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些领导把报道员写批评稿件,叫做“捅漏子”,这是不公平的。一名通讯员看到不少基层部队都办起了军乐队,占了大量的兵员,耗费了不少资金,便以向部队建设负责的精神,写了一篇《师以下单位大办军乐队弊多利少》的稿子。稿子刊登后引起了上级领导的重视,对指导部队工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这名作者在本单位却交了厄运,领导硬说他捅了“漏  相似文献   

2.
我在江苏省武进县坂上乡文化站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给县广播站、《常州日报》、常州人民广播电台写稿,已有7年多时间了。刚开始写稿时,我总感到要多栽花,少栽刺;多报喜,少报忧。这样给领导脸上添了光彩,对上、对下都不得罪,对自己开展工作也有好处。所以极少写批评稿。因而,一些好心人叫我是“吹鼓手”、“软骨头”。通过实践,我体会到,基层通讯员报喜不报忧,称不上一个合格的通讯员。1983年8月,坂上乡杨公岸村原会计庄桂生,利用职权贪污盗窃集体财物,并经常参加赌博等违法活动,村里的群众敢怒而不敢言。我就写了一篇揭露庄桂生违法活动的稿件,县广播站和常州电台广播后,村民中的反响很大,许多人联名写信给乡党委和县司法机关,一致要求严肃处理  相似文献   

3.
这里我向大家介绍一位敢于“栽刺”的强讯员张文锦。老张今年五十多岁,是阜宁县沟墩镇运输公司经理。三十多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搞报道,写了一千三百篇稿件,被报刊电台和广播站采用了五百余篇,先后十三次被市县和镇评为优秀通讯员。老张所写的稿件中,人们印象最深的是批评稿,尖锐泼辣,不留情面,难怪许多同志称他是位敢于“栽刺”的通讯员。 1983年底,他从关心小城镇建设出发,向党报反映了沟墩小街三桩难:街烂、水脏、娱乐少,引起了县和镇领导同志的重视。1984年初,镇政府便筹集资金和材料,在较短的时间内  相似文献   

4.
搞新闻报道的常把写批评稿件形象地称作“揭烂疤疤”。从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在教学之余,我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被采用了311篇,其中揭“烂疤疤”的就有83篇。写批评稿难,业余通讯员写更难。弄不好,还会给工作带来麻烦。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认为写批评稿至少要注意四点: 一、出以公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始终坚持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行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我所采写的83篇批评稿件,被批评者没有一个与我有“私仇”,反而有好些是我的同学同事、亲  相似文献   

5.
有人曾问我:“作为通讯员,你敢不敢写批评稿?”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我想到,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既有大量可歌可泣的“真、善、美”,也有某些可憎可恶的“假、丑、恶”,我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鹿邑县贾滩乡人武部报道员李现理自1994年从事报道工作以来,5年间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民兵》、《河南日报》、《前卫报》、《黄河民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等报刊、电台刊播新闻稿件1500余篇;连续4年被周口军分区、鹿邑县县委、县政府、县人武部评为“优秀通讯员”、““优秀民兵报道员”;先后有42篇作品被各级新闻单位评为“优质新闻稿件”;被8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5年前,火热的民兵生活的吸引,使在高考中败下阵来的李现理加入了民兵组织,重新振作起来。他把枯…  相似文献   

7.
众所周知,写批评稿是一件不太令人愉快的事情,弄不好,轻者挨批评,重者吃官司。可基层通讯员或受人之托出于义举打个抱不平,或奉领导之命“捅它一下”,免不了要写点批评稿。那么,怎样才能使批评稿既达到批评的目的,又尽量不惹火烧身呢?笔者对此谈点不成熟的办法。采访时,尽可能地深入现场实地,依靠公开或隐性采访的手段,获取足够的事实、证据。必要时可秘密拍照、录音。处处留心,把所见所闻,作好记录。采访面尽  相似文献   

