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书印数:考验编辑把握市场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浏览业内书、报、刊,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难找到一篇探讨图书印数的文章.为什么呢?究竟是图书印数问题不值得研究,还是不易研究?或者业内专家及写作高手不屑于研究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合理确定图书印数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确定图书印数及出版社库存规模,恐怕是摆在每个出版社管理者面前的最捉摸不定的问题之一。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出版社某个业务员发错一笔书导致货款无法收回受到行政的或经济的处罚,而某种图书因过量生产,造成大量积压则不闻不问。有的出版社一年利润不过100万元,库存码洋却达1OOO万元以上。造成库存过大的直接原因在于图书的过量生产,主要表现为品种的过量和印数的过量。另一原因就是某些图书的印数极不合理。 图书的生产成本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固定成本包括编辑加工费、排版、校对费、制版费、稿酬、管理费用等。可变成本包括印刷工本费、材料费等。一般而言,固定成本是平均摊入印数中的,印数越大,每本书摊入的固定成本就越少,因而出版社获利越大;印数越少,每册书摊入固定成本越高,出版社获利也就越少,甚至出现亏损。 印数过少导致出版社无利或亏损,印数过大导致库存积压,也会  相似文献   

3.
图书出版印数制定是编辑出版人员经常面临的一个问题,出版社如果长期在这个问题上忽略管理,就容易造成库存积压、资金周转不畅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影响图书的经济效益和出版社的良好运行。本文就结合实际工作对图书出版的印数控制谈谈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首先,参与印数制定的主体要实现多元化。在传统做法上,图书印数由责任编辑一人敲定,这种“闭门造车”的做法很不妥。印数大小,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大小。编辑虽然熟悉选题个体的特殊性,但对市场很难有深入了解;而发行人员直接与市场打交道,容易把握市场规律。所以,为了减少印数制定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4.
出于职业习惯,每当我打开一本新书时,总要先翻看一下版权页上的印数。然而,近几年来,我的这个“习惯”却被现实破坏了——因为某些出版社出版的某些图书根本不标印数。而且我从实践中也体会到,有的图书即使标出了印  相似文献   

5.
优质的库存管理是许多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的关键,因为库存不仅反映着现金量,它还会对组织的日常运作产生影响.对于图书出版行业,出版的图书越多,重印、再版的次数越多,生产所需的成本越低;销售的图书越多,库存积压书越少,出版社获取的利润就越多,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好.但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实际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的差距.如果没有很透彻地研究市场、研究读者,就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需求,合理地把握出版和印数.  相似文献   

6.
图书选题策划需要“逆向思维”优质的库存管理是许多企业生产运作经营的关键,因为库存不仅反映着现金量,它还会对组织的日常运作产生影响。对于图书出版行业,出版的图书越多,重印、再版的次数越多,生产所需的成本越低;销售的图书越多,库存积压书越少,出版社获取的利润就越多,取得的经济效益就越好。但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实际情况往往有着很大的差距。如果没有很透彻地研究市场、研究读者,就不能准确地预测市场的需求,合理地把握出版和印数。联合号角吹蓝文教出版长天 随着2004年全国教育出版社工作研讨会暨图书展示会和全国11家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7.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医学科普图书的编辑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一是市场竞争激烈,几乎各个出版社都涉足了这个领域,都在争夺这块市场,也确实有一些书给某些出版社带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正是由于此,随之而来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部分选题重复,内容雷同,图书滞销及印数下降。三是有些书质量不高。四是本已不太景气的作者队伍也有因“下海”等原因而更不稳定。面对这种状况怎么办?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是按常规办事,任其自然发展;一是认真研究情  相似文献   

8.
图书出版的经济分析与经营策略●江建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有了很大发展,出版社、出书品种和好书都大大增多。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图书的印数锐减,库存积压严重,给出版社的经营带来困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本文拟作些探讨。一、图书出...  相似文献   

9.
在国家技术标准未改变和新闻出版总署无新规定之前,全国出版社应当一如既往实事求是地把图书的真实印数在版权页上公开,这才是应走之正道。因为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这已被中外几千年历史所证明,图书出版业当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0.
在图书发行工作中,非常困难的一个问题是如何避免脱销和积压。脱销是由于书籍印数小于销数(产小于销),积压是由于印数大于销数(产大于销),恰到好处是由于印数等于销数(产销平衡)。印数的决定是否恰当,对脱销和积压有决定性的影响。按现行体制,现在是由谁(出版社还是书店)决定书籍印数?又是如何决定的呢?是以销定产?还是以产定销?本文拟对此问题做一些粗浅的考察。决定书籍印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根据书籍  相似文献   

