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教研活动雇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人既创造文化,又被文化所感染和熏陶.一所学校的文化场对存在于它'场'内的每一个成员都施加一些'力'和'能量',具有激励和凝聚、熏陶和潜移默化、自律自省和约束、扩散和辐射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当代美国道德教育专家基尔帕特里克(william kilpatrick)在其<约翰为什么不能区分‘对'和‘错'?>一书中写道:"约翰之所以不能区分‘对'和‘错',因为我们(成年人)从来就没有教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相似文献   

3.
课程文化自觉的"‘微'生长",既指课程文化自觉的"微课程"生长方式,也隐含在微观领域内草根性生长的意蕴。课程文化自觉是人对课程的本质、功能、规律和主体责任等方面形成的一种认识理性和践行追求,这种理性和追求表现在课程对师生性向自觉、生命自觉、人文自觉和教师课程主体自觉的催生。思想政治微课程所隐含的意向结构、期待结构所产生的吸引力以及课程开发共同体所具有的主体间性,使其成为课程文化自觉的微型生长场域。  相似文献   

4.
一次,班上一个学生在他《春来校园》的作文中写道:“春天来了,校园里开了很多很多花,有很黄的金盏菊,很红的月季花,很白的梨花……一排排女贞树,它们整整齐齐的叶片很绿.”在这短短的一段话里,这个学生竟一连用了六个“很”字.作文讲评时,我将这段话抄写在黑板上,问道:“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段话写得好吗?”学生回答说:“好!但是‘很'字用得多了点.”“大家想一想,这‘很'字能不能用其他词代替呢?”学生甲:“是啊,不用‘很'字也行,月季就可用‘粉红'来形容.”学生乙:“雪白的梨花,金黄的金盏菊,还有……”学生的思路渐渐活跃起来了,前后左右议论开来. “很黄”可以写成:金黄、桔黄、深黄……“很红”可以写成:鲜红,粉红、绯红、火红……  相似文献   

5.
对于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有时最简单的训练往往是最有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改变教  相似文献   

6.
文化自觉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由之路,是划清文化先进与落后界限的重要标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文化自觉,通过文化自信、文化自立、文化自省,以历史的尺度、价值的尺度、自我的尺度观照中华文化的历史进程,巩固先进文化的主导地位,廓清文化界限。  相似文献   

7.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8.
范旭  彭樟清 《初中生》2002,(16):26-28
"现在的班干部也真‘吃香',什么‘三好学生'‘文明少年'都有他们的份,犯了错误也不用挨批评……"听了这一席话,班长章平火了:"胡说八道!你懂什么?你知道当‘官'的滋味么?"  相似文献   

9.
问: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后有这样一道习题:‘树木抽出新的枝条'中的‘抽出'用得真好,我们一起来找找这样的词语体会体会。人教社配套的教师用书对这道题给出了示例:‘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枝条一般  相似文献   

10.
1 课堂提问的作用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魏书生、宁鸿彬等都十分重视课堂提问.于漪曾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伴随我的是‘为什么'?‘怎么样'?‘何以见得'?‘有何根据'?"她是如此的重视课堂提问,这是为什么?因为课堂提问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高考江苏政治试卷第34题,材料由文字和图片两部分构成,左边的图片是"文人墨客题字题诗的‘泰山石刻'",右边的是"故宫文物上的‘到此一游'"。针对这两幅图片的问题是:比较两图,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文人墨客的题字题诗与游人的"到此一游"式涂鸦的区别。审题时这个问题有两个"题眼":运用文化生  相似文献   

12.
正1月10日,由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广西‘乡土情深'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集中服务活动"在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族广场举行,自治区18个部委办厅局参加,内容涉及教育、科技、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宣传和教育。自治区高校工委副书记莫锦荣出席活动启动仪式,并代表  相似文献   

13.
刘沛 《小学生导读》2014,(11):16-17
正天上繁星点点,地上彩灯闪闪。花田小学的夏日纳凉晚会拉开了序幕。主持人乖乖猫闪亮登场:"今晚的主题是猜字谜,猜中了有奖品哦。""人有它大,天无它大。打一字。""这是什么字呀?"屁屁猴想了半天也不知道。"这个字谜的答案是‘一'字,‘人'字有了‘一',成了‘大'字,而‘天'没有了‘一',就成‘大'字了。"乖乖猫一说完,大家都恍然大悟。"上不在上,下不在下。打一个字。"主持人刚说了谜面,  相似文献   

14.
<<语文建设>>2008年12期刊载的<<"不知所踪"应是"不知所终">>一文,认为"现在报刊上常把不知道结局或下落表述为‘不知所踪',……‘终'有动词的用法,而‘踪'显然是名词,不能作动词用,故不能写为‘不知所踪'."经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语言事实并非如此.故略述陋见,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一 本文不讨论"的""地"区分作用的问题,但笔者认为在书面语中"的""地"是应该区分的.我们知道,在"的""地"要不要区分、如何区分的问题上,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有认为不分也不会引起混乱,因而主张不分的;有主张"不作硬性规定,愿意分写的尽管分写,只要分得对就行"的;也有主张只要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内统一就可以的.但一些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关心语言文字规范的先生们还是旗帜鲜明地主张区分的.苏培成先生在<语文教学和汉语规范化>,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材要符合规范.现行教材在这方面有不足,应该改进……要区分结构助词‘的'‘地',不要把‘的'合并为‘地'."于满先生也认为"的、得、地"的区分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基础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于漪老师在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国家级骨干培训班"上说:"教师要以学定教,但不要‘教无特色'.教师要注意知识的‘种',但不足不要知识的‘收'."这是很有见地的,她存这里谈到了教学风格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开心时刻     
造句语文老师让学生用却和但是造句,并解释道:这两个词都是转折连词。‘却'是小转,像转一个小弯,‘但是'是大转,像转个大弯。有学生立即说:我家到学校只转几个‘却',而到外婆家要转几个‘但是'。说明什么上算术课的时候,老师问小明:如果你把手伸进右边的裤兜里发现了25元钱,伸进左兜后又发  相似文献   

18.
《地球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有两句话,有趣地反映了美国人对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的心态:我的父母告诉我:‘把饭碗里的剩饭吃掉,中国人和印度人正在挨饿呢。'我告诉我的女儿们:‘把家庭作业做完,中国人和印度人正想抢走你的饭碗呢。'这就是美国人,他们永远有这种危机意识。而危机意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发展的基本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20世纪上半叶儒学宗教性的讨论中,两代新儒家由于其文化攀附态度而持守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和熊十力主张"儒学非教"说,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和牟宗三则主张"儒学是教"说。当代新儒家的文化攀附态度不仅使他们陷入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藩篱,而且也使他们陷入文化民族主义的藩篱。梁漱溟的拿来主义、熊十力的"返本开新"说、唐君毅的"心通九境"说和牟宗三的"圆实之教"说,都是其文化民族主义趋向的表征。无论是西方文化中心主义还是文化民族主义都既无助于儒学宗教性问题的讨论,也无助于中国文化或儒学的自强。文化攀附的根本问题在于"外骛",走出文化攀附的关键在于"求其放心",进行文化自省。惟有悟自,堪称觉自。惟有觉自,才能自觉。惟有自觉,才能自强。故而,文化自省实乃文化自觉的机关所在和文化自强的历史正途。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不少语文刊物上登载文章,认为“最……之一”是病句,这种句式不能用。理由是因为“‘最’是第一的,无比的意思”,因而“受‘最+形容词’限定的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只能有一不能有一些’,由此推出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如果受最+形容词'的修饰,其后边就不能再'用'之一,"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