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众多研究者多从电影文本本身、导演、世界等角度对《太阳照常升起》进行分析阐释,却极少有从接受者的角度对影片进行阐释。由此,本文将从接受美学的角度,以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为对象,从影片的空白召唤情况着手,以影像语言层、电影手法层、思想情感层三个基本结构层面分析影片中空白的存在,以此揭示电影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影响接受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失败点所在,启示我们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成功应该怎么做。  相似文献   

2.
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较为特别的影片,它试图对中国传统电影在叙事结构和艺术手法上进行突破和创新。"分段叙事"结构和魔幻现实主义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也正是这部影片在受众中引起了争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太阳照常升起》是姜文导演充满魔幻现实主义风格的力作。影片在叙事上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其风格如同流动的音乐一般,自由而奔放,并与音乐紧密结合。本文在分析了影片叙事结构的基础上,就《黑眼睛的姑娘》、《阿辽莎》等影视原声对影片的音乐叙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张瀛丹 《考试周刊》2011,(12):42-43
海明威作为迷惘一代的代言人,其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被认为是"迷惘一代的宣言"。《太阳照常升起》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折射出以作者为代表的、经历了一战炮火洗礼的那一代人的心路历程。本文以《太阳照常升起》这部长篇小说为解读对象,通过心理学批评方法,分析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心理特征,从而较为客观地探究海明威创作中的"迷惘的一代"在战争的影响下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5.
海明威作为上个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对世界文学史具有重要影响力。其中,《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首部长篇小说,深刻地体现了女权主义思想,本文围绕《太阳照常升起》作品进行阐述,分析了其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6.
《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是姜文执导的两部影片,两部影片都包含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为使这些隐喻和象征得到有效传达,两部影片都采用了"陌生化"处理手法,但观众反应却差异巨大。这说明不同的"陌生化"手法会给影片带来不同的传播效果。通过两部影片"陌生化"手法的对比研究,分析其内在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7.
作为导演的姜文,坚守着自己对于电影的独特感知与个性理解,其导演作品《阳光灿烂的日子》终结了青春想像神话;《鬼子来了》颠覆了红色经典抗战叙事;《太阳照常升起》则通过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和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完成了对中国制造大片的一次历史性突围。姜文创造性地表达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直接奠定了这三部影片在中国电影史上存在的价值与地位。  相似文献   

8.
对姜文个人独特的导演风格进行分析,并从其作品《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结构、叙事、拍摄手法等角度入手,逐一进行分析,以期在导演个人的作品序列和当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当中,对导演及其影片的时代性进行评论。还通过归纳姜文与中国第五六代导演的不同之处和作品中透露的中国电影生态文化,来评述姜文电影在中国电影史上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导演姜文到目前为止,仅拍摄过四部作品,分别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和《让子弹飞》,但这四部影片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艺术魅力,因此,文章主要从文化的视域下对姜文电影进行剖析,试图揭示出导演姜文电影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姜文的第三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运用碎片化的叙述方式,创造出了一系列脸谱化的人物形象,同时高度个人风格化的荧幕造型方式,反映出导演游戏化的创作心理,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但留下的只是咀嚼“活着,尽此而已”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1.
姜文执导的影片《让子弹飞》、《太阳照常升起》、《阳光灿烂的日子》都体现了一股浓郁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姜文电影的自然主义倾向更接近于中国传统道家美学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某些西方自然主义美学思想的影响。影片中的自然主义美学倾向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身上所散发出的自然人性以及影片中场景和情节的安排上所遵循的自然主义原则。姜文电影叙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与自然主义美学相关的拙朴、天然、逍遥等元素。从近些年姜文电影的个性化风格发展来看,这种自然主义倾向正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刘海霞 《文教资料》2013,(3):23-23,34
本文通过对海明威小说《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与《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贝瑞特两个新旧女性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出战争对女性的伤害。  相似文献   

13.
《阳光灿烂的日子》开启了姜文的导演之梦,《鬼子来了》奠定了他不可撼动的导演地位,《太阳照常升起》将他推向舆论争议的风口浪尖,《让子弹飞》让他再次回归商业和大众审美,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有人抱怨《太阳照常升起》晦涩难懂,怀疑《让子弹飞》商业色彩太浓,但是仍然有些东西我们只能在姜文的电影中找到,只能从他的思想深处挖掘。从叙事视角、叙事模式、叙事策略等方面出发,探究姜文电影的叙事风格,力求揭示出叙事风格背后构筑的视觉神话。  相似文献   

14.
《太阳照常升起》是欧内斯特·海明威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名亲身经历过一战的作家,他身心都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和重创,和那个时代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在他的创作中也反映出对于一战后混乱社会的无助、痛苦的心情,即所谓的“迷惘的一代”,而这种流派的风格在《太阳照常升起》这本小说中显得尤为明显,本文将主要从作者个人经历以及小说的情节设置上根据原型理论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5.
很多作家都看重自己作品的名称,海明威尤其如此。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的初稿写完以后,他开始重新斟酌标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一生写了许多不朽之作。《太阳照常升起》和《永别了,武器》是其最著名的两部。本文通过对这部作品的分析,探识海明威创作思想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7.
看到这个题目,你也许会哑然失笑:海明威这个已经作古半个世纪的美国大作家,怎么跑到这里来指导我们写话题作文了?噢,朋友,你先别急,且听我慢慢道来。任何作家都看重他作品的标题,海明威尤其如此。1925年9月,海明威的成名作《太阳照常升起》的初稿写完以后,他开始斟酌标题。他在笔记本上开列了一长串名称:《费尔斯塔》《垮掉的一代》《注入大海的河流》《两人在一起》《旧习未除》。但这些题目都不能使海明威满意,于是他就到处翻书。当他看到《圣经·传道书》第一章中的一段话时不禁怦然心动: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地却永远长存。太阳照常升起,…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男演员之一的姜文,其导演作品并不多,然而无论是其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还是近作《太阳照常升起》我们都不难发现,姜文总是在以个人化的视界读解并审视着过往的历史.而这一点不仅造就了姜文在中国电影界的独树一帜,甚至可以如同国外媒体所赞誉的那样姜文是“中国的库斯图里卡”.  相似文献   

19.
姜文导演新作《太阳照常升起》试图向观众传达出一种理念:寻找不可视见的上帝的过程本身,就是人的灵魂自我拯救的过程。这种对悲剧人性的探讨和对基督精神的张扬,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圈突显出一种卓异独行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20.
<太阳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的第一部小说,沿袭了<圣经·旧约>的重复简洁风格.本文旨在通过海明威的家庭宗教背景、个人经历、糅合在作品中的宗教成分等几方面分析<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