11.
“印数”,是指书刊在一次印刷中的数量,应该真实地反映实际印刷的册数,但由于利益驱使,目前市场上图书所标的印数与实际印数不相符的现象却大量存在。一、多写少印这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利用印数促销。出版者为了更多地销售某种书,故意将版权页上的“印数”多写,...  相似文献   

12.
图书进销人员必须熟悉图书,做到知书识书,这本是个老话题,然而现在,对于业内不少人来说,它却又是个陌生的话题。说它是老话题,因为不论业务培训、岗位练兵,还是技能竞赛,都少不了“熟悉图书”这样一个科目;说它陌生,因为多年来我们所进行的这个科目的训练,只是抓了一些皮毛,不论是理论上的认识,还是实际上的操作,都远远没有到位,远远没有触及知书识书的实质内容,当然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达到提高进销人员业  相似文献   

13.
出版社图书库存规模浅析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黎隆安对于图书的库存,是出版理论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出版社在发行工作中如何把握本版图书的库存规模问题,到目前为止还缺乏一个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本文将尝试就这个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初版...  相似文献   

14.
正主持人:各位专家好。当前,我国出版业面临着库存大、退货多、回款难、起印数高、短版书面市难、断版书再流通难、教辅市场萎缩等诸多问题,业内对此一直很困惑。在传统出版印刷的条件下,这些问题似乎很难解决。而数字技术出版环境下的按需印刷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它克服了传统印刷的诸多不足,能够满足出版社、作者和读者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5.
出版社同新华书店之间为图书印数而进行争吵的事,已经延续了很多年。出版社说:出版社编书,但掌握不了图书的命运,印数是由书店决定的。书店说:书店决定的只是订数,而印多少是出版社的事。出版社说:印多了书店不要,最后压在出版社,所以订数就是印数。书店说:你印多少我全得要,销不出去算谁的?只要图书质量好,订数是不成问题的。出版社说:可是,有些质量好有价值的书订数也上不去。书店说:那就看你的宣传工作了;再说,你如果有把握,可以备货呀!……  相似文献   

16.
金辉 《出版经济》2001,(4):17-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图书出版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版社、出书品种和好书都大大增多,对我国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相应的作用。然而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图书的印数锐减,库存积压严重,不仅给出版社的经营带来困难,也引起社会上一些人士的关注。上述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如何  相似文献   

17.
图书的印数控制对于出版社减少库存、增加利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图书出版的印数控制为研究对象,基于统计学中的贝叶斯方法,将同类图书以往的销售情况,责任编辑的个人经验积累与预期销售情况相结合,通过实例给出了图书印数的控制模型。该模型将图书的印数控制定量化,不但可以减少编辑确定图书印数的盲目性,而且简单实用,易于实践。  相似文献   

18.
杨嘉 《出版参考》2007,(9S):19-19
闲逛书店,发现如今架上的新书不乏印制精美之作,但随手翻开几本,却发现有一半新书,尤其是文艺类新书的版权页上,印数不知不觉地消失了。于是记者特地在书店抽查图书50本,标有印数的图书只有27本,占抽查图书的一半。但反观如今出版社新书做宣传时,动辄就称“首印几万册”。某网站在介绍一本小说时的标语一“本书首印破百万册,创建国以来华语文坛新高”就曾引起轩然大波。一面是图书印数的集体消失,一面却又是出版社“首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豪言壮语,读者以及作者究竟该相信谁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出于职业的习惯,每每逛书店或书市时,我不仅注意众多图书的书名及内容介绍,还特别喜欢浏览一下书上的版权页。这部分内容是这部图书的“档案”,如开本、字数、印数以及出版年月、印数与印次等等都在这里有所体现。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对该出版社的经营状况及管理水平做一分析。我注意到有些图书在一年之中竟连连印刷三四次,而有些图书连印几次其累计印数也不十分大。根据我社近两年的图书生产成本数据,借助计算机的快捷计算,运用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字数x_1(单位:千字)、印数x_2(单位:千册)与图书生产成本y(单位:元)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20.
在出版界,有一些理论问题常常引起争论,例如图书是不是商品?出版社要不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出版社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等等。这些问题,与出版经济政策的制订有密切关系。(一)图书是不是商品,这是一个争论已久的问题。有些人强调图书是精神产品,不承认它是商品。这种说法是很难站住脚的。不错,图书是精神产品(严格地讲,图书是精神产品和其物质载体的结合物),但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并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通过流通渠道,投入市场,供读者购买用来满足其精神需要的。政治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