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代较多墓葬砌建墓垣用于保护封土,并与丧葬需求相结合,衍生出一些其他功能和作用,内容与内涵也不断丰富。考古发现的汉代墓垣已有相当数量,地域上既有集中也有零星分布,有较多明显特征。汉墓的墓垣一般为1-2重,具体位置、平面形状存在不同,砌筑材料及砌建方式亦有差异,反映出相应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变化,折射出与墓葬及墓主等级相关的内容。汉墓的墓垣对于辨识原有封土的形状有重要作用,进而可探讨汉代墓葬封土的发展和变化。墓垣与墓地围墙存在差别,具体表现在面积、功用、配套设施及与封土距离远近等方面,文献关于汉墓围墙的记载较多,可能与围墙明显体现墓主身份等级有关,而墓垣相对低矮,较高等级墓葬极少使用是其少见于记载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8月11日多家媒体上有一条重磅新闻:马王堆三号墓主可能是“第三者”。马王堆共发掘出了3个汉墓,一号墓主辛追,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二号墓主利苍;三号墓主身份不明。在马王堆汉墓发掘3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有专家分析说,汉初人们对男女关系的看法远没有明清时期那么封建  相似文献   

3.
合浦汉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发掘墓葬已达1200余座,丰富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各类随葬器物为研究墓主族属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本文运用考古学文化因素分析法,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剖析墓葬所体现的多元文化因素。研究认为,合浦汉墓的墓主人除越人、汉人和楚人外,还可能有域外人种。越人以土著越族为主,在早期发展中南越和吴越等一些外来越族不断迁入;汉人主要为戍卒、无夫家女、因罪发配的官员及其家人、避难人员以及中原派遣的官吏等;楚地与岭南交流频繁,墓主也应有楚人后裔;所体现的域外文化因素,当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密不可分,诸如出土波斯陶壶等舶来品的寮尾M13b,其墓主可能为客死合浦、无法归葬的域外商人。  相似文献   

4.
2012至2013年,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仪征市博物馆在仪征联营发掘了三座西汉墓葬(M11至M13),其中两座遭到不同程度的盗掘,部分随葬器物不存。三座汉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形制依次为一椁一棺一厢、一椁一棺三厢及一椁一棺四厢,随葬有陶器、铜器、漆木器、玉器等各类遗物共计118件(组),种类丰富,工艺复杂,纹饰精美。随葬品中,成套的鼎、盒、壶、瓿组合釉陶器和木俑与1990年发掘的团山西汉早期墓风格相近,精美的彩绘漆笭床则是对战国时期楚文化的沿袭。M13一棺四厢的形制与较少随葬器物的共存不符合一般规律,或与墓主人生前身后变故有关。此次三座汉墓的发掘不仅为研究汉代扬州地区漆木器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而且为研究仪征庙山汉墓及其陪葬墓的分布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2019年4月至9月,为配合河南省灵宝市金城大道东线延伸工程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对工程占地范围内的古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墓葬70余座。墓葬排列有序,规模宏大。其中3座汉代墓葬M5、M50、M51出土遗物较为丰富,M50出土“郭定家”印章,印文应为墓主姓名,M50、M51及周围墓葬排列整齐、墓向一致,推测应为郭氏家族的茔地。这批墓葬的发现,为研究豫西地区尤其是灵宝境内两汉时期的葬制、葬俗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6.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7.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8.
2011年11月—2012年6月,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水利工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和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办公室的统一安排,受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委托,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对郧县龙门堂墓地进行了发掘,共清理战国晚期至东汉晚期墓葬77座。其中M36和M38形制较有特点,虽遭破坏,但墓底器物保存完好,随葬品组合完整,是研究鄂西北地区低等级汉代墓葬的新资料。M36形制较为特殊,属于刀把形土圹砖底木椁墓,M38为长方形土圹单室砖墓。两座墓葬墓主的地位不高,属于中小地主或低级官吏,墓葬规模不大,葬具为单棺单椁,漆棺彩绘,共出土陶、铜、铁、玉等质地随葬品51件,铜钱196枚。推测M36年代为西汉晚期,M38年代为东汉初期。这两座墓葬的发掘为中原与楚交界地区汉代砖室墓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
东洞山汉墓位于徐州市金山桥开发区东洞山西北麓,共计三座,M1居中为主墓,M2、M3分别位于M1北、南两侧。长期以来多数学者认为东洞山M1墓主是第八代楚王刘延寿。但是重新考察三座墓的彼此关系,三墓的尊卑顺序依次为M1、M3、M2,M3应为第一位王后,M2是第二位继任王后。仔细甄别"明光宫"铜器反映信息,M2主人并非赵姬,应为后死之王后,其晚死于第七代楚王,与其子第八代楚王共同生活多年,因此墓内出现明光宫器物。东洞山汉墓与龟山、南洞山等墓相似度高,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结合排列顺序、结构形制等方面综合考察,M1墓主应是第七代楚王刘纯。东洞山汉墓形制缩小是有意为之,放在西汉中期政治背景下,与中央朝廷采取的措施以及楚王处境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南秦墓地位于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镇南秦村西南,2016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揭露各时期墓葬9座,M6是其中最大的一座。该墓时代为春秋晚期,保存完好,墓口面积近30平方米,一椁两棺,积石积炭,出土各类文物150余件套,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墓主身份应为卿大夫,或与赵氏有关。该墓的发掘为研究两周时期墓葬制度、人群族属及晋文化相关研究等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1.
兔儿墩墓地是一处汉代墓地,该墓地经过多次下葬、封土,在地表形成了高大的土墩。2007年9月至11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大邑县兔儿墩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了10座墓葬。通过此次发掘,基本了解了兔儿墩墓地形成过程及封土结构。其下层为西汉土坑墓,上层为东汉砖室墓,宋明时期又在汉墓封土上下葬。其中3座西汉土坑墓(M8-M10),均未被盗,出土了丰富的器物。陶器有罐、瓮、盆、豆、钵、釜、壶、盘、井、熏炉、鼎、盒等,铁器有釜、锸、削,铜器有带钩、环、车軎等,及200余枚半两、五铢钱。M8、M9时代大概为文景时期墓,属于西汉早期晚段;M10为武帝时期墓,属于西汉中期。兔儿墩墓地的发掘提供了一批西汉早期墓葬新资料,对于探讨汉代土墩墓在四川地区的传播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3.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是一处重要的周代国君贵族墓葬遗址,M2009虢仲墓是一座经科学考古发掘的高等级国君墓葬,确定墓葬年代及墓主身份对研究当时的经济政治制度、历史文化风貌等至关重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类型学、考古学、文献学的方法,通过对比器物的形制、纹饰,系联铜器铭文,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虢仲的身份进行了考证。传世虢仲鬲器主虢仲即M2009墓主虢仲,为国子硕父鬲器主硕之父,器物年代较虢季氏(虢文公)子鬲稍晚,较虢季(虢公忌父)鬲稍早,在两周之交;虢仲墓出土的两类虢仲鼎均具有明显的西周晚期宣、幽时的特点,其时代亦在两周之交;虢仲生前曾"受天子禄",其身份地位与两周之交时扶植周携王的虢公翰相符,M2009墓主虢仲应即虢公翰。  相似文献   

