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九三六年四月下旬,国民党特务张春桥的日子很不好过。因为他以极左面貌出现,对反映东北人民抗日斗争生活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所作的“评论”,被伟大的鲁迅一下揭穿了:是向敌人“献媚”,替敌人“缴械”。在心惊肉跳、惊慌不安之中,他以一副可怜相拿起秃笔给鲁迅写信说:“看到《夜莺》第三期的稿件,里面有先生的那篇《三月的租界》,是关于我的。这使我心里不安好几天了……《三月的租界》这个题目很伤大家底感情,我也不想说什么了。”张春桥为什么特别害怕《三月的租界》这标题?你看,“三月”对“八月”,“租界”对“乡村”,两两相对,锋芒犀利,击中要害。广大人民群众在“八月的乡村”艰苦卓绝英勇战斗的壮烈图景,映照出藏在“三月的租界”里喝  相似文献   

2.
《新闻业务》第六期上郑成训同志的《鲁迅的几种修辞手法》一文,对于我们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很有启发;但就中有一处提法,我以为欠妥贴。说到鲁迅先生用词新鲜贴切,不落旧套,郑同志认为,这与鲁迅先生的“避去熟字”这一修辞手法有关。鲁迅先生用词的确避去陈词滥调,但这不能说是“避去熟字”的原因。相反,鲁迅先生用语用字一向讲求大众化,用大众懂得的语、字,而不易为读者所  相似文献   

3.
前几天,翻阅鲁迅的《华盖集》,看到一篇《北京通信》,开头写道:“昨天收到两份《豫报》,使我非常快活,尤其是见了那《副刊》。因为它那蓬勃的朝气,实在是在我先前的豫想以上。你想:从有着很古的历史的中州,传来了青年的声音,仿佛在豫告这古国将要复活,这是一件如何可喜的事呢?”这是一封多么热切的信。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先生对河南人“蓬勃的朝气”的热切支持,并看到河南青年办的报纸,感到非常快活,这是一件“可喜的事”。鲁迅先生的评价,实事求是,没有半点客套。他一向对人对己都很严格,杜绝虚假。鲁迅先生是在收到报纸…  相似文献   

4.
鲁迅谈称呼     
看《鲁迅书简》及《两地书》,抬头多称以“先生”、“君”、“兄”之类。鲁迅之于对方称呼,向不穷究,含糊敷衍过去即罢。这很符合中国民俗国情。一般年高者、学富者、崇敬者,可谓先生;道相似者,不客气之朋友,泛友;后辈,可称“君”、“兄”。倘若推敲穷凿,则反不好。有一次鲁迅给萧军信中涉及到其夫人处,顺便称之为“悄女士”,结果被提出“异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一联名句,高吟肺腑,辞婉情深。这名句中的“孺子牛”,后人多解释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给“孺子牛”赋以新意,催人奋发,激人斗志,对人们进一步认识鲁迅先生的伟大,学习鲁迅先生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相似文献   

6.
舆论监督主体的误读与解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舆论监督主体问题是舆论监督研究中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就公众在舆论监督中的主体地位、新闻媒介是不是权利自授以及“二元结构”问题,与周甲禄先生《论舆论监督的主体》一文进行商榷,并澄清某些分歧,以期深化对这一理论问题的学术探讨。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登龙术拾遗》,后来收入杂文集《准风月谈》,这篇文章是由章克标的《文坛登龙术》所引起的,但却一直无缘拜读章氏的大作。四川文艺出版社于1999年重印出版了这本书,这当然是应该感谢的。书后还附录了鲁迅的这篇文章,并且由该书的责任编辑龚明德先生专门写了《试读<登龙术拾遗>》一文,按照该书“出版说明”的说法,是为了“以助读者了解当年鲁迅先生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 但令人惊讶的是,龚先生“试读”和“精心解释”的结果,却居然发现了“鲁迅对章克标所著《文坛登龙术》一书没有贬簿之意,倒是很赞…  相似文献   

8.
龙圣武 《大观周刊》2011,(10):160-160
唯物主义者的可贵,当在承认现实,进而承认人是这现实的物质元素。先生八十年前为生命写下的文字,表达他对生命的悲悯和礼敬,这情怀超越时空,成为生命历史的依托。此文从先生的两“记念”(《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等文(以高中语文教材所录鲁迅作品为主)浅析其生命关怀。  相似文献   

9.
审阅稿件,不时遇到作者引用鲁迅《自嘲》中的两句著名诗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于这两句诗的大意,大家都能理解;但具体到这两句诗的字句应该怎样解释,是值得考虑的。一般来说,人们对后一句的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因为它很具体;这里关键在于对前一句中的“千夫”二字的解释。长期以来,无论在口头上或报刊上,对“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的解释,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说法:“‘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引自《在延  相似文献   

