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写新闻,往往都是有结论的,虽然是客观报道的形式,但记者对新闻事实有自己的明确见解,只是不直接挺身而出发表意见罢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合后仍需遵循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2.
多写点矛盾     
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矛盾着的过程。我联想到有些典型报道等对矛盾发展的过程写得不够。例如,对先进的一面,成绩的一面讲得多,似乎他们的发展是一帆风顺的,对如何取得成绩的,遇到什么矛盾,矛盾着的双方怎么样斗爭,怎么取得胜利的,这方面就写得简单笼统了。读者不仅要看它好的一面,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新潮的涌动。报纸上具有新意的人物新闻不断地冒了出来,《人民口报》8月份以来登出的《做好“发展”大文章——著名乡镇企业家鲁冠球答客问》(8月13日)、《好主意也是紧俏商品何阳卖“点子”赚了40万》(9月1日)、《郭凤莲华西“拜师”》(9月21日)、《敢试敢冒敢闯——记河南新野水泥厂厂长赵志吉》(10月24日)……都令人眼睛一亮,开启心智。这里特意要提到的,是8月27日8版(文摘版)登载的题为《劳模宋炳虎辞职反响不一》的新闻,事新,写作手法也新。宋炳虎是个被誉为“老黄牛”式的先进人物。  相似文献   

4.
现在,报纸、广播、电视上人物新闻渐渐多起来了。如何采写人物新闻,便很自然地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固然,各种新闻体裁都会触及到人物,新闻中写人物本来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新闻品种,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5.
报告文学是很受广大读者欢迎的文体之一,它既能及时地报道新闻事实,又富有文学的感染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兄弟》、《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等,至今使人久久不能忘怀。目前的报告文学太少了,远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需要。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提出如下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6.
编辑写点东西,我觉得应该提倡一下。有的同志讲得很形象:编辑成年累月“为他人作嫁衣裳”,也可以抽点时间给自己做几件新衣裳-写点东西,这有什么不好? 编辑写点东西,确有好处。这倒不是为了装饰门面,或追求什么名利,而是有利于繁荣创作和出版事业。从编辑角度看,还有这样几点好处: 一,有助于克服笔力退化、眼高手低的毛病,提高写作能力,动手改稿、编审都不难,可以帮助作者提高书稿质量。  相似文献   

7.
杨升 《声屏世界》2005,(7):58-58
报告文学是新闻与文学相合的产物,它以文学手法来描写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是带有新闻报道性质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不能像小说那样塑造典型、虚构人物和情节,而必须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典型。这对于每天都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坚持在第一线采访的记者来说,是可以及时发现和挖掘典型的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而且,在保证新闻报道的基础上,再进行深入采访和精心写作也非难事。  相似文献   

8.
汪增琪先生在一篇回忆他的老师沈从文先生的文章(《沈从文在西南联大》)中说到,沈先生教小说创作,经常说到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许多学生听得一头雾水,闹不清到底是什么意思。汪先生说他听明白了,他认为先生的意思是:“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什么时候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闻家族里的重要一员,人物新闻也姓“新”,要求内容新、角度新、形式新,表.42.新闻采编里都显出美来。现在,很多人物新闻不讲究形式美,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模式化、叙事程式化,令人感到死板、单调、千篇一律。看结构,常见的是“三段式”:导语摆出结论,背景介绍人物,主体举例说明,说教味很浓,效果不好。看导语,最多的是“领导表彰式”和“群众赞誉式”。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表彰式”导语的标准格式是:某单位某人,多年来如何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最近被授予什么称号,或晋升为什么职衔,或出席了什么会议,或受到了什么奖励,等等,以…  相似文献   

10.
人物新闻的采访是新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仅就自己在人物新闻采访中的一些作法和体会谈点粗浅看法,以求教于同行。采写人物新闻,采访对象必须是要有一定影响的人物。一种是广为人知的正面人物,如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著名作家、知名体育运动员;另一种是受到社会舆论谴责批判的人物。本文只谈谈有关正面人物的采访。  相似文献   