15.
徐州楚王山上有楚元王刘交墓的记载并不准确。本文从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的角度进行考察,认为楚王山汉墓具有西汉晚期墓葬的诸多特征,并结合西汉楚国晚期历史分析认为,墓主不是第一代楚王刘交,而可能是第九代楚王刘嚣。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在张家洼村域东北角山地上,发掘六朝砖室墓葬5座。其中M1为弧形后壁的凸字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滑石器等26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1为南朝中晚期墓葬。其中滑石印章为墓主身份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陶牛车等一套完备的陶明器彰显墓主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墓葬群所在的南京西南郊板桥、西善桥一带,曾发掘过数座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如推测为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及板桥镇南朝大墓等,这一带很可能为南朝时期帝王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埋葬区。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板桥地区南朝墓葬的分布、礼仪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7.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8.
汉代墓葬内铺放钱币现象发现不多,较明确者有六座,包括江苏四座西汉晚期墓葬、江西南昌海昏侯墓及河南陕县刘家渠一座东汉晚期墓葬。就位置而言,有棺内底尸身之下、尸身之上及椁挡板与墓壁结合处三种形式,并有平铺与竖铺两种铺放方式。与陪葬钱币不同,铺放钱币主要用于墓主敛葬或葬具装饰,可达到满足敛葬需求、保护尸身、实现墓主升仙及辟邪等目的。铺放钱币是相关人员对一些丧葬礼俗借鉴和模仿基础上的发展,替代品为钱币或其组合,王朝晚期地方地主或官吏对高等级人员丧葬礼俗的借鉴与模仿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形式。这一现象虽不具有普遍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汉代丧葬礼俗的多样性和发展中的吸收与创新特征,同时亦折射出与之对应的墓主身份地位、社会状况等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0月,南京市考古研究所为配合板桥街道板桥市场群建设,对项目用地B地块进行了考古勘探。B地块占地12万平方米,地处张家洼、新凹子两个自然村,共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7座,窑址1座。在张家洼村域东北角山地上,发掘六朝砖室墓葬5座。其中M1为弧形后壁的凸字形砖室墓,出土陶瓷器、滑石器等26件。根据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判断,M1为南朝中晚期墓葬。其中滑石印章为墓主身份确认提供了重要信息,陶牛车等一套完备的陶明器彰显墓主不凡的身份和地位。该墓葬群所在的南京西南郊板桥、西善桥一带,曾发掘过数座南朝中晚期大中型墓葬,如推测为陈宣帝陈顼的显宁陵及板桥镇南朝大墓等,这一带很可能为南朝时期帝王和世家大族的集中埋葬区。该墓葬的发掘,为研究板桥地区南朝墓葬的分布、礼仪制度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50年代,在配合西安市基本建设的考古发掘中,关中十六国墓葬开始被发现与研究.时至今日,关中地区已经积累了一批十六国墓葬的资料,其中陶俑是最主要的随葬器物.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关中十六国墓葬陶俑群为对象,对其进行类型学研究,将关中十六国陶俑分为三个时期,前、后赵时期,前秦时期,后秦至北魏初期.从关中十六国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