10.
高信 《出版史料》2004,(4):36-39
六十多年前,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第一部《鲁迅手册》以中华编译馆名义在上海出版。编者署名曹聚仁。其实,写一部《鲁迅评传》才是曹聚仁的初衷。曹聚仁曾回忆说:一九三三年冬,鲁迅先生到他家吃晚饭时,在他的书房里见到种种自己的作品和一大堆资料卡,于是鲁迅先生问:“曹先生,你准备替我写传记吗?”“我是不够格的,因为我不姓许。”曹聚仁的回答,自然有点玩笑意味。众  相似文献   

11.
编辑人员要有政策观念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笔者认为,从事编辑工作的人由于其自身工作性质所决定,尤其需要注意这个问题。这是因为,如果作者平时不注意政治学习,政策水平较低,那就难免不在书稿当中有所体现;假如编辑人员再缺乏政策观念,审稿时就会使某些不恰当或错误的提法从自己眼皮底下溜过去,从而使图书的质量得不到保证,甚至造成不应有的政治损失。下面不妨就笔者审稿当中遇到的几个实例,来看看编辑人员掌握政策的重要性。在一本中学语文知识读物中,编者选入鲁迅先生1930年写的杂文《“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在分析此文时,编者挖苦和讽刺了三十年代的作家梁实秋先生。笔者以为,当时梁实秋先生发表了《答鲁迅先生》一文,暗射鲁迅先生领过共产党的津贴,鲁迅先生在上述文章中对梁实秋无情地予以抨击。这是完全必要的,在讲中国现代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经常节衣缩食地印书,又爱向相熟者和不相熟者赠书,但据他的夫人许广平说,他可不喜欢借书给人,“除非万不得已,遇到来借,倒不如另买一本赠送较妥。”鲁迅先生为什么宁可买书奉赠,却就不愿意将书借出呢?这跟他爱书如命的脾气有关。许广平同志说:“他处理他的书籍……似乎是比生命还着重”。这决不是溢美之间。试看鲁迅先  相似文献   

13.
“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的“真”与“实”对舆论监督稿件而言尤其重要。记者在采写舆论监督稿件时,要全面、公正、客观。这在新闻界已被再三强调。那么,舆论监督稿件的编辑环节在避免侵权上应该做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初婚     
鲁迅是出现在20世纪中国苦难大地上的一种天才“异象”,他的作品是近现代中华民族苦闷的总象征,这是刘再复先生对鲁迅的总评价。本书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传记”,第二部分是“评述”。“评述”部分汇集了刘再复先生在海外关于鲁迅的最新思想成果,是经过一番自我反省和知识更新之后对鲁迅的明心见性之论。  相似文献   

15.
启示与思考     
舆论监督很重要,作为廉政的自我约束,是缩小鼓吹多党制市场的一种办法。不搞舆论监督,就会扩大鼓吹多党制的市场。真实是舆论监督的生命。舆论监督百分之百正确是办不到的,只要基本正确就要接受。以任何情况,任何手段干扰舆论监督是不允许的。舆论监督,实质上就是给自己设置“对立面”,要订些规矩。  相似文献   

16.
启示与思考     
舆论监督很重要,作为廉政的自我约束,是缩小鼓吹多党制市场的一种办法。不搞舆论监督,就会扩大鼓吹多党制的市场。真实是舆论监督的生命。舆论监督百分之百正确是办不到的,只要基本正确就要接受。以任何情况、任何手段干扰舆论监督是不允许的。舆论监督,实质上就是给自己设置“对立面”,要订些规矩。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先生是一位“有学问的革命家”。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辛勤读书,献身祖国,钻研学问。他所以能成为一代文化巨人,主要是由于他具有先进的世界观、战斗不息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革命品质,还和他永远手不释卷的学习精神是分不开的。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说“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许  相似文献   

18.
美籍华裔学者孙隆基先生在其《历史学家的经线——历史心理文集》一书中,在论及“‘世纪末’的鲁迅”一章中,根据鲁迅在《破恶声论》中的相关论述,提出世纪末的鲁迅就急于从事对现代大众传媒的批判,这是鲁迅传媒批判思想“早熟”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著述中引用伟人名言作为自己的立论依据,乃作者常用之法。用得好,大有益;但用不好,则大煞风景。手头就有一例。有本名为《写作概论》的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在第一章绪论部分谈到要学点写作知识时,光批评了“有人举出鲁迅先生和茅盾先生的话,用以证明学习写作知识没有用”的观点,然后指出,“实际上,鲁迅先生对于不作指导,只让学生读读作作的作文教学法很不满意。”紧接着作者引用鲁迅先生原话说:“从前教我们作文的先生,并不传授什么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非常重视书刊的校对工作,他花在这方面的精力,不亚于他在著述和编辑活动方面所付出的心血,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生命,碎割在给人改稿子,看校样,编书,校字。”(《鲁迅全集》第11卷) 当时,一些书店的校对人员在校对稿件时,常常“以意改令通顺,并不查对原稿”,以致使著译者“想了许多工夫,这才决定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