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看到的采访学专著,都是讲记者采访时应如何如何。专门讲通讯员如何采访的著作,几乎没有。当然,采访学的基本原则,对记者和通讯员都是适用的;但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面临的问题,却是有很多区别的。换句话说,如果一个通讯员按记者的方式去采访,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例如,一个记者到某厂采访,这个厂的负责人一定会抽空接待他,而如果是这个厂的通讯员,那情形就大不相同了。所以,探讨一下通讯员采访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瑞士怎样接待记者采访陈维斌驻外记者的工作自然离不开采访。70年代和90年代笔者有幸两任新华社驻瑞士首席记者。在这个西方发达富裕的国家,多年的采访生活给我留下最深刻的一点感受是,富国接待记者简朴,不搞有偿新闻。在瑞士,无论是设在日内瓦的联合国系统的各国...  相似文献   

3.
吃——派饭作为农村记者,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时间在农村采访,首先碰到的是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过去没有招待所、接待站,除了农村食堂化期间,记者下乡吃过食堂饭外,通常都是在老乡家里吃派饭。今天在张家,明天在李家,可以说吃的是百家饭。越是穷的人家越要去吃,这个老规矩给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就在这吃派饭中,农村记者李果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年冬天,李果与刘人杰、杨义赴山西晋南地区一农村采访,村里的接待人员把他们安排到一农家吃派饭,早饭时有人领着去吃,中饭、晚饭就得自己去。日落西山,天渐渐黑了下来…  相似文献   

4.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防线4000公里,时间不多,我们只选择了中段比较容易去的两个团。就是这两个团,一些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别说是人民日报记者,就是地方小报记者,他们也从没接待过。外面来人对多数连队是极稀罕的事。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偶尔有个骑马的牧民路过,大伙儿都抻长了脖子看,希望他能拐  相似文献   

5.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6.
我在写稿过程中,养成了遇事多问为什么的习惯,几年来,写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的稿子。去年8月的一天,我去某连队采访,一位连队干部对我说:过去,连队战士都抢着跟干部出差,可现在叫谁去谁不愿意去。战士为什么不愿跟连队干部出差?我带着这个问号,通过调查得知,战士不愿跟干部出差的原因是,个别连队干部带战士出  相似文献   

7.
银笙 《新闻知识》2001,(6):31-32
一篇稿子能不能成功,当然与谋篇布局和文字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是看能不能深入采访。有人说“深入采访是成功的一半”,我以为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也许有些偏激吧。   深入采访就看你 是否挖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现在的一些记者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常常是随便问一问,要上几份材料就打道回府,这样怎能写出好的报道来 ?根据我自己的实践,我总要挖出别人不知道的材料才结束采访。   在这里,我想举一个文学创作上的例子。著名的法国大作家莫泊桑年青时曾拜福楼拜为师。他向福楼拜请教时,福楼拜讲了这样一段有见地的话:“如果…  相似文献   

8.
赶赴抗洪第一线……──一次令人难忘的采访追记徐永金记者职业,在外界看来,煞是风光:又吃又玩,有时还跟随首长车队畅通无阻。但是,记者有时也艰苦难言;日晒雨淋,有时还要睡地板、俄饭。我就有这么一次亲身经历。1995年8月10日晚上,我下区县采访3天刚回家...  相似文献   

9.
骆大洪 《新闻界》2001,(3):58-59
作为一名乡镇报道员,接待新闻单位来人,和记者一起采访是常有的事,然而,跟新华日报摄影记者程光采访一天,我深深地被他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所感动,他的为人真让人钦佩,叫人难以忘怀。3月13日,程记者来到射阳县合德镇采访,当商量确定采访对象以后,上午8点钟,我和他打的第一站到侨谊纱厂采访技改投入的稿子,车间里,他在机台上爬上爬下,抢拍工人生产的镜头,不厌其烦地拍了一张又一张照片,作为初学摄影的我原来以为拍照片比写文字稿省事多了,不需要动脑筋,看到程记者一丝不苟的工作,使我改变了认识,要拍好一张照片,准确地…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记者、通讯员之家”的河南日报招待所,主要接待地、市、县委通讯员、报社驻各地记者和兄弟报社来宾。招待所的同志们处处为记者和通讯员着想,努力创造条件,使他们吃好,休息好,工作好。记者、通讯员住下后要写稿、改稿,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志休息,招待所专设了写作室,还备有各种资料。饭菜卫生,价格合理。他们考虑到住所人员经济条件不  相似文献   

