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论语二则·荷蓧丈人》中“以杖荷蓧”一句,课本注释为“用杖肩挑着草编的田器”。对“蓧”字只注了音(diào),未加解释。依据这句的注释,“蓧”当然是“草编的田器”了。是什么草编的田器?真令人费解。《说文大字典》注“蓧”为“荷草竹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蓧”为“古代除草用的农具”,《辞海》将“蓧”注为“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因此,把“蓧”注为“古代除草的竹器”,把“以杖荷蓧”释为“用杖肩挑着除草的工具”,既通俗易懂,又符合文意。二、《书博鸡者事》引用《孟子》里的典故,称姓臧的上司为“臧氏之子也”,致使此人怨毒顿  相似文献   

2.
读了《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注释、标点的商榷》(载《四川师院学报》1980年第二期),颇受启发。唯觉其中论及“好会”的注释、标点时,未免有智者之失。该文认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应在“为好”之后读断,并举出一些理由说明“教材单提出‘为好会’三字,注为‘作友好的会见,显然把句读搞错了,把词性、词义也弄混了。”我的看法,正好与之相反。 从词性、词义上看,“好会”是偏正结构的复合词,它是当时的习用语。好,即友好,是形容词;会,即会议,是名词。“为好会”,就是举行友好的会谈。例如:  相似文献   

3.
中学课本在文言文的注释上,偶有不妥,特提出六方面商榷。一、当注不注。有的词,似乎很浅显,好象用现代汉语的意义解释就行,因此课本未作注释;结果,学生以今绳古,往往与原义不符。如《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其中“好”字课本未注,学生便理解为“坏”的反义。其实,这里的“好”,是“羽毛艳丽”的意思,《说文》诠“好,也”“(?),色好也。”可见古代的“好”是指颜色漂亮,引申为容貌美。《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鬼侯,商代一诸侯名;子,这里指女儿),《陌上桑》:“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两句中的“好”都是说长得很漂亮。所以,“好鸟”是说羽毛美丽的鸟,不是指它的声音好听。又如“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中  相似文献   

4.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请献十金”句,课本的注释是:“金,古代计算铜质货币的单位,一斤为一金。”我以为这个注释不妥。《正字通》:“或曰,史记注,臣瓒曰,‘秦以一镒为一金,汉以后一斤为一金,盖汉以前以镒名金,汉以后以斤名金也。镒者,二十四两;斤者,十六两也。’”(见《康熙字典》)《孟子》:“于宋,馈七十镒而受。”赵岐注:“古者以一镒为一金,一金是为二十四两也。”《墨子》与《孟子》均先秦作品,据此,“请献十金”句中的“金”字,应该用汉以前的货币计算单位去解释,即“一镒为一金”,这样才符合原意,与作品的时代特点相吻合。  相似文献   

5.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是古文名篇《岳阳楼记》的开头一句。句中的“巴陵郡”应当怎样理解?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曰:巴陵郡,即岳州。宋时称为岳州巴陵郡。隋树森等同志的《古代散文选》注曰:巴陵郡,当时是岳州巴陵郡。(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语文第六册与此同)阴法鲁先生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注曰:巴陵郡,即岳州郡。郭锡良等同志的《古代汉语》注曰:  相似文献   

6.
“缓歌慢舞凝絲竹”是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中的一句。这句诗该怎样理解?一些古代诗歌选注本大都以“结合”、“配合”或“紧扣”释“凝”字,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缓歌慢舞与管弦乐配合得很紧。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值得商榷的。且从“凝”字说起。《说文解字》:“冰,水坚也。从(?)从水。凝,俗冰从疑。”可见“凝”本是“冰”的俗字,所以《字林》云:  相似文献   

7.
馀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此句中的“奇服”之“服”,有的注本同文相训,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以下简称《章句》)注:“奇服,好服也。”南宋朱熹《楚辞集注》(以下简称《集注》)曰:“奇服,奇伟之服。”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以下简称《山带阁注》)曰:“奇服,与世殊  相似文献   

8.
说“贾”     
李玉良 《学语文》2005,(5):47-47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诗前小序“委身为贾人妇”句,课文注“贾人”:商人;贾读gǔ。“贾”人们熟知它作姓氏时的读音“jiǎ”,可只要索本求源,就会发现在古代“gǔ”是“贾”的常用音,这又为何?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殽之战》,皇武子辞杞子一段末句:“为吾子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教材对“以闲敝邑”的解释是:“使我国得到休息。闲,休息,使动用法。”(《语文》第五册 P238)《左传》篇章中不乏精彩的外交辞令,上引皇武子辞杞子一段即是。这段话是旁敲侧击,在表示抱歉的客套话中婉转而又严厉地揭露了敌人的阴谋。意在言外曲折而尽情,绵里藏针委婉而又透露锋芒。据此,教材对“以闲敝邑”的译解“好让我国得到安宁(休息)”有损于这段外交辞令的表达效  相似文献   

