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冯梦龙的情学思想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理论框架;既包含文学思想,又有道德、政治乃至宇宙生成理论,既有反理学的情本思想的直意抒发,又积淀着浓厚的理学教化色彩。情本论和情教观是其建构情学体系的两个理论层面,它代表了晚明尊情思潮发展的高级阶段。虽然冯梦龙标举“情教”的旗帜,但又没有走到否定“理”的地步,在情与理的关系中,是崇情抑理,而不是以情反理。  相似文献   

2.
人们论及冯梦龙的情教思想多从“情教”的解读入手,将情释作真情、至情,分析情教进步的启蒙主义思想成分。本文把握住冯梦龙以儒家文化为思想基础的政治追求,将情教思想纳入明代中后期的心学思潮中进行全面分析,其思想是在“致良知”“童心说”的影响下,针对晚明颓废世风、纲纪不振而提出的,意在匡正时弊,淳厚世俗,其内涵既有维护封建道德的责任感,又有张扬人性的进步性,二者看似矛盾,实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戴震"理"概念的价值和道德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研究者认为戴震的"理"主要是一个表示客观法则的概念,这一看法与戴震的反理学姿态有关,他用表示"物之则"的"理"取代理学的具有至善价值的"理",在本体论内排除了"理"的价值和道德含义,但并没有放弃在价值和道德的层面使用"理"这一概念,这是他既反对理学又向原始儒学回归的为学倾向所致。与理学不同的是,其"理"的价值和道德内涵是通过认识这一环节获得的。  相似文献   

4.
在晚明个性解放的时代,形成了强大的写"情"思潮。汤显祖是这批人中的佼佼者,并在《牡丹亭》中把"至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主人公杜丽娘即是汤显祖的化身,她对情的生生死死的追求其实是汤显祖对"情"的追求。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至情之人,反映出汤显祖人性的觉醒和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小说家冯梦龙,深受思想家李贽的影响,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强调真挚的情感,反对虚伪的礼教。"三言"是冯梦龙的主要作品,集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精神。本文以"三言"为研究主体,主要阐述了冯梦龙与封建传统道德背道而驰的思想观念以及冯梦龙表达叛逆思想的艺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理论命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情”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情为理之维”的“情”、“理”观;三是“六经皆以情教也”的经典体认。这三方面的思想认识共同构成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理学道德本体论将伦理道德视为宇宙之最高本体,这个最高本体就是"理"."理"本身就体现着理学经济伦理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这个价值取向就是遵循封建等级伦理规范"五伦",亦即实现封建社会人伦关系的高度和谐,价值标准就是"四德",即封建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以其情教论在晚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冯梦龙建立了“N表”的本体论,但他在以情反理的过程中,并没有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尊情思想没有发展成维护个人权益的理论。“情”本体论的建立也不是要根本否定旧道德,而是要为现存道德建立更牢固的基础,以此去拯救世道人心。情教说和晚明情学思潮都未能超越儒家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9.
明代白嘉靖、万历之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人们的价值现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文学界广泛兴起了一股尊情思潮.笔者力图通过阐析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和傅山、袁枚的唯情主义,以期揭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语境、内在本质以及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理学教育哲学代表了中国前近代社会的最高思想成果,它因此也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教育哲学发展的重要历史前提。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和明末清韧的理学批判与自我批判思潮,是理学发展三阶段的典型代表。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虽都以道德主义为其根本特征,但由于它们对道德本体与道德主体间的关系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又使它们分别表现出本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不同特征。理学本质主义集中体现为由太极以立人极的本体论思想,用道德本体设定道德主体的主体定位方式,以“理”释“礼”的权威主义价值取向和“涵养须与敬,进学则在致知”的方法论思想。  相似文献   

11.
一定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社会思潮、文学思潮不能不影响着、作用于作家的创作。这种影响与作用不仅体现在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且渗透于作品的艺术精神,艺术形式。明代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置身晚明的社会现实,感受着民主主义的社会思潮与浪漫主义的文学精神的猛烈冲击,提出“情”的理论,高张“情真”、“情教”说。以情反理,与法抗衡,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市民意识的代表者,驰聘于当时的文坛,其作品洋溢着浓厚的新兴市民的思想情趣,令人刮目相看。但是,必须措出,冯梦龙反对的是程朱理学,是假道学,他并不排斥形成于先秦时期的传统儒教,相反,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12.
"贞节"作为理学家所鼓吹的一种专属于女性的美德,简言之就是要求女性保持两性的纯洁与单一。在《情史·情贞》中冯梦龙试图以"情"为中介,批评"贞节"理念对于人性的束缚。但冯梦龙自身对儒家伦理美德的默认,注定他构建"情"与"贞"的蓝图时,往往陷入理学糟粕而不自觉。  相似文献   

