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是“真”和“短”,而学会运用白描手法正是走向“真”和“短”的捷径。所以,要想写出符合“规范”的新闻作品,就应当掌握白描这一写作技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着重于人和物外部轮廓的描绘,赋形呈意,不着色彩,不设背景。后来将其借用到写作上来,成为一种描写人物或景物的技法。这种技法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质朴实在。它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更不用曲笔和陪衬,而是以叙述的语言进行单一描写。这样,  相似文献   

2.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后来将其借用到章写作上来,成为一种描写人物或景物的技法。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把白描用在新闻写作中,是新闻业务改革的一大成绩。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好的新闻作品,像一幅幅素描画,朴实淡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有形象描写但没有堆砌华丽词藻,有情节的叙述却没有虚笔描绘,有人物性格特征的简捷勾勒而没有“合理想象”的心理刻划,但却是实际生活的报道,是那么的打动人,感染人。这些都应当归功于白描这种写作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着重于人和物外部轮廊的描绘,墨线勾勒,赋形呈意,不施色彩,不设背景。后来,人们把白描这种技法借用到文章的写作上,从而使文章里现出质朴实在,简练传神的特点。所谓质朴实在,即不施浓墨重彩,不加烘托渲染,更不  相似文献   

4.
所谓白描,是指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以简炼、质朴的语言,勾勒出事物或人物的形象,传达出细致的精神的一种描写方法。鲁迅先生把这种写作方法归纳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把白描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去,可使新闻作品既简明扼要,又生动形象。白描有“静态白描”和“动态白描”之分。静态白描就是抓住报道对象的环境、景象或人物身体的特征等,用简洁明快的语言直截了当地去描写。  相似文献   

5.
王新弟  王伟 《新闻三昧》2000,(11):31-32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新闻与文学虽然都属于社会科学体系,但两者的研究对象和写作的角度是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它们各自有自己的规律和要求。新闻是事实的真实,是以事实为准绳的;而文学是艺术的真实,是可以虚构的语言艺术。马克思在谈到二者的不同时。曾指出:“根据事实描写事实,还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但二者之间又不是井水不犯河水,新闻在诸多方面可以借鉴文学的写作手法,特别是在人物新闻的写作中,可以恰当地运用渲染、白描、抒情、比兴等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6.
从事新闻写作,应以客观地叙述事实为主,必要时除了穿插些议论或抒情之外,还需要描写,这已成了同行中的老生常谈。但是,在新闻中怎样描写才合适呢?笔者的愚见:不宜“浓墨如云”,只能“惜墨如金”,以白描为最佳。这也是根据新闻文体写作的特点和要求作出的回答。什么是白描?说来话长。它原是我国国画的一种绘画技法,即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简朴洗练的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不加渲染,故称白描。盛唐  相似文献   

7.
写真,是我国肖像画的传统技法,是指用简朴的墨线,形神肖似地勾勒真实人像的画法。写真与国画白描手法是一致的,常常将白描与写真结合运用,叫白描写真手法。用于新闻写作,就是用简练朴素的文字,不施浓墨重彩,不加渲染,抓住事物的特征简单几笔,就能勾勒出鲜明新闻形象的表现手法。这是一种既真实简朴,又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这里讲的写真手法,就是白描、写真相结合的手法。下面分别就记事写人两个方面,谈谈如何写真。 第一,写事──描摹事象。 写事,一是描写事件本身,交待来龙去脉;一是要描述场景,用逼真的新闻事象感染受众…  相似文献   

8.
穆青同志在《谈谈人物通讯采写中的几个问题》中说:“我们在采写人物通讯的过程中,比较喜欢运用质朴的白描手法。”  相似文献   

9.
白描手法与新闻写作刘民安近些年来,把白描技法较多的用在新闻写作中,是新闻业务改革的一个成果。我们经常读到一些好的新闻作品,犹如一幅幅素描画,朴实淡雅,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它有形象描写但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有情节过渡但没有虚笔描绘,有人物特征的简捷勾...  相似文献   