8.
批评稿难写,这是记者、通讯员历来就有的感慨。这个“难写”并不在于稿子本身,而在稿子刊发之后,风云变幻,奥妙无穷,记者实难应付。一位通讯员就本单位部分职工倒卖原材料一事写了一批评稿,经政工部门审核无误,寄给了市报。文章发表之后,不仅被批评者上门斥骂,单位领导也大为不满,开会对写批评稿者进行批评,认为这是故意给本单位“抹黑”。就连审过稿的有关人员也随风一转,声明对此事不能负责。招祸的只能是记者、通讯员了! 说批评稿难写还比较好“理解”,而表扬稿也难写就真让人哭笑不得了。某新闻专干,一次与本单位的“二把手”乘小车去外地办事,途中遇一群众拦车,请求送一伤员上医院。该领导觉得救人要紧,立即命司机去跑了一趟。新闻专干就此事写了一稿发表在某报上,不  相似文献   

9.
我是一个新闻工作爱好者,既当过业余通讯员,又搞过专职通讯工作。四年来,我采写的新闻稿件已被中央、省、地三十九家报刊、电台、广播站刊用过,数量达一千余篇。连续四年获地、县表彰奖励。同时被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外产品报》、省电台、《星期天》、《青年信息报》、《广告报》等七家新闻单位聘为“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按理说是很荣幸的,可尝尽了酸辣苦甜。酸是沁人心脾,很难受的感觉。但我所说的酸是写稿难。社会上一些干部作风不正,上下左右“关系网”复杂,如果写了表扬稿件,是甲方的甲高兴,乙有法看,是乙方的乙高兴,甲有怨言,常常使通讯员狼狈不堪。写批评稿更是难上难。稍触动领导利益,得到的是打击  相似文献   

10.
良师益友     
阎景龙是新安县人民广播站副站长兼编播组长。提起他,和他打过交道的通讯员都会用“良师”,“益友”等词语赞美他。仓头乡离休干部傅振亚酷爱新闻写作,不长时间,写了20余篇,投出后,绝大多数落了空,傅振亚心里很苦恼。后来有人让他去找阎站长。他一见老阎,果然,他又是热情地送书,又是耐心地指点。傅振亚又写了几篇,有的很快被电台、报刊采用。去年9月,有人向老阎反映说:仓头乡新发展了10多个通讯员,大家写稿热情很高,可就是不得要领,摸不着头绪。老阎当即决定择日到仓头指  相似文献   

11.
有位通讯员来信问报社:“写了批评稿件,领导不给盖公章怎么办?”各报每天收到的通讯员来稿,有不少都加盖了公章,有的还批注:“情况属实,同意发稿”。不用说,这是单位领导在给新闻“把关”。但是,目前“把关”把得不太好的情况不少。有些稿件盖公章不过是“走形式”,特别是有的“把关的”不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把关,而是专门为他们那个单位“把关”。凡是报喜的稿件,不管分寸是否得当,即使是明显地在自吹自擂,也盖章放行;有时还要加注一些向报纸推荐的话。相反地,对那些触及本单位实际问题的稿件,就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个“关”把得就要如同铁桶一般。某些单位的“把关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向通讯员打招呼:“不要写批评稿!”不少通讯员遇到明知该批评的事情,就是不敢写,他们知道写了也过不了本单位的这道“关”。对此,他们感到莫奈何。于是,只好来问报社“怎  相似文献   

12.
如皋市戴庄乡业余通讯员朱谦平在乡农机站工作。1990年,他的用稿量名列全市通讯员之首,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今年5个月来,已在省级和省以上报刊电台发表了25篇质量较高的稿件。朱谦平是从1989年5月份开始学写新闻稿件的,他一连发出去几十篇稿件大都石沉大海,他仍坚持为报纸、电台写稿,偶尔也有被采用的,“茶干”一块,几句话而以。但他暗暗叮嘱自己,决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正在这时候,乡政府表扬了小朱,说他采写的“杨桥村村民试种优良稻种发了财”一  相似文献   

