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始终记得甘地说的那句话:“从一个国家对待动物的态度,可以判断这个国家及其道德是否伟大与崇高;一个民族与其道德是否进步,可以从动物所受的待遇来评判。”  相似文献   

2.
传媒小语     
判断一个记者是否合格,要看他与被访问者的谈话,在一个小时内是否露马脚。无论遇到国学大师、书画名宿、佛教居士、历史学者……都能谈话入港,使对方觉得你是个水平线上的通人。——黄裳我所认识的那些好的新闻记者至少在这一点上有共性:他们有本领作为观察家站在一旁,并且不会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主要任务是报道客观事实。但所报道的客观事实是重要还是不重要,是新鲜还是不新鲜,这就牵涉到人们经常说的新闻敏感了。所谓新闻敏感,就是记者发现和判断客观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亦即新闻发现力。而新闻发现力是记者最基本、也是最难培养的素质。可以说,是否具备新闻发现力,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能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中,记者的崇高地位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大打折扣,有的人甚至把记者与“赵公元帅”等同起来,都害怕记者前来单位采访。究其原因,就是招了那些另类记者的祸。有一天,我们工厂附近的一个乡镇宣传干事,请我为他们乡镇写一篇关于建设新农村的稿子。我看了这位干事交给我的材料,听了她的介绍之后,感到这个乡镇在建设新农村中没有什么创新之举,很难报道出去。于是,我便向她推托说,此事我写出稿子很难上报,你干脆请报社记者来采访,他们的采访一般都可以见报。但她却对我说,他们也想请记者,可费用承担不起啊!接着她为我算了一笔账:往返…  相似文献   

5.
英法法制报道与新闻自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不久前赴英国和法国考察了当地的新闻业,对当地新闻媒体法制报道和新闻自律等有关情况有些许了解。 英国没有专门的法制类报纸,但各报都可以报道案件等法制类新闻,一些大案常常在头版头条刊登。 每日邮报是英国最有影响的日报之一,4开80版,期发行量230余万份,且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每日邮报拥有100多名全国一流的编辑记者,待遇比较优厚,记者年收入平均为2.2万英镑(约合人民币30余万元),名记者的收入则更高。该报对于记者采写的法制新闻(主要是案件新闻),有专门的编辑负责审查把关。一是看稿件是否对报道对象下了好或坏的判断,如果报道某人是罪犯,就必须拿出根据来,否则这类损害他人声誉的稿件就要被淘汰;二是看稿件是否超越了新闻报道的限度,即不能由记者来“审判”案件,不能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新闻每天发生,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察觉到的。而记者的职业特性就恰恰在于他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记者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敏感和洞察,它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记者发现、认识、判断有价值新闻的一种特殊能力。事实上,判断记者新闻敏感性的强弱,主要是要看他对所选择的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后,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只有当新闻报道被受众认可而且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时,  相似文献   

7.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2,(9):46-46
会议足一座新闻“富矿”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常有读者议论:我们就不喜欢看会议新闻,今天书记讲话,明天市长强调,都是一个套路,没什么看头,也常有些记者感叹说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写出好东西,参加会议报道吃力不讨好。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者和记者都不喜欢会议新闻的情况呢?主要是一些记者没有掌握好会议报道的  相似文献   

8.
<正>每个在社交媒体和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包括报纸、电台等,都有自己独特的经营方法,在运营手法上各有千秋。记者用社交消息源要签同意书社交媒体的发展壮大,也为美国的传统媒体记者所利用。很多记者在推特或脸书等社交媒体上建立个人品牌,众多的粉丝则成为信息的来源。判断粉丝们提供的线索,记者们要首先考虑是否符合逻辑,既要看粉丝来电的电话区号、地址,判断爆料者是否在事件发生地,又要判断线索真假。  相似文献   

9.
其分在现场直播的采访中有时会遇到一些记者提出的问题令人大跌眼镜,究其一个重要原因是记者没有对问题有充分的准备、精心的思考和对新闻价值准确的判断。提问题是一门学问。但仅仅会提问还不够,记者的倾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采访的成败,记者是否能够抓住最关键的信息。也就是说,好采访技巧=提问+倾听。一、采访前的准备采访前,记者要对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有了好的提问,才会引来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提问为两个层次:第一,态度;第二,问题本身。对于记者来说,采访态度不可带个人判断、偏见和猜测。如果记者先入为主,那么记者就很难理清事实,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只听到自己想听到的,而最后的报道也就会有失偏颇。此外,采访对象通常对记者的态度很敏感,记  相似文献   