10.
一、《季氏将伐颛臾》:“无乃尔是过与?”按:课本注:“这不是你的过错吗?”释“是”为“之”,即助词“的”;释“过”为“错”,名词,非是。此句属疑问句宾语提前,“尔是过”不可解为“尔之过”,因为古代人称代词表示领位极少再加别的虚词。此句“过”作动词,意即责备,归罪;  相似文献   

11.
高一语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一句中的“间”,文下注:③[间(jiàn)]间道,小路。这里作“至”的状语,“从小路”的意思(课本258面)。“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一句中的“为好”,文下注:④[为好]联欢。(课本259面)这两个注释都不确切。(一) “间”注为“间道”,不仅有增  相似文献   

12.
《卖柑者言》有句云:“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句中的“子所”,课本与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古代散文选》注为“你那里”。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下册注“所”为“所需”,认为“所”后省略了“需”字。我认为上述两解均有可商榷之处。正确的理解应将“所”训为“意”。验之古文,书证颇多。请看: (1)窋既洗沐归,时间,自从其所谏参。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有“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句,高中语文第五册把“虚室”解释为“陈设简陋的屋子”(见118页注(14)),这恐怕是望文生义。“虚室”出自道家著作。《庄子·人间世》有“虚室生白”一语,《庄子集释》引晋人司马彪注云:“室比喻心,心能空虚,则纯白独生也。”今人陈鼓应在《庄子今注今译》中把这一句译为“空明的心境可以生出光明来”。《淮南子·俶真训》也有“虚室生白”句,东汉高诱注为“能虚其心以生于道”。可见“虚室”是有特定含义的,它  相似文献   

14.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国殇》) 《中学语文课本》注“神以灵”为“精神永不泯灭”,看来“以”的词义没有落实。但据上文“诚既勇兮又以武”一句,《课本》注“以”为“句中助词”来看,可能认为本句的“以”也是“句中助词”。我以为照上文“又以武”是“又为武”,按下文“为鬼雄”看  相似文献   

15.
潘宏 《学语文》2007,(2):48-48
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修订本·必修)第五册《庄暴见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句中有“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句。其中“乐乐”的读音值得探讨。朱熹《四书章句集解》为其注音:“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清·焦循《孟子正义》注曰:“独乐乐,上音岳,下音洛。”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  相似文献   

16.
高四册《左忠毅公逸事》一文中有“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一句,教参译为“我的同族的老前辈字涂山的,是左公的外甥”。查《辞海》“甥馆”条,先引《孟子·万章下》:“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接着写:“古代称妻父为外舅,称婿为甥。”杨伯峻先生《孟子译注》对“舜尚(“尚”,(?)伯峻注:同“上”。以匹夫而晋谒天子,古文云“上”。)见帝,帝馆甥于贰室”一句的翻译是:  相似文献   

17.
释“忿”     
《楚归晋知罃》(左传·成公三年)记录了知罃对楚共王的一番出色的说辞,被认为是我国外交辞令的先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对“各惩其忿以相宥也”一句的解释,各种注本大都因袭成说,如沈玉成《左传译文》译作“各其抑止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译作“现在双方克制了自己的忿怒,因而达成互相的谅解”;《先秦史传文译释》译作“各自惩戒往日的忿怒而互相原谅”,都将“忿”解释为“愤(忿)怒”。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修订本)译作“各惩一时之忿,而互相原谅”,将“忿”注为“怒气、怨恨”。上述译注,从表面看来似乎也文从字顺,但细加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有“学不可以已”一句,课本未作注解。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注此句说:“已,停止”。我认为此句可解为“学习是不能够完毕的”。“可以”当“能够”讲,这是人们熟知的,用不着多举例证,关键在于“巳”当“完毕”讲的问题。《玉篇》把“已”释为“止也,毕也,讫也”,《集韵》把“巳”释为“卒事之辞”,可见“巳”有“完毕”之意。而且,这在古代作品中有大量的例证。如:  相似文献   

19.
张天云 《语文知识》2000,(10):66-67
中师《课外阅读文选》(人教社1993年版)第一册编选的《苏武传》中有这样一句:“(单于)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对句中的“北海”一词,教材注曰:“在匈奴的边境,即现在的贝加尔湖。”这个注无疑是对的。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苏武传》这个具体的环境,说“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就不一定正确了。其实,在我国古代,“北海”一词的含义是因时而异的。在春秋  相似文献   

20.
《西门豹治邺》中“行十余日,共粉饰之,如嫁女床席,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一句,各书注释颇不一致。句中的“共粉饰之”的“之”是代词,有的注本认为指代“婚嫁的场面”(《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辽宁人民出版社)这是没有多少根据的。从上下文来看,“之”显然是指代被“娉取”为“河伯妇”的“小家女好者”。值得讨论的是,“如嫁女床席”到底作何解释?有的注本译为“……大家都来打扮她,象出嫁女儿那样准备了床帐枕席……”(辽宁教育学院《古代诗文选读》);“……给小女梳洗打扮,象真要出嫁闺女一样。准备好床席,让小家女坐在上边……”(吉林人民出版社《古诗文讲读》)显然,为求语意顺畅,这些译文均不惜改变原句的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