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当前教学反思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学校调研,有些教师关于教学反思所谈的话题令我始料不及,他们说:“教学反思是不是一定要课课思?”“有时候课上完了什么感觉也没有,思什么?写什么?”“写教学反思究竟以多少字为宜?我们学校规定必须要在两百字以上,愁呀!”“教学反思到底应该写在哪里?是写在教案上,还是要专设笔记?我们学校要求既写在教案上又抄在教学反思录上,一月还要选交一篇到学校,忙呀!”“就那些内容那班学生,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有什么可思的?  相似文献   

2.
“教后记”也叫“教学后记”,是教师在课后写的有关课堂教学的心得和体会。“教后记”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但这个环节常常被教师忽视,认为上完了课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怎样评价所上的课?得失如何?怎样改进?……这些都需要通过写“教后记”认真总结。 一、“教后记”的内容 写“教后记”篇幅不宜太长,一定要抓住重点,有感而写,切忌眉毛胡子一齐抓。一般说来,写“教后记”应遵循指导性、实用性、具体性、借鉴性等原则,根据历史课堂教学的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把侧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相似文献   

3.
写语文教案要做到“四有”彭图清一、心中有“序”语文科不同于别的学科,语文的“序”往往不象数理化等科那样明确。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认真把握“序”。怎样把握?既要考虑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又考虑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对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几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教育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呢?我想,作为教师只注重专业知识积累,而忽视教学技能的提高是行不通的。那么,教师怎样才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使学生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呢?一、“教”字成功。必“备”字先行作为一名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先要备好课。但每当谈到备课时,很多教师总是与“写教案”相混淆,其实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相似文献   

5.
一份优秀的地理教案应该有质量上乘的“教后记”。“教后记”有什么作用?该写什么?怎样写?大部分地理教师在教案中都不写“教后记”或为了应付检查才粗略地写上几句,似乎这部分内容无关紧要。其实不然,“教后记”是教师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对教学活动所作的回顾和总结,它记录的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是教学实践的理性升华。认真、科学地写好“教后记”,对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大有裨益。那么,如何写好“教后记”呢?  相似文献   

6.
教师继续教育要重视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在一些学校已蔚然成风,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既搞教育实践,又搞教育科研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能力,开设教育科研理论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指导教师,对写得好的文章要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教育科研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写什么是材料问题,怎么写是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7.
写“课后记”,不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也不是为了教案的完整性而玩的花样,它是一个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良好教学效果而必须进行的课后总结。所以写“课后记”首先要端正态度,杜绝形式主义,方有一定成效。写“课后记”能给教师带来哪些好处呢?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后记”的写作呢?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大中小‘学学生的作文水平,一些教师认为,作文指导教师应该写“下水作文。”教师究竟是否能写出“下水作文?”教师能否写好“下水作文?”教师应该写怎样的作文?本文对这一系列问题做了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9.
“科研开路,提高质量”已成为一个趋势,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都提出“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结合本职工作,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改革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研究,在一些学校已蔚然成风,一支有丰富教学经验,既搞教育实践,又搞教育科研的学型、专家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在教师继续教育中,要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理论能力,开设教育科研理论课程,有条件的学校要配备指导教师,对写得好的章要推荐发表或结集出版。教育科研涉及到“写什么”和“怎么写”两个方面,写什么是材料问题,怎么写是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说到作文,大多学生谈之色变,有的苦恼没有东西写,有的不知道怎样串成文章,有的担心写不具体。有人概括当今学生作文“三乏”,即学识贫乏、生活积累贫乏、思想情感贫乏。对这种说法,我不敢苟同。无论是学识、生活积累还是思想感情.学生当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反省自己的教学:学识贫乏.是否因为教师没有激活学生潜在的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1.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2.
修订版小语教学“大纲”要求 ,习作要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 ,到高年级能“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 ,“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 ,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爱想象的心理特点 ,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 ;更何况没有想象 ,也写不出真正有童趣的作文。如何才能让学生写出富有想象力的作文呢?根据笔者探索 ,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资料 ,其训练途径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十种。一、续写式。即根据教师提供的开头 ,借助想象续写下去。如教师写上暗示性短语“美丽的春天来了” ,要…  相似文献   