10.
最近十多年,在全国大专院校中,新闻传播专业逐渐成为一个热门学科,新闻专业的学生迅速涌进新闻传播这个行业。其实,在这个行业中,做记者光有一腔热忱远远不够,记者职业特色鲜明.往往站立在时代前沿、风口浪尖,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力。因此,做个合格记者,对新人行的同志来说很难,对媒体来说也是很重要的,它事关媒体的人才培养和核心竞争力储备。下面,根据本人在新闻实践中的一些经验积累,就如何做一个合格记者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一些新闻报道在交代事实之后,硬缀上一个尾巴,什么“提高了经济效益”,“改善了服务态度”、“受到一场生动的教育”等等,不一而足。本来,新闻报道是用事实说话的,观点和结论要靠事实本身的逻辑力量来体现。经济效益是否提高了,服务态度改善了没有,受到的教育生动与否,都应该让读者依据新闻事实自己去判断,而不应该由作者硬塞给读者或听众,新华社老记者徐占焜在《新闻写作基础与创新》一书中说:“现在我们许多新闻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具体事实少,  相似文献   

12.
孙运民 《新闻爱好者》2010,(10):115-116
市级电视台虽然经过了20年左右的迅速发展,但无论从人才资源、信息资源,还是从技术、设备方面仍很难与省级台及中央台抗衡。尤其是近10年来,省级电视台纷纷上星,网络媒体风起云涌,传媒环境和观众需求的变化,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让我们面对的不再是我说你听、我播你看的受众群体,而是一个海量、及时、聪明的受众时代,是一个人人皆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的时代。  相似文献   

13.
与几位爱好新闻的朋友闲谈,说到当下的一些新闻记者的作风,其中一位“以小见大”,说其实也先别看什么文章,单从署名就能分出个一二三四来。这位朋友说,记者独立完成的稿子且不说,如果在一些合作稿中,能实事求是地将本报通讯员名字署在前面,一般来说证明该记者思想作风比较好,也  相似文献   

14.
<正>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纸媒的发展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考验,人们不禁一再提问:报纸还能活多久?报纸的冬天是否真的来临了?纸媒到底有哪些与新媒体不同的地方能打动人心呢?笔者认为,评论是其中的博版面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先从读者到底要看什么样的报纸出发。在记者的调查中发现,随着生活节奏和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要的是能够满足下列需要的报纸。例如:"我很忙,短些,再短些"、"上图片"、"人家报纸都说了""你说的就一定对?""看了影评,去看那个  相似文献   

15.
"媒体审判"是近年来国内学者普遍关注的一个话题,以往学者评判是否形成"媒体审判"主要从效果来分析,而本文从舆论监督权利的防卫性本质出发,以权利的启动是否具有合法性,运用是否有正当性作为判断"媒体审判"的标准.舆论监督权利一旦异化为进攻性权力则可能形成"媒体审判",这一全新的视角可望为评判"媒体审判"提供较为清晰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编辑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能够及时发现、判断新闻是否有价值的能力。有人称,新闻敏感度是新闻的"眼",其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记者的新闻敏感离不开政治敏感,没有政治敏感的编辑记者很难挖掘到有价值的新闻。本文就编辑记者的政治敏感度问题展开探讨,并针对如何有效提高编辑记者的政治敏感度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正>1、敏锐的数据意识。一个记者脑中若没有积累大量的关于行业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的常态信息作为判断的参考系数,则他是不可能对所接触的数据中的异动有敏锐嗅觉的。2、突出的获取数据能力。一篇好的财经新闻或财经话题分析,常常需要多方面的数据作为支撑,特别是一些核心和关键数据的获得,常常会影响记者对经济走势和企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判断。因此,如何获取可靠、关键的数据,是一个合格的财经记者应做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18.
李同生 《记者摇篮》2005,(11):23-24
观众对一个栏目是否喜欢,应该说因素是多方面的,内容的、形式的、技术的等都不可缺少,基础则是选题是否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能否满足观众的收视欲望。精神产品同物质产品一样都具有一个产销对路的问题。一个题材选准了.记者的创作欲望强烈.采编制一路顺手,播出后容易引起反响;否则记者自己对选题兴趣索然,制作的节目也很难会有观众。记者与观众在对待统一题材态度上的一致性告诉我们。尽管选题具有很深的学问,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捷径可走.那就是在获得一个题材的信息时.记者不要仅从职业的角度去考虑取舍,而是把自己作为一名普通观众,问一下自己对这个题材是否感兴趣。记者自己不喜欢,那么观众很有可能不买帐。记者以平民心去审视题材,往往会赢得观众心。  相似文献   

19.
如今已经很难有传统媒体记者不上网了,但这不等于说传统媒体记者都具备了网络素质或者已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记者.笔者最近在某个平面媒体开办关于网络新闻业务的讲座时作了抽样调查;每星期上网平均一小时以上(普通网民标准)的记者不到80%,能够利用网络在线采访的记者不到50%,在网上开有个人网站或博客、播客的记者不到10%,还有个别老同志认为,自己的工作基本上与网络无关.  相似文献   

20.
新闻事实主要是通过对当事人和新闻人物的访问来获得的。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以非语言符号,如目光、表情、躯体的运动等影响被采访者。很难想象一个衣冠不整、随地吐痰的记者会赢得一位优秀护士的好感;也很难想象一位严谨的科学家会对一个举止轻佻、油口滑舌的记者畅谈自己是如何严谨治学的。一旦被采访者对记者产生厌恶感,记者的采访就注定要失败。所以美国的新闻学者麦尔文·曼切尔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