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是古代文献中由文献撰写者作出的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管子》作为先秦一部重要的子书,其正文训诂与先秦其他文献一样,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其思想内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管子》正文中对概念的训释,对同义词和相关相类词的解释,对文句的说明等内容,总结其正文训诂的方法及其所使用的训诂术语如“曰”、“谓”、“谓之”等,探讨了正文训诂在先秦文献中的作用及其在训诂发展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黄侃曾发明两个训诂条例,其实质是用和被释字(词)共现于同一上下文的词来解释被释字(词)。这种方法可概括为“线性释义”。本文重点分析了《集韵》因滥用线性释义而导致误释的例子。线性释义往往与字形的改变交织在一起。线性释义被社会承认、接受时就是所谓的“相因生义”。  相似文献   

3.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沟通“正统语言”与其他语言系统间的词义关系的词学专著。它在语词训释实践中。反映了诸多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中国训诂中的“词义互释”方法和“义界释词”方法,为训诂学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的考证,认为此书以声音训诂为主要方法以诠释古代汉语虚词系统,全书以声纽系统“七音”划分为十卷,对于一百六十个虚字加以分字编次.通过对“如”、“因”、“以”、“舆”、“终众”、“羌”等条目的考证,认为此书运用声同义近的原则以考察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许多条目破除了千年训诂的疑惑,具有创造意义.因此,《经传释词》以声音训诂训解虚词,是抓住了解释复杂纷纭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正确方法,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虚词著作.此书也存在不少瑕疵,如过分信从声训,误以实词解作虚词等等.  相似文献   

5.
这是李清照为思念丈夫赵明诚写的两首离情词。李清照夫妻感情深厚,别离后李清照对丈夫的思念刻骨铭心。离别之怨相思之苦是南渡前李清照词作的主旋律,差不多作于同一时期的这两首词都勾勒了“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香稀少”(李清照《怨王孙》词)的清秋情景,都描绘出闺中少妇“凝眸处,又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词)的重重心事。  相似文献   

6.
刘友朋  蓝岚 《天中学刊》1999,14(1):77-81
郑玄治学严谨,注释诸经,所下论断,皆有所据,决不臆造。他的《毛诗笺》既重视字、词、名物的训释,又注意章句的析义。其训释的体例如下。一、释词(一)释词有依据。1.宗《尔雅》而不注出处。如《诗·大雅·下武》:“昭兹来许,绳其祖武。”《笺》云:“兹,此;来,勤也。”《尔雅·释诂下》:“兹,此也。”《诗一回风·谷则:“我躬不阅,逞恤我后。”《笺)云:“躬,身。”《尔雅·释治上》:“躬,身也。”(诗·魏风·硕鼠):“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笺)云:“之,往也。”《尔雅·释枯水):“之,往也。”(诗·大雅·…  相似文献   

7.
一、对教学材料及教学对象的理解1、通过《迢》诗感受汉五言诗的节奏,感觉《古诗十九首》“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王夫之《姜斋诗话》),“深衷浅貌,短语长情”(陆时雍《古诗镜》)的风格。2.通过《鹊》词感受秦观“长于议论,文丽而思深”(《宋史·秦观传》)的词风,以及词格平仄的诵读要领。  相似文献   

8.
释《释“相”》之“相”村野董秋成同志的《释“相”》(载《中学语文教学》1993年第9期)在大略地介绍了“相”的训诂情况后,着重分析了“相”在初中文言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这对初中语文教师无疑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但文章在谈到称代性(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  相似文献   

9.
《古诗别解》,徐仁甫先生所著.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出版.徐先生曾著有《广释词》一书,久已风靡学界,此书继《广释词》之后,寓训诂于诗词欣赏,旨在“对前人于诗之误解.误读,加以纠正”(见《自叙》),创获颇多.尝叹今人于诗词多舍训诂而讲欣赏,不知训诂之于欣赏,犹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古诗别解》之所可贵也,惟千虑之下,不无疏失.故略事释检,商榷数则,以为芹献,或于读诗者不无微助焉.  相似文献   

