与内心世界,从文学作品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可以窥见作者的艺术匠心。中外一些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吻"的细节描写,借一"吻"传深情,"于细微处见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地玩味和借鉴。一、"吻"是亲情的纽带我10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到年底,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  相似文献   

18.
<正>一个小男孩去上学,学校很大,他走进教室后,听到老师说:"今天,我们来画画。""太好了!"小男孩心里想,他可喜欢画画了,他可以画各种各样的动物,狮子、老虎、小鸡、奶牛、火车、小船……然后他拿出蜡笔,开始画,但是老师说:"等一等,现在不能画!"老师等到所有同学都做好了准备,才说:"现在,我们画花。""太好了!"小男孩想,他可喜欢画花了,于是他开始  相似文献   

19.
随着《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颁布,我们在一年级中率先使用了新版的教科书.将2011年版教科书与2001年版实验教科书进行对比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新课标,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本文试就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新旧教科书作比较与分析. 一、小目录中觅变化 翻开新旧两本教科书的目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实验教科书共有10课,每课分"聆听""表演""编创与活动"三大块.新教科书共有8课,每课分"聆听""演唱""知识与技能""编创与活动"四大块.  相似文献   

20.
"言""象""意"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理论内涵对后世文论、画论等影响深远。罗曼·英伽登的现象学文学作品理论将作品看作一个"意向性客体",认为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通过对中国传统"言""象""意"理论与英伽登的文学作品理论进行整体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者有三个主要的相似性和三个主要差异性。相似性更多的出现在从结构角度进行探讨的结果当中,是显见的;而二者的差异性却更多是由于哲学根源和思维方式不同所造成的。在进行中西理论比较研究之时,既要看到中西理论的相似性以展现共通的理论生命力,又要看到他们各自不同的哲学根源与艺术特点,而不是盲目地将二者进行比附或者试图通过其中一方来确立另一方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