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安土重迁观念的形成,有地理与化的原因,实质上又是宗法制人伦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反映出偏重社会伦理的民族心态与价值取向。乡思乡情也免不了给人们带来多方面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家族、家乡、家邦、家国的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稳固的奠基石。中国人的努力以一个家族和家乡为单位.中国人的成就与荣耀总归结于家乡和家邦。他们安土重迁的观念世界少有。家国理想的确立、宣导和习染。  相似文献   

3.
在家庭迁居方面,中美两国存在巨大的差异。中国人安土重迁,渴望安居乐业,而美国人则不安于现状,喜欢见异思迁。迥异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因而从文化传统、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切入,是解读两国家庭迁居差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几千年来,由于受小农经济及其意识的束缚,民众深受安土重迁的民俗心理和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观念影响,“旅途不靖”、“心存禁忌”的意识观念根深蒂固。不仅使“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成为人们的金科玉律,并且有诸多言行禁忌观念在左右着民间行旅生活。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统治阶级和普通大众两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移民观念。认为古代统治者虽然有组织移民的行为,但是他们实际倡导安土重迁,用户籍制度、关卡制度等国家力量限制人口迁移,其移民观念是保守的。而普通大众因受到农业生产特点、交通条件、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不愿意轻易迁徒,但是因生活所迫,也经常进行迁徙,包括生存型移民和发展型移民。移民者的精神内核是积极谋求发展,追求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6.
杜甫的送别诗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内涵。其抒情方式为共振式和辐射式的,其以悲凉为基调的离情别绪的产生除了共时性的社会原因外,还历史性地受安土重迁、念故恋群等文化传统和民俗心理诸种因素的引发和制约。  相似文献   

7.
安土重迁往往被误解为喜欢和重视迁移。正确含义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土:乡土;重:看得重。)语出《汉书·元帝纪》:“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举例:“自古道:‘安土重迁。’说了离乡背井,那一个不怕的?”(《东周列国志》)目无全牛往往被误解为不顾  相似文献   

8.
产生和流传于清末民初的长篇歌仔《过番歌》,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来自社会底层的那部分中国东南亚移民的一段海外生存经验。他们从土地走向大海,离乡背井的亲情疏隔与骨肉离散,置身异邦的文化陌生与谋生维艰,其与中国宗法社会的孝悌观念和安土重迁的故园情结,以及对异质文化的不适和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背后都潜在着激烈的文化冲突,注定了他们在饱经挫折之后选择返回故土的原点,形成了这部长篇歌仔"劝恁只厝那可度,番平千万不通行"的宿命的劝世主题。  相似文献   

9.
重商求利:皖江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近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皖江地区农耕文化表现为安土重迁、勤力农亩的特征。近代前后,伴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强和市场的刺激因素,皖江地区农耕文化开始呈现出明显的重商求利的特征,实现了由安土重迁向出外谋利、由因循守旧向迎合市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姚竞 《现代语文》2007,(4):38-39
中国传统化讲究安土重迁,“生于斯、长于斯、终于斯”的观念一直有巨大影响。背井离乡、羁旅远游向来是规避灾难性事件的最后一个选择,即使在灾难性的历史时期,许多人宁愿困死乡里,也不另择它处。然而,迫于生计或王命难违情况下的群体性迁移运动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部分发生在学子赶考或官员宦游上的远游,比之前,在惨烈程度上也许稍有逊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必须创新。因为传统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严重脱离实际,并失去指导功能。立足于中国现实,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框架,是中国经济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各种因素从不同方面对普通话的推广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潜在的、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决定普通话推广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在世纪之初,我们必须搞好经济建设,以使普通话能够早日普及。  相似文献   

13.
近一个时期,关于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争论屡屡见诸报端,我国政府虽经多方努力,问题仍未得到合理解决;纵观这一过程可以看出“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被附加了太多的政治因素,成为美国、欧盟平衡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法码,给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有效的解决途经在于:把问题定性经济利益范围内,坚持以双边磋商为主,先易后难解决问题,同时切实改变贸易条件,创造良好的人文、社会环境、将有助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相似文献   

14.
对市场经济与诚信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行为规范,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道德基础。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全社会诚实守信,这是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市场经济同时也是信用经济、法制经济。  相似文献   

15.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大趋势中,当代“过渡经济”终于浮出了水面。它是以“卡夫丁峡谷”为“过渡”目标的,也就是让已经跨过资本主义私有制卡夫丁峡谷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倒退回去再度通过卡夫丁峡谷。本文认为,这种以卡夫丁峡谷为标的的当代“过渡经济”理论是不可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化的时代,中华民族面临机遇和考验。要融入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大潮,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创新的意识。因此,启迪中华民族的创新品质、扬起知识经济的风帆,促进信息化发展,谱写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宏伟篇章,这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人光荣、神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论建国以来我党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历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党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一直是放在与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中来把握的。按照对其认识的进程划分,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对立阶段、统一阶段和确认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阶段。这一认识进程表明,我党是一个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建设实际相结合、不断接受实践检验、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政党,是一个勇于理论创新、坚持与时俱进的政党。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中国多元化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民营经济的产业层次、组织结构与经济地位全面升格;国有经济开始振兴;随着以质为主或质、量并重引资方针的提出,外资经济的质量也将随之提升;多层次、多形式的混合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文章强调,在国有经济振兴的过程中,政府与社会应反哺国有经济,进一步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人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本短缺的现象,本介绍了人力资本投资的理论与实践,重点分析了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并指出了我国目前人力资本投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旨在解决我国经济集约增长与人力资源过剩的矛盾,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化,扩大劳动就业,实现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0.
民本经济是民间与地方政府互动性制度创新的产物,它基于民营经济,但又不同于民营经济,是民营经济走向又好又快发展的制度创新和体制保障。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民本经济的外延是经济形式以民营为主,生产投资以民间为主,社会事业以民办为主,政府管理以服务为主;它的内涵,是"内发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种实现形式。从民营经济到民本经济的体制创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丰富了新的内容,也为像安徽这样的后发地区经济腾飞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