10.
路透社记者就1979年12月日本首相夫人访问北京动物园一事发的一则消息,融描写、动化及引语等众多新闻表现技巧于一体,是新闻形象化写作的典型作品,被我国许多探讨新闻写作的书籍所引用并奉为精品。它为什么好?当我们承认它时,是因为我们已经以受众的身份被它深深吸引:我们似乎“看”到北京动物园兴奋热烈的场面,孩子们拥挤着,首相夫人笑容可掬,对中国国宝熊猫饶有兴趣;我们似乎还“听”到孩子们的叽叽喳喳,以及首相夫人和卓琳女士对“欢欢”饱含溺爱的言语。当我们随着新闻中的描述在头脑中浮现这一切时,我们如临其境,一…  相似文献   

11.
学是通过语言形象的艺术,它可以使读感同身受,其实,新闻作品也需要形象地描绘现实,新闻写作不仅要用事实“说话”,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尤其是速写,特写和现场短新闻等体裁更应如此,介是,有不少编辑记只重视抽象枯燥的途述,不重视绘声绘色地描写,有的记在新闻中偶到有一段形象描绘,编辑常以“新闻要简炼”为名而将其删除了,看部分获奖新闻作品,甚至获大奖的新闻作,我是因为题材新颖和分量较重,其字表达则是不敢恭维的,作品虽然语句通畅,事实叙述清楚,但字干巴,可读性较差,新闻作品的社会效益就大打折扣了。  相似文献   

12.
近读一则关于写作方面的故事,时新闻写作颇有启发意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前总爱先蒙头大睡.睡醒后方展纸搦毫而写,一挥而就。笔以为,王勃的“大睡”是假.“大思”是真,因为有了“睡”中的反复思考,烂熟于心,才能有“醒”来后的如泉涌。假如他真的是“大睡”。恐怕醒来后等待他的不但不是“一挥而就”.而可能是“一筹莫展”了。  相似文献   

13.
李红 《新闻知识》2007,(6):11-13
新闻写作,最基本的技巧就是讲故事,描写细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James W.Carey说,“新闻学是一门经过严格训练的叙事艺术,它要求描写!描写!再描写!”近来深圳商报积极开展新闻写作风格改革与探索,新闻采写注重“讲故事,重细节;用背景,重厚度;多  相似文献   

14.
《新闻前哨》2005,(11):79-79
李淑华在《今传媒》杂志2005年第8期上撰说,凡对新闻写作略懂一二皆知,消息导语的写作,主要采用叙述手法,但这并不排除在适当的场合也可运用白描。运用白描手法撰写的消息导语叫描写式导语。  相似文献   

15.
新闻人物写作,“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是一种通病。公式化、概念化、脸谱化,是会败坏受众的脾胃的。恩格斯在论及文艺作品的“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时说:“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这个论断,给我们开出了写好新闻人物的“药方”。   个性化的肖像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容貌、体态等外貌特征的描写,它往往能传神地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三国演义》里写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写张飞“身长…  相似文献   

16.
现场短新闻的生命和魅力在于能给人以强烈的现场感。短,只是篇幅方向的要求,现场感才是它的特征和本质。既要短又要有现场感,无疑对记者驾驭文字的方面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应从哪些方面练基本功呢?笔者认为起码应掌握以下三点: 一、善于运用“白描”的技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像,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衬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鲁迅先生说过“白描”并没有什么秘诀,只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即可。我认为这是白描的精神所在。如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我三十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讲故事”成为我国新闻界一个时髦而又新颖的话题。讲故事原来是文学创作中的一个最基本的技法,而今把它引入新闻学,用它来指导新闻写作,的确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也给传统的新闻理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在写作方法上不同于文学创作,以“实”为贵,不能想象和虚构。为了将客观事实真实地记录下来,作者常用的笔法是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即着重于人和物外部轮廓的描绘,墨线勾勒,赋形呈意,不施色彩,不设背景。将其借用到新闻写作上,主要表现为不加烘托渲染,不用曲笔和陪衬,而以叙述的语言进行描写。这样,在字里行间流泄出素朴自然、情真意切的风格。因而,白描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十分广泛:  相似文献   

19.
“寓论断于序事”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技法之一,本文着重论述了“寓论断于序事”的内涵及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蒋才虎 《传媒》2000,(6):23-24
通讯的结构被喻为通讯的骨骼,是通讯内容的组织方式,是文章总体设计、总体布局的体现,是魏晋南北朝时代著名文论家刘勰所说的“神思”——“神思乃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研究通讯结构,不但可归纳总结传统的写作技法,而且还有利于写作的创新。圈层收放这一写作技法,是近几年一些作者无意识运用并慢慢推广的通讯结构新式样。圈层收放可理解为: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