13.
郭光进是一位农民通讯员,前年一年在军内外各级报刊、电台发表作品百余篇。捧回证书12个,被邓州市新闻科命名为“特别能战斗的通讯员”。这些证书,既证明了他的荣誉,也向人们展示了他刻苦采写的足迹。光进只念过初中,原在新疆某部队服役。自从  相似文献   

14.
今年2月2日,徐州日报社1988年“蓝天杯”评选优秀通讯员工作揭晓,钟环武又一次登上了光荣榜。钟环武今年38岁,是1984年走上新闻战线的,现任沛县唐楼乡通讯报道组组长。他连续3年被评为市、县优秀通讯员。 1986年1月13日,他写的评论稿《死要面子活受罪》,被省电台、徐州日报、县电台先后采用。在唐楼乡李娄小学任教40  相似文献   

15.
近日,不少朋友写信向我倾吐了新闻写作过程中的麻烦事,中心议题是写了篇批评稿或发了篇言论稿被人“对号入座”,引来烦恼,甚至遭到打击,轻的也被弄双“小鞋”穿穿。这样,不少业余通讯员就此洗手不干了。开始写稿.我曾抱着“歌德派”的宗旨,不写批评性的新闻。后来学会写小言论时,往往都是针对现实中的不正之风进行抨击,这样也带来一些麻烦事。但是我这个人有个(?)脾气(?)越是有人反对写或指责,偏要写。有些人询问我:“胆子为何如此大?”我回头小结了一下,觉得胆大来自真实! 1985年春天,我进城办事,路过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办的画廊,看到上面登载了“性  相似文献   

16.
我从当《苏南日报》通讯员算起,至今已足有三十五个年头了。目前是无锡市、县党报和电台、广播站的业余通讯员,连年被评为这些新闻单位的优秀通讯员。有人说:当通讯员,只表扬好的,不愿或很少批评坏的。但我认为,当通讯员应当实事求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在坚持以报道先进为主的同时,也要揭露、批评社会上的不良现象。1984年8月,我看到我校所在镇上有少数人在贩卖西瓜时,垄断集市贸易西瓜,任意抬高西瓜价格。我写稿向报社、电台予以揭露。当时家里人对我说:“都是地方上的人,人面  相似文献   

17.
我是基层的业余通讯员。由于本身所处环境的限制,不敢轻易动手写批评稿。遇到该批评的人或事,便在写作体裁上想办法以抒己见。前一时期,某县窃电严重。供电部门少数人利用手中处理窃电的权力谋私,不搞“公了”搞“私了”,暗地里收受贿赂。我如果采用“消息”体裁写批评稿,  相似文献   

18.
前不久,一位通讯员来信,诉说写批评稿的苦衷:“面对党内和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我不是不想写批评稿,而是写了批评稿说情者太多,难以通过,所以我干脆不写!”’其实,这种情况我们当编辑、记者的  相似文献   

19.
某农民通讯员被招聘为专职通讯员后,有位“老通讯”告诉他:现在你离领导近了,不要写那么多的批评稿了,让你的“重型炸弹”退役吧,不然“重型炸弹”将会伤害自己的。那位通讯员听后感触颇多。他觉得,“重型炸弹”不能退役。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要通过各种现代的新闻和宣传工具,增加对党务活动的报道,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支持群众批评工作中的缺  相似文献   

20.
一位农民通讯员写稿着了迷,不分忙闲闻讯便出征采写,短到一句话新闻,长到四五千字的通讯,但因写作盲目性,半年来连一条一句话新闻也没被采用。自己家承包的11亩责任田却几乎被草荒吃掉。可他为了报上有名,电台有声,前些时又卖掉了200斤红薯干,去省报社送稿了。我敬佩那位通讯员在写稿方面吃苦耐劳、勤奋不息的精神。但是,又不同意他的做法。我们是业余通讯员,不需要“时刻”写稿不止,“业余”乃本职工作以外的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