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庆春 《武当》2006,(3):41-42
修真之道,贵在性命双修。性命双修是道家内炼的大法,也是道家区别于儒佛两家的重要特点。然而, 什么是性命,并非人人知晓,如何把握性命双修的火候更是不易分说。前辈们的丹经典籍大都象言假义不肯明说,其中的深意大概就在于“天机火候不可轻泄,唯有德任道之士方可得之”。如果明白地直说出来,  相似文献   

2.
张方 《精武》2010,(11):65-66
自古丹道分南北二宗,南派讲究先命后性,而北派走的是先性后命的路子。内家拳当然是要性命双修了,在这一点上,从张义善和胡海牙等对于太极拳的高度评价中就能够看出。胡海牙先生的《仙学指南》有云:“内家拳注重锻炼腰肾,其实元气(命)之所在;注意培养动静,其实元神(性)之所在。故拳道之学,实即性命双修之学。”由此可知,参禅修道之人不能对内家拳小觑。  相似文献   

3.
魏坤梁 《武当》2010,(7):12-14
《张三丰承留》是收载于《杨氏老谱》中的一篇诗文,中心意思是阐述道家“虚灵能德明”这一性命双修的核心观念。《杨氏老谱》中不少阐述十三势长拳特殊武术内容的篇目(如《太极懂劲解》等)都涉及到了性命双修,说明十三势长拳也即是太极拳曾是性命双修的一种形式。《张三丰承留》反映出了“虚灵”的功效与有关的历史等等,充分反映出“拳即是道”这一太极拳的锻炼宗旨。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儒道哲学思想视野下的太极拳文化内涵进行分析.认为:太极拳文化吸收和应用了中国古代儒道家的哲学思想,蕴含着儒道哲学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和谐统一”、“仁义谦让”、“无为思想”、“养生之道”和“虚静本体”观念.因此,太极拳文化是中国儒道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中国儒道哲学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金元时期,全国道教分化成全真教和正一道两大教派,全真教批判地继承了传统道教养生方法,重视“性命双修”的内丹修炼方式,这种修炼方式在当今社会依然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对金元时期全真教养生思想的基本内容进行梳理和研究,分析和讨论了全真教养生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性命双修、清静养心、动静得其中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彭雪飞 《武当》2004,(4):56-56
道家提出“修真”之说,在中国传统的养生论中高倡“我命在我不在天”,提出性命双修之说,实为主要。性者神也,命者形也。俗话说:“修性不修命,此为修行第一病”。要想无病,必须性命双修。  相似文献   

7.
太极拳三说     
梅墨生 《武当》2009,(7):12-14
古人曾说:道术将为天下裂。今天,道与术早已分道扬镳。传统太极拳,“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不徒作技艺之末也”。内家拳所修炼者,一气(元气)之动静(元神)也,以腰腹(中极)为体为用,是养气充气而修命,进而以元神“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以元神运元气,是修性,故太极拳乃“性命双修”之道,是武道也。必须说明,上述所言,是太极拳之上乘境界,  相似文献   

