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伦理道德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渗透式的伦理道德教育是完善专业教育内容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必要手段。从确立与专业相关的伦理教育目标、开设职业伦理教育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伦理道德教育,有助于学生基本伦理准则的确立和应用性伦理道德的培养。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下,分析城乡规划本科教育中普遍重视技能培养而轻视伦理道德塑造的教育现象,从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学生城乡规划专业工程伦理道德学习的教学方法进行论述,总结出提高工程伦理道德培养的教学方法,倡导在城乡规划教学中与规划实践的结合下建立工程伦理道德教育体系,完成社会与高校人才的无缝接轨。  相似文献   

3.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高校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中,具有特殊使命。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是必然趋势,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学生的体育观念,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尽快建立高校体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论生态伦理教育的时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形势下,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生态伦理道德是高校德育的新内容。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对素质教育、教育改革和相关法规执行的重要作用,并结合实际,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高校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对高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校要培养符合2l世纪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二是加强个性教育,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社会活力,促进社会进步;三是加强能力训练,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开拓发展空间;四是注重健康教育,培养健康习惯,重视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育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也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的基本途径,在高校培养建设人才的任务中,具有特殊使命。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终身化是必然趋势,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学生的体育观念,加强学生健康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养成良好的自我锻炼身体的习惯,尽快建立高校体育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只有加强人文教育才可能从根本上解放、发展与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因此,普通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文章从教师、教学以及校风建设等方面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林晓燕  陈哲 《文教资料》2014,(35):71-72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作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途径,是高校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需要,是高校学生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是高校深化大学生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文章结合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在创业方面的优势特点,分析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高校艺术设计类学生创新型人才"一二三"培养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谭奇余 《考试周刊》2011,(44):177-178
受诸多客观因素的限制,以及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发展策略影响,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影响了高校健康教育课程对人才的培养。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专家访谈法和比较研究方法探析高校健康教育实施现状,从而更好地探求高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方略,推动我国高校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培养大学生的健康素质。  相似文献   

10.
《太原大学学报》2020,(4):93-97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未来和希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是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人才。为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教育人和培养人为核心理念,以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目标,全面深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娟 《华章》2011,(34)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力军,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性人才.但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技能人才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中蕴含了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所以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更应重视对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把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当作教育重任,这不但具有现实的迫切性,而且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审美教育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审美素质  相似文献   

13.
孙朋 《知识文库》2023,(18):109-112
<正>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一直在各大高校非常重视,同学们的身体健康和运动水平的提升成了高校教育的重点之一。从体育教学方面来说,高校教育应该有一个合理的教育体系,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这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体育知识普及、技能训练、体育理论研究等方面的培养,因此,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发展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加强与社会的合作交流,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才能够促进高校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体育人才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韦斌 《华章》2012,(22)
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专业素质,更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体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提高学生的体能和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心理、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等方面论述了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创业文化发展良好的环境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得以有效提升,从根本上弥补了高校创业教育实践能力的不足,为我国创业人才的培养及专业化人才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根基。以创业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为核心,创客文化对高校创业教育的积极影响及开展作逐一解析,为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积极的创客氛围,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6.
高校体育系(科)是培养未来中学体育教师的摇篮。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基础体育教育,关系到人民的健康、民族的昌盛,也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为此,教育者要根据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党培养出合格的体育人才,进一步发展民族的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17.
十几年来我国高校推行文化素质教育,虽有有益探索,但在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安排、教师素养、高校投入等方面都存在较多问题。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要真正实现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需要和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不断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以便使学生可以适应社会对全面发展人才的需求.目前高校中的校企合作就是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校企合作是培养模式的一种有效的探求和尝试。是高校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校企合作对高校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挑战,要想充分利用好校企合作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地管理.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良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对于学校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力度,使高校教育可以稳定健康地发展.本文针对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可行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关系着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化,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也应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也就是说大学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提出了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并且分析了高校体育如何通过正确的途径培养综合素质人才。从高校体育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何渲染课堂气氛,如何建立有效的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致力于实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  相似文献   

20.
随着国内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作为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一站,也在不断寻求着创新和突破,近年来,高校体育领域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上.高校时代,学生们的生理心理基本趋于成熟,是体育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关系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发展,影响到社会对人才的选拔.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影响体育能力培养工作开展的不良因子.因此,分析我国高校体育能力教学现状及存因,加强大学阶段学生体育能力培养认知,探讨高校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对学生的健康、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