11.
留心牢骚话     
我登报的第一篇稿,是从“牢骚话”里拣来的。1991年12月19日,我去九连采访,正遇着指导员在那儿发牢骚。我没被牢骚话“吓”走,而是坐下来静心地听。原来,连队有个战士利用探家去做生意,偷税被追查到部队,指导员因此挨了一个处分。我在其他连队采访也发现有类似情况。不久,我到三连采访,把那位指导员的“牢骚话”说给谢连长听,他听后说:“这种现象我们连队早已杜绝了。”我把他们连队杜绝此现象的经验做法整理成一篇《防上探家不回家》的管理经验稿,投寄《人民前线报》,很快在二版变成了铅字。“牢骚话”中抓好稿,是我搞新闻报…  相似文献   

12.
新年到了,本该放眼前瞻,却突然想起一件七八年前的小事。2002年秋天,我在南疆军区任职时,曾陪同两名军事记者到阿里军分区某边防连采访。那个连队驻地偏远,距军区差不多有1800多公里,深藏在喀喇昆仑山和冈底斯山结合部的褶皱里。人迹罕至,信息闭塞。为此,出发前我特意从喀什买了十几本新书,顺便带给连队。  相似文献   

13.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14.
走向昆仑山     
一个招待所里听来的线索 1997年8月26日,我乘飞机到了新疆,住进了军区政治部的招待所。此行是想到边防看看,但具体采访哪个边防部队,或者说采访什么人,并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 和我一同住在招待所的有解放军画报社的摄影记者岱天荣。当时画报社归解放军报社领导,我和岱常见面,知道他是一个很有闯劲的记者,但平时交谈并不多。他比我先来乌鲁木齐几天,是准备到昆仑山边防部队去的。他从北京带来了200本画报,那上面登有边防部队生活的图片,他要亲自送到山上去。他已经三上  相似文献   

15.
山东某晚报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说是要电话采访一下我对官员财产公示的看法.我当即拒绝,我只是觉得这么重要的问题,电话里是讲不清的.与其让记者断章取义,不如拒绝为好.通讯工具发达之后,电话采访、QQ采访和其它方式采访,使记者采访手段非常丰富,也极大促进了新闻采访的发展.有些朋友甚至很得益于这种方式的采访,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16.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找村干部简单谈谈,然后坐车回县招待所。真正住在农  相似文献   

17.
我这个人当记者,喜欢一个人背上包到处乱跑,经常一个人混在大众之中。这样,人家就不知道你是一个记者,或不相信你是一个记者。中国到处都讲等级,一个人到处跑,人家也就不知道你是一个什么等级的记者。或因为看见你是一个人,就认定你是一个等级很低的“小”记者。这就让我接触了许多社会上的有趣的事,这些事也反映了生活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8.
一位老友在新闻界干了大半辈子,最终职务是记者。去年离休前去某市采访,如实填报记者身份,未报已经作废了的级别,结果食宿安排大难。一天市委书记来招待所偶然撞见了他,大喊:“你这老上级,怎么不通报一声就来了!”当众把他好一阵埋怨。招待所顿时慌了手脚,马上为他重新安排食宿。此后办事,顺利异常,一路“绿灯”。老友讲完这段经历,叹息不已。市委书记喊一声“老上级”,竟有如此神奇效应,倒使我忆起了儿时听过的一个故事,旧时代一个  相似文献   

19.
新闻采访是指为了采集新闻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它是新闻记者获取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记得在部队时,有一个连队人生观教育搞得比较好,激发了官兵热爱军营奉献青春的热情,训练成绩直线上升。领导安排我去采访这个连队,当时由于我率先没有对这个连队人员情况、采访方法步骤进行充分地研究和准备,结果第一天采访就吃了“闭门羹”,一无所获。“败走麦城”后,我及时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地研究了这个连队的人员情况和特点,详细制定方案,结果采访顺利,并很快写成了《贴近实际,生动活泼)的报道搞,很快被(人民前线》报采用。通过对新…  相似文献   

20.
语流效率和时间观念王若谷最近,读了好几篇大陆记者的香港记行并谈印象的文章,颇有一些感触。有多篇文章都不约而同谈到了采访双方的语流效率和时间观念问题,可见这是一个较为突出而令大陆记者们感触尤深的问题。预约采访,大陆记者们普遍感到自己只要准时到达,对方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