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犹裔美籍作家文学作品中对各类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塑造包含着从性别、种族及历史的变迁等角度探讨女性生存境况的大量内容,其中内容丰富的女性生存意识,表达了历经民族苦难与性别压迫的犹太女性面对移民生活生存状况的融入、抗争和追求,也体现了更有生活自觉和觉醒意识的犹裔美籍作家群体对于犹太女性现实生活的设计。因而,不论是就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而言,这些生存意识的表达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当代女性作家创作的活跃和女性文学的繁荣,与女性作家的生活态度及文学观念关系密切。当代女性作家的生活态度是积极而洒脱的,她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着力追求生活质量。在文学观念上。她们把写作看作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认为文学只能是作家心灵自由和真诚的自然表露,作家的责任感应该是对审美的自觉把握和在作品中熔铸作家一己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3.
本文客观地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女性作家创作概况、特点。  相似文献   

4.
种种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使中国现代作家笔下出现大量的叛逆女性形象。文章从作家文本比较、归纳出叛逆女性形象类型模式,并对男女作家视角下的叛逆女性形象作研究分析,试图探讨其差异性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既现代又传统的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体现了亦舒对香港女性生活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五四”前后开始,现代女性作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发展开来,从起初的隐晦而不违封建礼教,到大胆追求女性意识的独立,最终在建国之前开始消解。这种女性意识在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显现与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女性文学走向。  相似文献   

7.
京派作家的女性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京派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庞大的女性群体,具有独特性。本试从三个方面即对理想女性的赞美、对传统女性的剖析、对叛逆女性的思考来探讨京派作家的女性观,或许这正是京派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从目前中国作家对于日本女性形象的认识上面来看,可以将日本女性的形象划分为以下几个类型:丧失自我,宁愿作为男性的点缀形象;温柔贤惠、大方无私的贤妻形象;超越现实、夸张变形的女性形象。文章结合中国作家对于日本女性形象的分析,总结了中国作家眼中的日本女性形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玫瑰门》的解析,可以透视中国女性的生存境遇。文本描写了一群迥异于传统文化氛围中的女性,但在她们身上依然存在受男权文化影响留下的精神痼疾。面对男权秩序她们进行了消极或积极的反抗,表明了女性主体意识正在觉醒。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女性作家在经历了"文革"的伤痛之后,呼唤人性的复归,塑造了一批伟大、善良的母亲形象,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的影响下,一部分作家解构母亲神话,发现母亲的世俗性,反思母亲的人性恶,并追寻理想的母爱。她们对母性的重新书写为文学史提供了复杂、真实的母亲形象系列。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现代作家有关“南洋”女性人物的作品,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笔下涉及“南洋”故事的女性描写,多呈现出“男权主义”的叙境。其中包括“景色女”的被凝视、“商人妇”的被“闺范”以及“英雄妻”附属性的被欲望化叙事,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菲勒斯中心主义”的欲像图式的胜利。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的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伴随着西方的女权运动而起的.相比较而言,颠覆父权体制的文化秩序、颠覆男权制度是张爱玲与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主义作家文学创作的共同点;不同的是,两者的叙事角度、叙述方式大相径庭:张爱玲是远离自身地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关注旧式家庭中旧式妇女的命运,而90年代女性主义作家的写作是一种纯粹的女性写作,她们只关注女性自身,把那些极端的女性经验作为叙事的核心.  相似文献   

13.
萧红在《生死场》中从女性意识视阈出发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的三种生存方式:一是女性承继并践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分工的设定,依附于男性,在男权的夹缝中求生;二是女性试图通过"出走"以摆脱男性控制,重获自由;三是女性凭借某些强于男性的能力赢得尊严争得与男性相对平等的地位。萧红通过人物的命运表达了对第一、第二种生存方式的否定,认为只有自强才是现代中国女性的出路。  相似文献   

14.
张翎的中篇小说《阿喜上学》,以截取横断面的形式,描绘了华人移民后代阿喜在金山的生活与命运。与其说这部作品表现了一代海外华工共同的生存境遇与理想追求,倒不如说其彰显出明显的女性意识。首先,小说通过描写阿喜的日常生活,揭示了海外华人女性艰难的生存境遇;其次,小说也通过展示阿喜为了求学做出的各种努力,表现出其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阿喜这一敢于抗争的女性形象,在海外华文文学的人物序列中显得异常可贵。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性学者,袁昌英的学术背景和学者气质深刻地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使她在中国现代女性书写里程中展现一种别样的风采。她在戏剧创作中自觉地运用现代西方艺术创作方法表现女性生命体验,取得了较大成功;在散文创作中,她在表现女性独特和细腻的感受时,也呈现出一种智慧和从容的学者气度。  相似文献   

16.
母爱主题在现代女性作家笔下是重点描绘的内容。冰心在作品中对母爱执著不倦的讴歌使她成为最有代表性的母爱作家;推崇母职赞美母爱的陈衡哲,她的母爱闪耀着更为宽广博大的人道主义光芒;徘徊在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冯沅君深陷其间难以突围;而张爱玲的作品消解了母亲形象的传统美感,通过暴露其丑陋展示出畸形的父权社会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在不同阶段女作家的倾情演绎下,母爱的涵义被演化得丰富而多变。  相似文献   

17.
作为华裔美国女作家,王玉雪、汤亭亭、谭恩美以及任碧莲深受来自族裔以及女性的双重桎梏。然而,她们先后成功地在白人文化占主流的美国文坛占据了一席之地。文章拟从她们的作品分析入手,研究她们各自不同的言说策略。这些言说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华美群体在跨文化环境下寻找文化认同,确定文化身份的艰苦思索及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文学倡导以现代生存体验和人生思考为主要的表达对象,然而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作家却都曾创作过以古老神话为题材资源的重要作品。与现代作家对于中西方神话故事的广泛择取相呼应的这一阶段,又恰恰是中国神话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得以建构的奠基性阶段。从理论研究的视角,现代作家普遍认为远古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源头蕴含了强烈的民族性、现实性和民间信仰力量,同时这也是激发现代作家在创作中积极借鉴古老神话的重要动因。现代作家在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双重维度上,表现出对远古神话的深切关注,既是现代作家对于民族文化之根的深情回望,同时也体现了现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19.
美国后现代叙事理论家苏珊·S.兰瑟在对西方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三种叙述声音:作者型叙述声音、私人型叙述声音和集体型叙述声音。通过考察中国五四时代以来的女性作家小说文本,发现这三种叙述声音的特征对它们同样适用。在西方理论和中国文本相互观照的基础上,发现中国女性的叙述声音经过了一个由不自觉的隐匿(他者赋权)、自觉的显现(自我赋权)到与人物的声音交融(相互赋权)的过程,体现了中国女性作家书写的逐步成熟。  相似文献   

20.
由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和意识形态的压力,“性”话语处于边缘化、缺席状态,在“男女平等”的宏大叙事的长期覆盖下,性别差异被彻底抹杀,女性作家处于失声状态。从“人的觉醒”到“女性觉醒”再到“身体写作”,20世纪以来,中国的女性作家们在历史的启示和当今世界女性主义理论的召唤下,对女性自身价值追求和角色定位作出了可贵的精神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