13.
《课标》指出:“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语文实践”是什么?——听、说、读、写。这是语文这辆大车的四个车轮,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意义上的语言能力。然而,当前的阅读课,教者普遍重视听、说、读的训练,学生几乎不动笔墨,偶尔动笔也仅仅局限在圈圈划划上,学生一个个成了“动口不动手”的“君子”,课堂成为少数学生的舞台。“写”的缺失,应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因此,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通过“写”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更要通过“写”来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正如张田若教授说的:“阅读课,要把‘写’挤进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精彩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14.
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在作文指导课上,教师口干舌燥地指导学生怎么写,而后当学生动笔写作时,依然有不少学生咬着笔头茫然四顾,不知从何下笔。教师就纳闷了:指导了那么久,怎么还不会写呢?通过了解发现,其实教师往往对作文“怎么写”强调得比较多,而学生更愁的是“写什么”。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殊不知学生也正为无“米”做“炊”而发愁呢。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找“米”做“炊”呢?本文根据自身实践摸索总结了几条作文的取材之道。  相似文献   

15.
王晓 《广东教育》2006,(3):34-35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堂?学生空竟需要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活动?作为新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和实施者来说,不少教师都经历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被人说成“穿新鞋走老路”的过程,教师的备课从过去写教案到现在写教学设计,学生的学从过去的被动接受到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这当中究竟改变了什么?  相似文献   

16.
王颖 《辅导员》2014,(14):126-126
小学生作文的基本规律是先说后写,“说”成为“写”前提要素。如何训练小学生从说话到写话是教师们是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大纲要求小学生能说一段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话,这对学生来说,不丰富生活,不熟悉生活,教学上没有“授人以渔”,是很难说好说对、说完整的。要怎样迈出“口头表达”这关键的一步呢?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教学 ,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讲 ,应是一个“互化”过程。要想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读懂悟透文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那就必须十分重视这个“互化”过程。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三个互化” ,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教师与作者互化要教好课文 ,教师首先要清楚文章何以这样而不那样遣词造句 ,布局谋篇 ;而不是仅停留在文章写了什么 ,又是怎样写的层次上。鉴于此 ,教师要善于将自己转化为作者 ,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具体的做法是凭借有关资料和生活阅历去深入地感知、理解作者 ,实现自己与作者的互…  相似文献   

18.
如何才能使学生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变“教师要我写”为“我要写”呢?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写作兴趣。写作过程是艰苦的脑力劳动过程。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不可忽视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只有使学生对写...  相似文献   

19.
“文本”教学中的两个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开始日益强调“文本”或“文本思想”,但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在“落实”上还存在问题。笔者此举二例,谈谈粗浅的认识。一、“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笔者读中学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就曾经谆谆告诫我们:学习一篇文章要解决三个问题———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时间已过去20年,自己从事了教学管理工作,这样的“教诲”,在语文课上仍然能够听到,没有先前那样“权威”,只是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时候,偶有发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看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在教师的“文本”教学中是一个要解…  相似文献   

20.
陈国磊 《现代语文》2013,(9):139-140
何谓“下水作文”?把写作比作游泳,要教会别人游泳,教者自己必须会游泳;教者会游泳,也不能只站在岸上指挥,要教运动员游泳,教练必先下水示范,“下水作文”也由此引申过来,表示老师与同学一样,也在写作文。老师就是教练,光有理论不行,还得亲自实践,因此,语文教师应常写“下水作文。一次作文指导课上,笔者正口若悬河地指导学生写作文:“应该这样写,那样写,首尾呼应,衔接过渡,要注重细节描写,要有悬念波折,感情要真挚……”忽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