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孟子"不违农时"的历史探因孟子提出的七条仁政措施中,首要的一条就是"不违农时"。孟子如此强调"不违农时",似乎令人不解。梁惠王身为一国之君,而且也不是过于昏庸的统治者,难道会不懂得农时?而孟子却在第一点就讲到"不违农时",岂不是没有意义的事吗?  相似文献   

2.
郭稳福 《现代语文》2006,(2):109-109
2002年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寡人之于国也>的编写有五处错误. 第一,文中第五自然段是直接引用孟子的对话,但只有前引号,段末没有了后引号.  相似文献   

3.
《寡人之于国也》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缜密的思维、高超的论辩能力。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要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式。本文安排在必修三,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先说基本设想。这篇课文是《孟子》第三章,主要阐述儒家的王道思想。其中,“不违农时”一段论王道之始,“五亩之宅”一段论王道之成,这是本章的核心。把握这个核心,就可以看出全文的理路:  相似文献   

5.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与梁惠正的一段对话,贯穿全文的线索就是“民不加多”,如何“使民加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容易走向两个误区:1.把文气贯通的文章、情思充沛的文学作品和丰赡深邃的文化作品变成古汉语学习资料;2.割裂文章整体圆融感,形成操作上的文义简单串讲。汉语,因秦始皇统一文字而成为一种横跨二千多年时空而从根本上不会阻隔古今交流的语言,这就形成了古汉语与现代汉语可以融会贯通的局面。文言文是经历几百年上千年时空的淘洗留存下来的汉语文学文化文章精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汉语独特魅力、美感、语感以及中国文化感悟,宋代鸿儒张横渠说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先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的读书理想,可以在学习文言文中得…  相似文献   

7.
《寡人之于国也》集中展示了孟子的“仁政”与“王道”思想,已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的重点文言文篇目。“文”与“言”并重是教学文言文的关键,具体表现为结构、功能、文化三部分。宏观的问答式、中观的铺叙式与微观的句式,突出文章的严谨结构;巧妙诘问、正面答疑、强烈反问的语用知识以及对比、排偶等修辞,凸显文章的论辩艺术;可持续发展与“养生丧死无憾”的追求是“王道之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追求以及俭朴节约的风尚是“王道之成”。读文本之思想、析语言之精妙是解读文言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琼 《文学教育(上)》2009,(12):148-148
《孟子·梁惠王上》中“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的“检”,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释为“检,约束”。据此义注释本还有: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寡人之于国也》一中有两个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10.
贾红莲 《学语文》2000,(3):15-16
众所周知,孟子散文的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论辩色彩。在论辩中,他善于抓住问题的要害,揣测对方的心理,巧用比喻来说明道理,并且条理清楚,结构严密。在《梁惠王上》“寡人之于国也”一节中,梁惠王觉得自己移民转谷、用心忧民、政绩突出。但他的人民并没有增多,开篇便充满了一腔委屈与不解。  相似文献   

11.
胡子扬 《学语文》2012,(4):17-18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孟子及《孟子》这部作品;章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字词句;背诵全文。  相似文献   

12.
《寡人之于国也》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段文字历来被认为是孟子“仁政”“爱民”思想的最好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三点疑惑,下文逐一讨论。  相似文献   

13.
根据听课教师的反映,这还是一堂比较成功的有创新的文言文公开课,完成了预计的目标,也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上有了一次新的尝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4.
张鸿 《课外阅读》2011,(7):318-318
“可持续发展”虽然是现代人提出的观点,但在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中早已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保护理念和朴素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便是这样一篇注重以人为本,注重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具有超前性和现代意义的重篇章。充分挖掘古人思想中先进思想,古为今用,对我们现代人依然具有重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晓莉 《学语文》2012,(5):18-19
人教版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除了体现出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更让人回味无穷的是他那气势充沛、逻辑谨严、感情强烈的雄辩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将“填然鼓之”的“之”,注解为没有意义的衬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又说,下文“树之以桑”的“之”用法相同。显然,编者把“树之”的“之”也看作是没有意义的衬字了。笔者认为,“树之以桑”是介词结构后置句,即“以桑树之”,更是“以桑树于之”的省略。这样,“树之以桑”就可译为“把桑树种植在住宅场地上”。“之”应是一个代词,代的是“五亩之宅”,即“五亩住宅的场地”。二、“鸡豚狗彘之畜”的“畜”是名词,应读chù。教材将该文“鸡豚狗彘之畜”一句中“畜”释为“畜养”,翻译成“鸡、狗、猪的畜养”。结合上下文,结合孟子散…  相似文献   

17.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一册配套的《教师用书》参考译文将“五十者”、“七十者”注为“五十岁的人”、“七十岁的人”。植桑衣帛,养畜食肉,其周期不会等五十、七十年。故“五十者”当为养桑五十株。“七十者”当为养畜七十只。  相似文献   

18.
《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的名篇,该文以慑人的气势和雄辩的说理阐明了孟子的治国之策,有力宣扬了他的仁政思想。深入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带有朴素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19.
《寡人之于国也》编选在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第六单元,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在本文里,作者提出实行“仁政”才能统一天下的政治主张。文章虽然是节选,但在尺幅之间也能体现作者基本、一贯的主张。孟子的文章一向以雄辩著称,善用譬喻、排比增强说理的气势。  相似文献   

20.
《寡人之于围也》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里面的一个名篇,这个作品形式上是一篇记叙文,但实质上是一篇精妙的说理文章。孟子借助这个作品在展现他游说梁惠王施行仁政过程的同时,还巧妙说理,向当时和后世的统治者提出了王天下必须奉行仁政的主张。孟子的这次巧妙说理,依次体现在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