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关于汉代王国制度的渊源,一般认为起自西周初年的五等爵制。但是分析有关材料可以发现,王国分封乃是秦末汉初的新兴事物,无论分封制存在的社会基础,还是分封的内容、手段和对象,都与西周五等爵制存在明显差别,二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关于汉初封王的两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西汉榆荚钱     
在西汉初年促进经济恢复的历史背景下,榆荚钱开始广铸盛行。其范型多样,币种复杂,通行时间较长。它的铸造和发行,虽对西汉初年的经济市场造成了一定的混乱,但同时又对其经济的恢复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4.
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羌人各部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西汉势力进入羌区。西汉王朝对羌人的管理实行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并行的双轨制。郡县属国与护羌校尉的设置,是西汉中央政权对河湟羌人行使有效管辖的开始。  相似文献   

5.
羌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对于中华各民族的交流、发展、融合以及西北边疆地区的拓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秦统一前后,羌人分布在陇西塞外的黄河与湟水流域,世代生息。西汉建国初,边疆威胁主要来自匈奴,羌人各部势力弱小相继臣服于匈奴。文景之世,军事战略以防御匈奴为主,对于羌人各部,无暇顾及。武帝时期,国力强盛,匈奴渐衰,西汉势力进入羌区,笔者从如何对羌人治理的角度论速了西汉王朝创立和实行的若干有别于内地的行政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6.
《史记》、《汉书》中,记载了十七位西汉的酷吏,酷吏现象产生于西汉,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汉至唐,乃至明清,酷吏的身影不绝于史。在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因素。结合西汉一朝的统治思想、阶级矛盾、法律文化等几个侧面因素,我们能够看出酷吏与西汉政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以此可以探寻出西汉酷吏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7.
西汉梁王所以将莹地选择在远离都城100公里外的芒砀山,原因有四;一是梁都睢阳以北乃黄泛区,不适于营造大型陵墓;二是芒砀山山石坚固,是营造大型陵墓的理想之地;三是梁王莽芒山可为高祖守庙,合于古代礼仪;四是梁国视芒山为“风水宝地”。  相似文献   

8.
迁豪入陵县是西汉频富特色的政策,自高帝至昭宣一直施行。它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发展成一套完善的陵县制度。西汉通过设置陵县,有力地打击了地方分裂,增强了京师实力。西汉中期以后,随着豪族的强大、君主的软弱、儒家伦理的影响、经济方面的困难,这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导致了陵县制度的最终被废。  相似文献   

9.
西汉前期诸子之学复兴,儒家学派能够脱颖而出,一跃登上独尊的地位。儒学能够迅速攀升,主要在于儒学思想体系不断融人的新活力,统治思想的新转化,儒学社会阶级基础的扩大。最终实现了推陈出新和超越突破,逐渐成为汉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殷周到汉初地方行政制度变化 ,显现出分封到郡县再到郡国并行体制运作大势。西汉政论家贾谊对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利弊得失作出深刻的分析 ,进而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权势法制”、“定经制”等打击、限制、约束诸侯王势力 ,和建立起君臣尊卑分明、上下服从的封建等级制度的主张。  相似文献   

11.
西汉时期围绕汉匈关系,发生了七次大辩论,其中以平城之战前刘敬同主战派、汉武帝时期王恢同韩安国、汉宣帝时期萧望之与黄霸、新莽时期严尤同王莽的辩论最为典型。这些辩论涉及汉匈关系的定性、和亲与战争的抉择、匈奴在边疆政治中的定位、接待匈奴的规格、匈奴与朝代更迭等。辩论见证和加速了汉匈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西汉时期基本上具备了开发地方经济的条件,成为历史上中国西部开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西汉“弛山泽之禁”、“如粟拜爵”、屯田林垦等政策的引导下,促成了地方开发、诸侯开发、商人豪强开发等多种形式。开发的成效显著,培育出了经济中心、调整了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阶级结构发生变化。但也造成了西部自然资源的巨大耗费和导致灾害频繁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3.
西汉的郎将分为中郎将与郎中将两大类,其中郎中将又分为郎中车将、郎中户将和郎中骑将。有学者认为,郎中车、户、骑三将不仅各分左右,且分别隶属于左、右中郎将。此一观点,虽认同者众多,但史书中未见确凿史料可证明西汉郎中三将各分左右,因此难辨其正确与否。而且,中郎将与郎中将在职掌等诸多方面均有差异,双方之间似不存在隶属关系,西汉史料中亦无郎中三将隶属于左右中郎将的任何记载。因此笔者认为,中郎将与郎中将应为同一署内职能分工不同的两种官职。  相似文献   

14.
西汉一代,中央政府与匈奴、西域之间使节来往频繁。在交通、食宿等条件不便的情况下,大批汉使纷纷踏上出使异域的艰难行程。然而他们出使的动机又不尽相同,大量汉使为报效国家、传播华夏文明而不畏艰险,其中也有贪图功名利禄之徒,以及出于对异域之好奇而前往探险者。  相似文献   

15.
西汉王侯坐罪废黜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一代封建王侯虽众,失侯国除者也众,西汉王侯失掉爵位大都是因为触犯了汉律。《史记》、《汉书》中记载的王侯被夺爵的原由有四十种左右。文章拟就通过考察西汉一代王侯坐罪废黜的情况,来探究西汉王侯因触犯汉律而被夺侯的现象及原因。  相似文献   

16.
西汉法家在儒术得到独尊、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的情况下,并不甘心处于非主流的位置,而是千方百计地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他们批评儒家思想对安国尊君毫无用处,批评儒家没有执政能力和儒者人品低下,宣扬法治的必要,称颂先秦法家人物。但法家最终还是失败了,究其原因,一是法家只讲功利,不讲情义;二是强调"富国"而主张"弱民";三是与众为敌,不能形成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7.
西汉立国初年,积贫积弱,统治者以道家思想为指导,清净无为,与民休息。历经近70年的发展,到武帝初年,社会经济逐步走向繁荣。《淮南子》作为一部旨在提供治国思路的书籍,试图总结西汉初年社会发展的轨迹,运用道家思想理念解决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使它遭受了成书后的冷遇。但武帝末年重归黄老之治的历史证明,《淮南子》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依然是值得肯定的。它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西汉大一统社会巩固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西汉的陵县是一种特殊的县邑,它基本上是移民县,是为供奉帝王或其父母而设的。但加强关中的政治、经济势力,控制关东豪强也是移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西汉时期《易》学传播非常兴盛,体现出以地城为中心的特点。以田何、杨何、梁丘贺、费直等为代表的齐地《易》学较为发达,丁宽、焦延寿、田王孙、京房等《易》学家为梁地《易》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而施雠、高相则为楚地《易》学的优秀代表。此外,燕地、京师等地也有诸多优秀的《易》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