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对主体的认识是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给主体一个科学的定位,同时主体概念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对其不仅要从主客关系中去理解,还应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去理解,这样主体的概念才更丰富,对于实践的指导也更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切理解都带有前见的作用,理解按其本质是一种效果历史,理解是视域融合的结果,效果历史意识是对我们具有一种视域并在某特定境遇里进行理解的意识。惯性概念从古希腊到达芬奇、伽利略、笛卡尔等乃至到牛顿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牛顿的惯性定律是一种效果历史,是视域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以流传物形态存在的人的精神产品,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改变而经历了“客观对象”、“主观经验”和“存在理解本身”这些不同身份,从而也被相应地赋予永恒或历史等不同特性。在寻求对作为文本的传统的理解方法过程中,人们不断深化对文本意义存在方式的认识,同时也不断改变人对自身存在本质的理解,即人从纯粹的认识主体转交为被传统所决定的一种存在,在不可摆脱的“诠释学处境”中生存。于是,作为流传物的文本的意义与历史地存在的人都只能放弃形而上学诉求而不断寻找自己的历史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试论中学生的历史感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莫宏雨 《历史教学问题》2007,(5):104-106,11
历史感,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一个概念词汇,例如我们常说某人有历史感,某物有历史感或某作品有历史感,等等。但什么是历史感?这或许是一个“不问人人都知道,一问却一时不知道如何回答”的问题。历史感不同于历史观,历史观就像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一样,指的是对历史发展的总的和基本的看法,它说明历史怎么发展和为什么这样发展。可以说,历史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唯物史观与大历史观分属不同的逻辑域。以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为主线,可以揭示出一种大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主要有13个,它们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理论整体,在逻辑上构成一个三级结构,这便是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的概念结构。马克思主义劳动概念内在地具有时间性,因而也内在地蕴含着一种大历史观。与劳动概念的三级结构相对应,该大历史观显现为一个三级时间结构。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具有大时间、大逻辑、大价值三大本质特征,理应成为大历史研究的指导范式。马克思主义大历史观有一套完整的概念结构,这是其优于黄仁宇和大卫·克里斯蒂安等为代表的同类理论之处。  相似文献   

6.
理论思维问题长期以来未受到重视,专门的研究颇少。其概念本身也是在其他相近概念的意义上被理解和套用,这样就曲解了理论思维。这样的理解实际上就把理论思维本来所包含的矛盾和问题回避、推开、掩盖起来了。其实,理论思维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确立起来,它有特定的内涵和特殊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它,对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试探讨之。一、理论思维的概念人们对理论思维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通常较多的是在逻辑思维的意义上理解和套用理论思维概念,许多哲学、逻辑学辞典也这么解释。而所谓逻辑思维,其实只是…  相似文献   

7.
理解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教育心理学层面上,理解的基本原则有:理解的普通性与主体的个体性相统一,理解的社会性和个体性,现实性与历史性,阶段性与循环接力性相统一,理解的主体和对象共时空,离时空,理解的稳定性,语言性,创造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诠释学发展过程中,始终摆脱不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在理解的过程中,如何才能把握好理解的限度问题,即在怎样的范围内才能正确把握文本或者说历史流传物的意义问题。对于这一问题,西方不同诠释学做出了不同回答,其主要倾向性可做三种形态的划分。其中有追寻作者客观意图、有强调文本自身语言意义以及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强调作为此在的存在方式。但作为文本的意义,它既不单在主体中也不单在客体中,理解活动应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即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关系中才能理解。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圣”,他的历史观自然是首先需要探讨的大问题。可惜多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尽人意。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论著专题索引》(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统计,1994年10月以前国内外此类论文仅18篇,且其中影响较大的作品不多,所发表刊物的级别也不高。因此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组织召开“司马迁历史观”的学术研讨会,的确很及时也很有必要。一般说来,历史观指人们对历史总的看法。这里,首先遇到一个如何理解“历史”的问题。按通常的解释,历史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历史泛指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社会史和自然…  相似文献   

