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儿”的虚化问题是汉语语法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语料对“儿”的虚化过程和虚化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依前”在古代汉语中可以作为时间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持续不变,和原来一样,相当于“仍然”、“仍旧”。这种用法在中古时期已出现了。本文在详细描写形式连用结构“依前”的分布类型的基础之上,分析了古代汉语中副词“依前”的由来及其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列举代词“等”有“列举未尽”、“列举未定”和“列举已尽”三个语义等级,它们之间构成逐步虚化的过程,逐步虚化的过程伴随着主观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同时形式上它们自由隐现的能力也逐步增强。  相似文献   

4.
古汉语中“舍”和“舒”大多数人认为是实词,它们虚词的用法却被忽视,强调“舍”、“舒”的虚词用法,以说明“舍”、“舒”是从“实词———衬音助词———其他虚词”一步步虚化而来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讨论了时问副词“相次”的虚化问题,并选取了其他几例实词虚化的现象进行类比,认为语境的影响和词义的引申是它们产生虚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提出一务判断部分实词虚化为副词的标准,这就是语义指向的重新分析,即处于状语位置上的短语或结构的语义指向目标在主语(宾语)和谓语之面进行双向变换,最终虚化为副词。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都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语法化过程。“连”在现代汉语中用法颇多,这种共时方面的差异是历时方面不同发展阶段的产物。“连”的本义是连结,是一个动词。后来由于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词义随之泛化;反过来,词义的泛化又引起结构关系和句法位置的改变。因此。在这种虚化机制的作用下,“连”的副词和介词用法就产生了。  相似文献   

7.
普通话中"你看"变体的多角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你看”有三个变体:“你看1”“你看2”“你看3”。它们主要出现在对话中,“你看1”主要表示听话者用眼睛看;“你看2”表示说话者让听话者注意某种现象;“你看3”表示说话者要求听话者发表自己的看法,三个“你看”的关系反映了普通话中的“看”正在发生虚化。应从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对“你看”的三个变体进行区别和界定,并对普通话中“你看”的虚化机制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8.
词的虚化研究是现阶段语法研究的热点,趋向动词又是最易于虚化的词,本文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系统描述。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语法化问题作了言简意赅的论述;第二部分对“来”的虚化轨迹作了详细描写;第三部分对几个含“来”的词的虚化作了描述;第四部分对本文的理论意义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Asher等在编著的《语言及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将“语法化”定义为:具体语境中实词虚化或松散的结构紧凑化的过程。就实词虚化而言,又可分为实词向虚词的完全虚化和由意义较具体向较抽象转化的实词内部虚化。本文在对《论语》“及”字进行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及”字的一些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中存在两种“见V”结构,一种用于被动句(“见1V”),一种用于主动句(“见2V”)。本文试图以训诂文献为基础,从分析“见”的本义特点出发来阐述两种“见V”结构虚化的语义机制。认为“见1”是由“见”的本义虚化而来,“见2”是由其使动构词后的意义虚化而来。两者具有词义上的衍生关系,而不具有结构上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1.
古今词义发展呈现虚化趋势,“义蚀”现象是意义虚化的“一斑”。分析其现象,探究其规律,思索其成因,可以帮助我们领会汉语构词之奥妙,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些词语。  相似文献   

12.
"不成"由词组演变为语气词是汉语词组语法化的一个典型.其在唐代已可用在句末,语法化过程为由偏正词组演变为反诘副词再到语气助词这样两个阶段.其在句中语法位置、结构关系的改变引起其词义虚化,而词义的虚化又导致其词汇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的改变."难道……不成"与"难道……么(吗)"的演变与"么(吗)"和"不成"在虚词系统中的互相影响制约有关."不成"的虚化受词义内容支配和语境影响,表现为由行域向知域渐变,即由客观向主观投射,渐变是其虚化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3.
被动句中"被"、"让"的分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不会区分和运用"被"字句、"让"字句的现状,笔者运用语法化理论,对"被"、"让"的虚化过程进行比较,认为"被"的虚化时间早,虚化得彻底,这能解释为什么"让"字句一般"让"后不带施事;另外,虽然"被"、"让"都已虚化,但是由于实词"意义滞留"于虚词词形,导致"被"、"让"字句在用法上产生了一些差异.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中“不得”结构有两种:一是位于谓词性成分前作状语的“不得”;二是位于谓词性成分后作补语的“不得”。本文从形式和语义两方面出发,探讨了现代汉语“不得”的两种结构“不得x”和“x不得”的异同,并考察了“不得”的虚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介词“除”是由动词“去除”义发展而来的,其虚化的萌芽比较早,先秦两汉时就有用例,但发展过程则较为缓慢。以历史文献为时间线索,旨在考察“除”字的虚化历程,同时尝试探讨其成因及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实词虚化是语言发展中一种重要的现象。通过虚化产生的新词与源词之间一定存在时间的距离 ,其间有一个渐变的过程 ,在这一渐变过程中存在可称为“意味”的过渡态。  相似文献   

17.
谈副词“实在”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详细描写古代汉语中跨层结构“实在”的分布类型与用法的基础之上,探讨现代汉语中副词“实在”的由来及其虚化机制。“实在”从跨层结构凝固为副词的过程,在语义方面是“在”的词汇功能逐渐虚化以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在句法方面则经历了“实+在+V”的重新分析,并试图由此归纳出一种副词虚化的机制:句法层面的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白”的分布和搭配,分析其意义和语用,最后从语言发展和虚化、接触和借用等角度对“白^2”的来源进行探索,并结合实际用例分析当前出版物中有关的整理、校勘情况。  相似文献   

19.
后缀“子”     
余梦遥 《考试周刊》2012,(70):21-22
后缀“子”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缀,其中又可分为完全虚化和部分虚化两大类。然而汉语的语义演变使“子”是否为后缀.若作为后缀又归为哪一类及发音方法的确定仍处于模糊状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此问题。后缀“子”与实词“子”区别在于后者有明确的意义.而前者作为完全虚化一类其存在价值在于满足汉语发音双音节习惯.作为部分虚化一类则介于实词与后缀之间,可以从文字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  相似文献   

20.
“多”是现代汉语中用法复杂且使用频率很高的词,通过考察现代汉语各种用法的“多”在语义、句位、语用、使用频率等方面的特点,证明“多”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词,它的各种用法是连续的。意义的逐步虚化、句位的固定以及特殊的情态、语篇功能是它虚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