10.
“浑言”、“析言”是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用得相当广泛的训诂术语。它们的主要作用是辨析同义词,但在汉语词义研究中还有其他一些重要意义:(1)启示人们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研究词义;(2)要求学者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因文考义”;(3)从义位、词的聚合关系、同源词等方面为人们考察汉语的词汇系统提供了帮助;(4)启示人们联系民族文化的影响研究汉语词义,等等。  相似文献   

11.
郭君重(晋稀)先生《诗经蠡测》一书,为《诗经》的研究发凡起例,举纲张目,通声韵,审词气,辨文字,定章句,说组诗,明训诂,求精义,解决了年代背景、篇旨句意、语例章法、名物训诂等许多具体问题,为《诗经》达诂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说起《诗经》中的成语,你也许会感到陌生,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诗经》中的成语早已深入人心。请看,“高高在上”(《诗·周颂·敬之》)、“斤斤计较”(《诗·周颂·执竞》)、“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小心翼翼””(《诗·大雅·文王》)、“子...  相似文献   

13.
刘熙《释名》训诂中的“互训”具有不同于一般互训的特点:第一,互为训释的两个词词性不一致;第二,互为训释的两个词中,同一个词作为被释词与训释词时意义不相同,它们实际上往往是同形异词或同词异义;第三,《释名》中的互训不是同义相训而是同源相训,因此,《释名》中这种貌似互训的现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互训,基于这种分析,建议把一般训诂中的互训称为义训类互别,而把《释名》中的上述“互训”称为声训类互训。  相似文献   

14.
杨树达先生是近代的著名的国学大师,《论语疏证》乃是其一部训诂著作。本文对《论语疏证》中引用文献时出现的一系列“见”类词进行说明,对其用法和意义做一归纳。  相似文献   

15.
苏轼不仅“以文入诗”,而且“以诗文入词”,一扫晚唐五代以来绮靡绮丽之词风,开创了与婉约词家截然不同的豪放一派。正如胡寅在《洒边词序》里所说:“(苏轼之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了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乎尘埃之外。”一方面,苏词在题材上冲破了闺中词、怨妇音的旧框架,抒写重大社会题材;另一方面,苏轼词风矫健,善于以浓墨重笔描绘古今之英雄人物、虚实之雄奇图景,而且高远之志、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世说新语》中“阿”、“老”、“第”、“子”、“儿”、“头”等词的用法,发现这些词在《世说新语》所反映的时代(东汉末至南朝初)已出现了由实词虚化为词缀的迹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同义例证、同源通假两方面对《诗经·豳风·七月》中第六章“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句的“介”字进行考释,通过今人的注解和古人训诂的比较分析,对“介”字在《七月》诗中的实际意义做出了符合语言实际的考释。  相似文献   

18.
笔者运用古代汉语之文字、音韵、训诂之法考释了《论语》“无通无莫”和《诗经·卫风·氓》“咥其笑矣”的确切精义,对前人的训诂成说做了补正。  相似文献   

19.
《论衡》训诂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论衡》正文训诂资料的训诂目的与随文作注式训诂不同;《论衡》正文训诂是为阐明作者的观点或批驳他人的观点服务的,词语训释系列集中体现了这一目的;《论衡》中的训诂不包括校勘文字、指明用字现象等内容,对俗语词及一般词语的解释所占比例最高,这不同于一般随文注释的训诂书;训诂方法以又训为主,很少用声训,不用形训,是由其训诂目的决定的;训诂术语数量多,一般名异实异,也存在名异实同的现象,训诂体式不拘一格,这是其训诂术语、训诂体式上的特点;《论衡》经行将意义相近、相关、相反、相对的词语对举,构成训释系列,体现了王充的系统观。  相似文献   

20.
先秦两汉时期是训诂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与先秦散见于典籍文献中的训释形式不同,汉代出现了较多的系统的、完整的训诂专著。成书于秦汉之际的《尔雅》作为训诂学史上的代表著作,理所当然地成为后世词书编纂的楷模,《方言》《释名》等古籍的编纂也模仿了《尔雅》的体例,但各有不同。《尔雅》《方言》的发展脉络可说是汉代乃至整个训诂学史上最具重要性的训诂内容之一。其中《释宫》《释天》《释草》中的一部分名物释义,通过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并把古代的事物名称和现代事物的名称作一比较,可以揭示《尔雅》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