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应试导向的NCLB对美国教师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CLB法案培育的"成绩文化"变革着美国K-12课堂教学和教师教育.美国的教师教育项目正承受着NCLB所带来的应试教育之痛:对"高质量教师"的界定使考试成为惟一入职门槛,教师的同质化趋势与学生多元化趋势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承受"成绩问责"考验的中小学制约了教师教育项目学生的实习过程,大学的教师教育项目必须在迎合NCLB成绩至上和秉持教育本质属性之间寻求平衡.  相似文献   

2.
NCLB法案在17年的实施中,在提高学生学术成就、缩小不同族裔儿童间的学术差距等方面对美国的公立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所有儿童提供在公平基础上的高质量教育,使它超越了单纯的教育立法而成为具有民权意义的法案。伴随美国新总统的就职,NCLB法案的未来走向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3.
NCLB法案在17年的实施中,在提高学生学术成就、缩小不同族裔儿童间的学术差距等方面对美国的公立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所有儿童提供在公平基础上的高质量教育,使它超越了单纯的教育立法而成为具有民权意义的法案,伴随美国新总统的就职,NCLB法案的未来走向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2006年4月6日,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斯佩琳斯在美国国会众议院教育与劳动力委员会作了有关经济全球化时代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美国学校面临的挑战、NCLB法案颁布以来取得的成绩、以及联邦教育部的主要工作思路等内容的报告。以下是讲话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自2002年美国颁布<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NCLB)以来,联邦政府在集权化、标准化的政策导向下,强力介入中小学教育.在法案的威慑下,教育实践者疲于应对联邦和州的各项考试,逐渐丧失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21世纪学校运动应运而生,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据向NCLB发起挑战.为平衡标准和创新两种力量的冲突,NCLB法案正在进行调整,力求在保证自身完整性的同时,促进学校教育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侯威 《比较教育研究》2007,28(11):66-68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NCLB)法案到2006年为止已经实施了4年,在这4年中美国的公立教育发生了很大变化,同时NCLB法案也一直受到各界的质疑与非议.美国教育政策中心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总结了NCLB法案实施4年来对公立学校的10大影响,比较全面真实地反映了美国公立学校的情况与问题.  相似文献   

7.
NCLB法案对美国农村学校提出的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实现教育的公正和平等,缩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差距以及促进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学生学业成绩的发展,美国各州实施了“绝不让任何一个小孩掉队”的法案(NCLB法案)。该法案的出发点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忽视了美国农村学校和地区的特殊性和现实性,给农村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困难,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为我国现今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8.
2002年2月8日,美国总统布什在俄亥俄州哈密尔顿中学体育馆,正式签署了教育改革法案《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简称NCLB)。这是美国联邦政府近年来最大的教改法案。这一教改法案在实行过程中,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加强了学校的责任,但也暴露出很多弊端。 NCLB法颁布的背景美国虽然是世界上生产力最发达的国家,但并没有给予所有学生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美国中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  相似文献   

9.
NCLB法案的目的在于改善美国教师群体的质量,但是很多美国学者通过研究发现,NCLB对美国教师群体、教师质量以及一些教师教育项目相关者等都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也能为我国新课改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美国中部区域教育实验室中心于2008年3月公布了有关中部七州执行NCLB法案情况的调研报告,提出实施该法案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七项重点。该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各州政府逐步强化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加紧落实该法案有关规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采用Sproles编制的消费者决策风格问卷(CSI)对550名客家籍和潮汕籍大学生的消费决策风格的差异进行探测。结果表明:客家籍与潮汕籍大学生在"新潮时尚"、"忠诚习惯"消费决策风格上存在差异;男女大学生在"品牌导向"、"休闲娱乐"、"新奇趣味"和"价格敏感"等消费决策风格上存在差异;农村和城镇大学生在"新潮时尚"和"重视质量"消费决策风格上存在差异;客家籍和潮汕籍与性别对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中"休闲娱乐"的交互作用明显;客家籍和潮汕籍与城乡来源对大学生消费决策风格中"口碑影响"的交互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语用学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来分析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师生互动,得出以下两点启发:1.教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间接言语行为可增强师生互动;2.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在有效沟通中的语用能力。  相似文献   

13.
周宏伟  谢钢 《高校教育管理》2013,(2):106-109,124
“90后”大学生是指1990年至1999年年底为止出生的进入高校校园的大学生,传统的显性教育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90后”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通过比较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优缺点,提出发挥好浓郁的校园文化、教师的师德师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的载体创新、大学生实践活动、团体辅导方法等多种“隐性”的途径和方式,使用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升“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三下乡"即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是一项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1]。"三下乡"活动是推动农村经济和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认识水平、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促进农科大学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手段。实践证明",三下乡"活动是一种"多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无疑对与"三农"问题有着紧密联系的农科大学生和农科大学来说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课外辅导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教师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解答问题、弥补课堂不足的课外教学方式。在高中物理课外辅导的教学实践中,认识并尊重学生差异,关注学困生和学优生的不同需求,利用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各类专题讲座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爱国激情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以及物理学法指导。同时在“拾漏补缺”的课外辅导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利用生活中的物理事例,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等办法来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引导其真正成为乐学者、笃行者,乃至“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6.
运用任务教学法设计原则可以解决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常见问题。通过课堂实践和问卷调查,可发现任务教学法的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口语学习兴趣;在网络化教学盛行的现代教学环境下,任务教学法构成元素中的输入物一项在任务环节中应该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选择和安排,对高水平学生而言,暂时的缺失并不影响其任务的完成,但对低水平学生则必须加强之。  相似文献   

17.
传统课堂“填鸭式”与“案例教学法”教学所培养出来的法学本科生难以适应现代商业社会对商法人才的需要,“诊所式”法学教学亦难以达到本科生对系统商法理论学习的诉求。而“理论与实践融合互动”教学模式比较受学生的欢迎,对培养具有扎实商法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的商法人才更有潜力。运用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是针对商法不同教学模块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对学生难以理解和实践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块采取商事部门观摩或操作,回到课堂后通过学生交流,经典案例情景角色分担式的模拟法庭式辩论,再辅之以多媒体实践场景的再现,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微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媒体时代,借助网络媒介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途径之一.以“微博”为载体和平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以思想政治理论“微”课堂、校园“微”文化建设、服务型“微”平台建设、班级“微”管理为具体实施路径,实现教育主客体的全方位互动,改变传统抽象化、教条化的单向度教育范式,促进教育双方的深度互动和有效沟通,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世界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可信度,真正做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贴近”,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路径转向.  相似文献   

19.
“五化一体”教学模式是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项教学模式创新,其基本内涵是内容专题化、学习问题化、思辨团队化、感悟现实化、考评实践化,五个方面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作用于一门课或每次课的教学实践。其内在逻辑结构体现“感性一理性一实践“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基本框架,它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内在要求,是优化教学资源的需要,是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需要,是加强和改进教学手段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空白艺术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就是在教学时打破“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改变目前广泛存在的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或学生训练表面化的现状,提倡教师担当启发、点拨、引导的角色,在时间与空间上给学生留出思维和训练的余地,从而使学生实现良好的知识内化和能力转化,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其最终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促成他们由“学会”汉语转向“会学”汉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