10.
现代性学术范式以“我思”主体为核心 ,确立了一种历时性历史观 :历史是人的逻辑展开。因此 ,这种历史观的最高原则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它要求历史的书写展示人的时间展开的连续性和“进步”的秩序。但这样的历史观已经在后现代性学术范式中失效。后现代性学术范式所确立的历史观可以称作是“共时性历史观” ,即主要是根据语言学的“共时性研究”描述历史。它认为现代性的“历时性历史观”旨在制造“连续性”、“进步”的幻象 ,其实历史是断裂的、播散的过程。在这样的历史观下 ,如何书写美学史 ,是目前国内美学史研究的前沿课题。  相似文献   

11.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如何理解它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根本性质的确认,也关涉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指人的纯粹的自然活动,还是一个特殊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概念,具有“自发的实践”和“自觉的实践”双重内涵.同时,实践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意义也是巨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引起了人类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变革以及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教学理念的内涵与要求主体性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一般是指主体在与客体的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性。对于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不过基于不同历史阶段上的不同历史条件,主体性也就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其基本概念从实体主体到认知主体再到生命主体的发展过程不仅体现了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更说明了人类从对外在物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观是邓小平同志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邓小平同志的历史观。一、尊重历史和历史的选择;二、正确把握时代脉膊与历史发展方向;三、重视和发挥历史主体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小说在历史观上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精神路数具有相当的趋同性。肆意篡改历史真实和事实与虚构、历史与现实之间界限模糊是新历史小说历史观后现代性的重要体现。这样的历史观虽然对以往唯历史真实和历史决定论表现出极大的反叛,但是毕竟只是接纳后现代的浅层性特征,因其偏离中国的以和谐、中庸为美的化背景而遭逢困境,也因此促成新历史小说纷纷转型。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角度解读加达默尔诠释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达默尔以诠释学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历史理解的哲学意义,他认为历史理解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过程,理解的对象也是主、客体相互规定的统一体;是理解行为使主体成为主体,因而历史对象是自己和他的统一体,这就是效果历史。历史认识就是解释与其解释对象之间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16.
在2005年高考结束之后,作为参加了2005年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工作的一名工作人员,觉得很有必要将自己在命题中的一点思考写出来,供同行们参考。同时也是借此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大学教师能够关注历史命题,就历史命题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以便不仅有助于高考命题本身,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促进全市中学的历史教学和人才的培养。在今年历史的命题工作中,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现有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中来进行历史思维的训练,从而获得对历史的理解和形成新的历史观。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始因是很想打破目前的一种现实:对…  相似文献   

17.
望月清司把以往被马克思主义"教义体系"遗忘的"市民社会"这样一个"消失了的概念"从历史的尘埃之中提取出来,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认为市民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创立历史观的关键,也是理解马克思历史观的钥匙.在望月看来,历史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回顾,而且是对未来的展望,是沟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望月立足于市民社会基础之上.通过对市民社会的内在批判性分析,不仅回答了市民社会的产生即"过去",也正确解读了市民社会的内在本质特征即"现在",更对市民社会的"未来"作出了科学的预测.望月的任务是消解"教义体系"为马克思所作的漫画像,重构马克思思想的整体像.  相似文献   

18.
一 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见解。在历史唯物主义诞生以前,人们总是从神的意志、卓越人物的思想或某种隐秘的理性,即从某种精神因素出发去解释历史事件,说明历史的发展。这样的结果,不是曲解人类历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历史。资产阶级历史观用。人”的观点解释历史,比起中世纪用神的意志说明历史的神学观点是一个重大进步,但其所理解的人...  相似文献   

19.
“民俗”这一概念产生以后,不断地被阐释,而中外学者做出的任何一种阐释都不是民俗阐释的终止,没有所谓标准的阐释,因而对民俗概念的阐释就一直在进行。因之,民俗概念就有了自己的“历史”一一认识主体对民俗的理解过程。民俗处在历史的进程中,这就为民俗的阐释预设了潜在的空间,也决定了我们对它的充分理解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民俗”的阐释是民俗学者始终要关注的基本课题。  相似文献   

20.
历史学是记录人类成长的学问,它反映的是人类何以经过这样的成长而达到今天的高度。正是时间这条线,串起了人类从古至今的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脱离了特定时间,就难以理解任何历史现象,也就难以理解和认识历史对我们今天以及未来的影响。文章试从具体的教学问题入手,探究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形成大历史观进而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