13.
休谟“道德不可理证”说是以自然人性为基奠的,对人性的追溯与关切奠定了休谟伦理的人学座架,而“感性世界”的道德视角则赋予其道德学社会生活实践的本性与人伦情怀。休谟将事实与价值明确区分之后,人在道德中的主体价值与地位被确立起来,由“道德不可理证”引出的功利与同情的道德原则既是对其自然人性出发点的回归,又彰显了“人性完善”的价值尺度,是休谟伦理学人性关切与人伦诉求在更高层面的体现。休谟伦理学具有丰富的现实启迪。我国要建构具有“真实性”的道德体系并发挥其应有的精神整合力,就要突破僵化的道德理性束缚,赋予社会道德现实人性内容与人伦情怀,同时探究情感化的心灵教育之道,使社会道德给人以向往“家园”般的祈盼与皈依。  相似文献   

14.
明代的官方哲学是理学,理学对思想界统治严密之时,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受到理学思想的直接或间接的渗透乃至规范。汤显祖身处反理学思潮兴盛的中晚明,以“至情论”为中心的汤氏戏曲观强调了人的情感和自然欲望,这与明代中晚期出现的反理学思潮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戴震是一位睿智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字学家,他建构了有别于宋明理学中程朱理学的新理论,故称其为戴学。他在程朱理学成为主导意识形态的统治下,勇敢地提出了"以理杀人"的呐喊。戴震思想的时代价值、精神世界可分为五点:一是忧患精神,他忧国忧民,忧人心不正,以理祸民;二是求是精神,求是就是一种探索,是主体对客体的再认识,求是与求道一致;三是批判精神,批判是一种反思,是对哲学理论思维内在逻辑演化的创新;四是包容精神,中华文化既是东西南北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结晶,也是海纳百川的成果,更是对外国优秀文化的吸收;五是道德精神,他对仁义理智信等道德作了新的诠释,以提升人的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的"三言",在以近古新兴的渲染自然人性的主情人文思想去解构传统文化思想的同时,又以吸纳了释道的儒家思想为主导去兼容和消化这一主情思潮,从而直接促成它在艺术形式上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情感形式和中和的叙事结构两方面。所以如此,是冯梦龙企图通过儒雅与情俗之间的调适,来达到其"情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明代自嘉靖之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市民阶层空前壮大,人们的价值观亦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文学界广泛兴起了一股尊情思潮。文章通过阐析明代汤显祖的"至情"说、冯梦龙的"情教"说和清代傅山、袁枚的唯情主义,以期揭示这一思潮产生的历史语境、内在本质以及功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何佳 《德州学院学报》2006,22(5):16-18,32
冯梦龙是“情教”的倡导者,但同时又是一个传统的道德说教家,它们构成了冯梦龙的思想冲突。在“三言”中这种矛盾表现为:倡导婚姻自由与维护封建礼制;肯定情欲,又鼓吹妇女贞操观念;提倡男女平等,又不能忘怀男尊女卑的旧观念;主张互信、互知的市民之情,同时又推崇“忠臣”、“义仆”之类的封建人伦之情。这种矛盾与冯梦龙的世界观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之必要,体现于对高校教师普遍行为的制约,对高校教师个体行为的约束,对高校教师专业实践提供伦理支撑。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的目标是培养"有德之师"。高校教师职业伦理规范是植根于教师专业伦理领域的,体现师德这种教师内在的精神价值追求,是从"全人"的角度赋予教师职业更深厚的道德内涵,以"是否是有德之人"的价值标准来判断教师的专业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20.
戴震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角度构建了一整套伦理思想体系.他首先运用考据方法摧毁了程朱伦理思想的立论之基——理,指出理就是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将程朱作为世界本源的形而上的理拉下了神坛.循着“人道本于性,而性源于天道”的哲学思路,由天道探讨人性,认为人的血气心知之性皆本于天道之生生,而人伦日用无不为遂人之生,所以行人伦日用之事就是人道.由此,赋予传统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以新的内容,认为能掌握人伦日用的条理,用以调节人的自然情欲,使之无过无不及,从而有利于生生,这就是懿德.实现了伦理思想的嬗变,即由理学的强调尊卑贵贱转向重视生命和平等.其所倡导的“遂情迭欲”的重生思想和“以情絮情而得其平”的道德理性,为近代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