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童谣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吟唱好的童谣,有助于孩子调节情绪,增添愉悦因  相似文献   

2.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童谣也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载体。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吟唱好的童谣,有助于孩子调节情绪,增添愉悦因  相似文献   

3.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4.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5.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6.
童谣是一种形式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内容通俗浅显、讲究韵律节奏、适合儿童娱乐传诵的儿童文学。它反映儿童的生活、思想感情和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看法,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教育》2003,(7):23-24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8.
童谣是一道营养丰富的心灵鸡汤,它以短小整齐的形式、明白浅显的内容、朗朗上口的韵律表达不同的情趣和事理,滋养着儿童健康成长。好的童谣,为孩子们稚嫩纯真的童年增添了一抹亮丽、灿烂的色彩。可是,在不少地方,健康向上、悦耳动听的校园童谣正渐趋失声,内容低俗的"灰色童谣"趁虚而入。"灰色童谣"传递消极、暴力、颓废等不健康的内容,对儿童身心健康极为不利。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在"阳光童谣"与"灰色童谣"的争夺战中,儿童文化建设显得愈加重要。我们呼唤作家以及教育工作者搜集儿童生活中积极、有趣、幽默、精彩的东西,创作出越来越多的使用儿童语言、充满童趣的作品,引导儿童阅读、吟唱优秀童谣,让"阳光童谣"照亮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相似文献   

9.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幼儿可以从游戏中得到快乐和满足。而童谣独特的韵律性、节奏性和音乐性又深受儿童喜爱。教师利用童谣进行游戏化课程的创设,不仅能满足幼儿内心最真实的呼唤,而且能让幼儿在童谣游戏化课程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0.
汤樱 《考试周刊》2014,(13):190
人之初,听的是童谣,唱的是童谣。一首首内容浅显、音韵和谐、节奏明快、朗朗上口的童谣,既富生活情趣,又富教育意义,对婴幼儿阶段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性格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美感的启迪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和阅读特点的童谣作品,是必要而且必需的。幼儿园要让孩子说童谣、唱童谣,让孩子在童谣声中成长。  相似文献   

11.
丁雅珍 《考试周刊》2014,(23):185-185
<正>民间童谣与幼儿生活密不可分。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感知到模仿,最终学会诵唱童谣,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幼儿的生活经验有限,而儿歌内容不但生动有趣,合乎幼儿胃口,而且题材包罗万象,更能满足幼儿好奇的心理。因此,儿童可以从童谣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童谣不仅能使孩子得到智识教育,还能让他们得到情趣教育、文化教育和品德教育。著名儿童学家金波教授认为,好的童谣是心灵鸡汤,能滋润孩子的心灵,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童谣这种文学形式,孩子们最容易掌握,通过传唱童谣,既可以得到快乐,又可以学到  相似文献   

12.
"绿色童谣"是孩子始于摇篮的教育,是儿童的亲密伴侣.它以短小的形式、浅显的内容、琅琅上口的韵律、表达出不同的情趣,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形成、美好情感的培养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童谣是一种语言游戏,它总是通过鲜明的节奏第一时间吸引儿童,使儿童在文辞变化中寻找一种稳定的力量.丰富的韵律及表演情境,可被深度提取、改编和挖掘,是走向音乐的重要一步.在教学中巧妙运用童谣能为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思维能力奠定重要基础.笔者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力求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多声部音乐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14.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都是说着童谣、唱着儿歌长大的。童谣以其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使我们在优美和谐的吟诵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因此,我把“新童谣”与语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与新童谣亲密接触,使新童谣融入校园,融入语文课堂,融入课外活动,通过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编童谣、传童谣、唱童谣、演童谣、用童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7.
正童谣是符合儿童心理特点又便于儿童吟唱的短歌。童谣所描述的内容通俗易懂,,语言表达形式富有儿童的情感色彩,,能大大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小学生的审美情趣。童谣的内容虽然显得简简单单,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通过内容的具体化,将美好的道德文化有趣化、生动化。让低年级的学生接触更多的童谣,能够引起小学生的美感和愉悦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童谣更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想象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让童谣成为习惯养成的催化剂叶圣陶先生说:"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  相似文献   

18.
周丽华 《教师》2013,(17):80-80
"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的、没有乐谱、音节和谐简短的歌谣。童谣以合辙押韵、短小精悍的特点吸引着幼儿。幼儿爱听,也爱跟着童谣的节奏说。因此童谣也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文学样式。童谣的内容想象丰富,富有情趣,如《小青蛙》:"小青蛙,叫呱呱,捉害虫,保庄稼,我们大家都爱它。"只  相似文献   

19.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20.
正提及童谣教育,国内的许多教育专家、教育同行都会想到大连,想到兴工小学,想到一位善于率领教师不断创编童谣、潜心研究童谣文化、情系儿童健康的校长——于华强。伴随着十年来对童谣文化的研究,学校已形成极具特色的"童谣文化,根的教育"品牌。童谣——天籁之音,文化之根。它以韵律节奏的独特美感吸引着儿童,对儿童思想品德及人格塑造都起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