8.
杨群力  时保平 《武当》2013,(3):29-31
七、性命双修(一)“性命双修”是武当拳功的主题,是仙道重生、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的途径,也是道教养生思想的组成部分。何谓“性”?何谓“命”?《道教五派丹法精选》第三集,明代道人陆潜虚所著《玄肤论》中文日:“性者,万物一源;命者,己所自立。性非命弗彰,命非性弗灵。性命所主也。命性所乘也。今之论者,类以性命分宗,而不知道器相乘,有无相因,虚实相生,有不可歧而二者。故性则神也,命则精与气也;性则无极也,命则太极也。可相离乎?”意思是说,性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命是万物存在的基础。性没有命就不能显现,命如果没有性就没有灵机。性是命的主宰,就是神,是思想情志活动,是先天之性,真性;命就是精与血,是筋骨肉及形态外在表现,是性的基础。现在人将“性”与“命”分宗分派,不知道“道”与“器”的相互联系,“有”与“无”的互为因果,“虚”与“实”的相互依存,其之间是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9.
文治禄  孙国梁 《精武》2010,(7):73-75
由一代太极宗师冯志强先生(以下简称冯师)创立的“陈式心意混元太极拳”(以下简称混元太极拳)以道家内功和中医经络学为基础,以陈式太极拳和心意六合拳为母,建立了科学、完整的“混元太极拳”练功体系。混元太极拳突出体现了拳功一体、内外双求、性命双修、练法合道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魏晋江 《武当》2008,(12):11-14
道家信奉黄老,主张清静、无为、不争、退让、养生、全形。在修炼的途径上,全真教龙门派主张性命双修。因此,武当龙门派将性命双修作为本派武功体系的核心,认为本派武术既是性命双修的手段,更以性命双修为目的,手段与目的务必有机结合,否则或暴戾性情,或自戕身体,是谓差毫厘而谬千里。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基础的儒道家学说,使中国传统体育更重于人体康寿、保健养生,与奥林匹克文化中的“更快、更高、更强”对人自我极限的挑战精神有一定距离。通过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精华与奥林匹克文化相互融合补充,才能使二者共同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2.
管子(公元前?——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是春秋早期的大政治家、思想家。管子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取得伟大业绩,而且在继承,发展西周前的文化上,也作出巨大贡献。《汉书·艺文志》谓,“易”为我国文化之源。“易”包罗万象,究其旨要则是“天之道”,“民之故”与性命之理”。管子的养生思想主要是继承发展了“易”的“性命之理”,用于上层统治者的延年益寿,为其毕生功业服务,其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国道教以阴阳变化、天人合一、形神并完为指导思想,以“性命双修”为核心,强调对人体血肉之躯与精神意义两个方面均加以锻炼。在当今物质财富迅速增长的同时,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而带来的所谓“文明病”日益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在世界对“生命观”“健康观”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研究道教的保健养生机制,对于促进全球的健身运动,增进世界人类健康长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极拳是性命双修的最好动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极拳是在《周易》哲理指导下,集中医、道家养生和武术健身于一体的“智者之拳”,是练养兼修、性命双修(静心养神锻炼体魄贯通内气)的内家功夫拳,是特殊的最好的动功。  相似文献   

15.
《收藏》2007,(9):166-166
6月26日,“中国·比利时绘画500年”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绘画馆(武英殿)举行了开幕式。此次展览是国家文化部与比利时王国总理办公厅制定的两国文化合作项目——“中比文化之春”,先后于4月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馆和6月在中国故宫博物院展出,本次展览作为“中比文化之春”重要节目,重在体现文化比较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6.
佛教与武术联姻,在中国、印度以至整个亚洲早已普遍存在、司空见惯。如果讨论日本武道,而对“掸”闭而不谈,那就更难窥见其底蕴了。禅是梵文Dhyana音译词“禅那”之略,意为“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所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是高级的宗教精神的体验。“静坐默念”就是坐禅。禅宗认为真理超越了言语和文字所能表达的范围,可以靠坐禅、修道来进行直接的自我体会把握真理。日本禅宗是由12至13世纪从中国归国的日本僧侣荣西(114—1215)和道远(1200~1253)引进的。荣西引进的是禅宗中的临济宗。在中国信奉临济宗的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之哲学底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 ,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以当时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为基础 ,通过融合、嬗变 ,折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伦理思想 ,即自然性、目的性、等级性 ,其主要表现为 :顺应自然、天人和一 ;性命双修、道德先行 ;以“武”会友、礼让为要 ;立足现实、讲求事功 ,形成了独自的特色和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刘嗣传 《武当》2010,(2):19-20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丰富的道德思想,其“中庸”、“中和”、“中正”的“中道”思想是儒道两家的核心。儒家从“天道与人道一体”观念出发,注重血缘人伦关系和宗法制度,以“性善论”为主线,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具有道德性和类群性,提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理念。道家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出发,遵从“人性自然”,强调“道大,天大,地大,  相似文献   

19.
李霞 《体育师友》2011,34(6):1-1
当前是一个文化大繁荣、大开放的时代,而学校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之地,就应该“以文化之”。于是乎,许多学校将开展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冠以文化的名义,什么“儒雅文化”、“孝亲文化”、“国学经典文化”、“名人(郑板桥、刘邦等)文化”、……应运而生。什么都成文化了,各种各样的学校文化满天飞,但谁也说不出其中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含量。而笔者认为,这是我们的学校文化步入了“泛文化”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卢理湘 《武当》2008,(7):43-45
《参禅歌》又名《打坐歌》,言性命双修之宗旨,在道教信徒中广为流传,其文出自《玄要篇》,被《道藏辑要·毕集》所辑录。今不揣冒味,以龙门派一家之言作注此歌,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注:文中黑体字为《参禅歌》之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