11.
第一,从掌握丰富的材料人手,紧紧抓住人物最有特色的一点展开写……采访一篇精彩的人物新闻,得靠深入采访。掌握的素材愈多,选择性愈大,其比较的天地也愈宽阔。一位擅长采写人物新闻的记者曾对笔者说过:“采写一篇人物新闻,难在发现先进人物的特色。在采访中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占有尽可能多的材料,思索了又思索,比较了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是给时代作纪录的人。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记者担负时代的重任,反映时代的生活,并且通过自己的工作给时代以影响。新闻报道要有鲜明的时代感,就必须充分反映时代精神。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可以这么说,人物新闻与时代精神结伴而行。  相似文献   

13.
一、以新闻人物为写作、刻划对象 有的同志认为,人物新闻就是用消息形式宣传新闻人物,突出反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先进思想。这种说法并不确切。因为它把新闻人物局限在先进人物范围内。实际上,先进人物固然是人物新闻写作的主要对象,但不是全部;中间的、后进的、甚至是反面的,只要是新闻人物,只要能给人以教育和启迪,同样可以成为我们的报道对象。《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描写的则是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被枪毙后的情景,使人看到了战争罪魁的可耻下场。所以  相似文献   

14.
人物新闻是运用消息、通讯、特写、故事、专访等多种体裁,报道一个人或群体的先进事迹,鲜明地告诉受众提倡什么、反对什么。 人物新闻要写得简明扼要,这就要求写人物的主要活动和突出事迹,文章要紧扣主题。 新闻记者在采写先进人物时,写他们的共性是必要的,但更要注意选择具有人物个性的典型材料来深化主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如何抓好市场经济中的人物新闻报道?无疑是摆在每个记者面前的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重新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变化。记者对人物新闻的选择和捕捉,也应从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上,去寻觅、去发现。市场竞争呼唤着人才,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5年前,何阳开办了北京和洋民用新技术研究所。他在研制出许多新技术、新发明的同时,专门给一些企业出点子。东北一家工厂为日本生产一次性筷子,因同行竞争,外商压价,几乎没钱可赚。何阳建议:在筷子上打上“星期一”至“星期日”的字,七副一套,有揭示时间的作用。结果外销价从原来的每箱90元上升到300元。许多企业亏损,找他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如何抓好市场经济中的人物新闻报道?无疑是摆在每个记者面前的亟待研究的新课题。重新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置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发生了变化。记者对人物新闻的选择和捕捉,也应从把握人物新闻的社会价值上,去寻觅、去发现。市场竞争呼唤着人才,市场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5年前,何阳开办了北京和洋民用新技术研究所。他在研制出许多新技术、新发明的同时,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广播剧有很大的发展。从今年《全国广播剧展览月》播出的一些广播剧来看,题材丰富,形式多样,赢得广大听众的欢迎和好评。但目前应该提出来的一点是,以改编为来源的广播剧剧本远远多于创作剧本。为了丰富广播剧品种,使广播剧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我认为应当增加创作剧本的产量。但是,如果仅靠电台的广播剧工作者来创作是不能满足需求的,从全国各电台的实际情况看来,大都人力不足,编制不全,力  相似文献   

18.
杨升 《记者摇篮》2005,(8):21-21
在新闻各种体裁中,是包括报告文学的。但是,在记者队伍中,采写报告文学的却很少。笔者多次与新闻界朋友议论报告文学,发现许多人对报告文学谈而生畏、望而却步,不愿意甚至不敢采写报告文学。  相似文献   

19.
新闻题材的广泛性导致了新闻文体与其他文体的兼容性。这既是新闻文体的优势——可借鉴其他文体丰富发展自己;也是新闻文体的致命弱点——借鉴不当,吸纳其他文体过多,会造成自身的混乱乃至消亡。因此,研究几种特殊题材的新闻文体与相关文体的联系与分野便是十分必要的。例如,文化新闻与文学文体,政治新闻与政论文体,人物新闻与传记文体,它们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只有严格把握这些区别,才能使新闻文体在借鉴其他文体的基础上日臻成熟起来。本讲先研究人物新闻与传记文体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20.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本身就是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除它本身所固有的新闻价值外,更是蕴含着巨大的美学价值。如何使一幅新闻摄影作品产生美感和创造出艺术价值呢?那就要在抓取重大新闻题材的基础上去抓取最典型的瞬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